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公民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4-0175-04
任何经济现象背后都蕴涵着不同的文化理念,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民族经济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渗透到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对此,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作了深刻的揭示。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 (p276)当前,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既是我国社会发生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措施,全球化必然会对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带来巨大影响,认清这些影响,探讨公民道德教育在全球化际遇下的对策与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球化以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国际化为表征,具有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但自从资本主义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使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而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它本身正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全球化浪潮的一项重要举措,必然深受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正负两方面。
从全球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正面影响看主要有:
第一,全球化正促使和推动着公民道德教育走向开放。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都要不断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开展对话和交流,开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本质特征,也是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环境特征。这为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第二,全球化有利于我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有益经验,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无论是古典意义上的公民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都是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公民教育在西方世界源远流长,无论是古希腊时代的公民美德教育,还是近现代以来的公民道德教育,西方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球化无疑为我们借鉴西方公民道德教育的丰富思想源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第三,全球化有利于培育人们的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和法治意识等现代价值观念,拓宽了公民道德教育的视角和空间。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增多,相互依赖性也在增强,全球问题不断产生。全球性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整体性要求人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形成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这就是全球意识。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拓展,其价值规律的激励机制使人们认识到竞争意识的重要作用。同时,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内涵的法治要求也促使人们法治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和法治意识等都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其内含的全民性和普世性理念,公民道德教育不再像传统的道德教育那样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它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公共生活中应具有的规范意识、主体意识等。因此,自由、平等、尊重、宽容、诚信、守法等观念都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全球化对这些意识和观念的普及,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全球化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国家界线和国家主权形成了巨大冲击,容易导致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弱化,对公民道德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制约作用。全球化的经济组织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着资源的流向,使它拥有与民族、国家相抗衡的权威,其经济活动必然要影响各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从而使得广大经济落后的主权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及职能发生某种程度的让渡和转变,特别是随着资本、信息、技术和知识流动的速度与自由度的不断加大,国际经济与国民经济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国家的边界变得异常脆弱,使得国家安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战略问题。这些都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来,“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论”、“全球民主化论”等理论思潮在西方世界兴起,使人们误以为国家会随着跨国公司等全球性机构的出现而逐渐消亡,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这容易导致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淡化,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给公民道德教育带来一定的危害。“爱国守法”在公民道德教育二十字方针中居于首要地位,而“爱国”又是“守法”的前提,证明它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起着统领作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动摇,无疑对整个公民道德教育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看清当今全球化进程的本质,正确地处理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对于增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经济全球化容易让人们产生政治和文化同步全球化的误解,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挑战。一些西方学者企图用全球化来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歧。他们宣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化”,进而混淆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冷战结束后,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意识形态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主宰着全球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打着民主的旗号,到处输出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我国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人们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因对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关注而忽略其背后的公民道德教育性质的差别。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的攻击,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之中,具有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些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巨大冲击。
三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公民虽然是一个全民性日趋明显而阶级性日趋消除的概念,关于“世界公民”的提法也不乏有之,但在当今世界,国家依然是国际活动中的主体单位,公民的国别性也依然是公民身份的最有力确证。在公民的定义中,国籍仍然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公民身份的决定性条件。而伴随着国别区别的则是该国的政治、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因此,公民道德教育虽然具有普遍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特点和意义,但就不同的国度而言,仍然有各自不同的性质。我国的公民是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公民道德教育必定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为主导,这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但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强大的话语霸权,如通过因特网、多媒体和遍布全球的传播媒介等手段竭力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渗透到甚至强压给发展中国家,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道德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毋庸置疑,全球化构成了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背景,这决定了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置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于不顾,而是要紧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并且分析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全球化的内在矛盾自然也构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内部矛盾。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些矛盾,而应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更好地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归纳起来,在公民道德教育中,需要把握好世界性和民族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首要矛盾是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属性和个性特征,否定其世界性,或是过于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把民族性等同于狭隘性,从而以经济全球化的事实来否认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都是片面的。这些观念都有碍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其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避免走向两个极端。
首先,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已成为每一个民主国家的重要任务,这为彼此借鉴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提供了参照。公民虽然产生于西方,但随着民主化浪潮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都在为自身的人权、民主、自由而战,也不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践证明,发展民主,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公民身份也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一身份。在以发展民主为目标的国家里,对公民进行符合公民身份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曾把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全归功于民主政治建制的有效性,而与公民的道德素养无关。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代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它关注的重点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程序等外在的、有形的建制,在民主社会中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一个社会光靠程序和制度规则来制约调节还是不够的,必然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公民德性和公共精神的协调配合,才足以成就民主法治社会。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片面的观点逐渐得到纠正,各国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对公民开展包括公民道德在内的文明素养教育。尽管公民有国家之分,各国的民主制度也不尽相同,但公民道德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公共性道德行为规范,具有类意识的特征,即公民道德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它为后来兴起的民主国家提供了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因此,对于没有民主传统和公民历史的中国而言,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也应该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思想和经验,切不可自我封闭。
其次,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普遍交往使人类普世道德的诉求得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呈现出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全球化正在使许多原本属于区域性的问题变化了全球性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匮乏、人口增长过快、效率与公平失衡、人文精神失落等等。当代这些全球问题已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此,只有站在全人类整体的高度、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有希望解决。人类的共同利益,需要我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精神。正如韩国学者赵永植指出的那样:“人类有一直面临着的问题,需要用新的思维予以考虑,那就是人类社会所有问题,其原则、其基准,不能局限在个人或国家的层面上,而应从全人类的高品位上去把握。”[2] (p143)解决全球问题,除了需要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等领域采取共同措施外,无疑更需要人们培养全球意识,即我们培养的公民不仅仅只关心本国的事情,也应该关注全球问题和人类共同利益,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合格的本国公民,也应该是合格的世界公民。
同时,肯定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普世性并不是抹煞其民族性和差异性。尽管有人鼓吹未来世界很快就会实现一体化,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曾不无乐观地说道:“随着第三次浪潮对民族经济的改变,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创作国歌的时候,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和知识分子已要讴歌‘无国界世界’和‘星球意识’的理念了。”[3] (p9)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经济全球化必然给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影响,对人们的传统国家意识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无国界世界”和“人类共同体”的到来。相反,在全球化过程中,国家、民族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同样,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并不否定其民族性。
虽然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但在这个进程中却有着明显的民族国家利益之分,全球化的主体依然是民族国家,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只有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主权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共同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维护国家主权仍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还存在,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立于其上的道德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就仍然是国家的最高道德规定。因此,在各国公民道德教育中,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都处于核心地位,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都足以表明公民道德教育应当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挑战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核心动力,一个泯灭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民族或国家,就会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将无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只能迷失在全球化的陷阱之中。
尽管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产生了一些全球性问题而提出了普世性道德的要求,即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关注世界性问题,但这并不是以关注世界性问题为名而忽略本国的问题,在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上也绝不是以普世性的道德要求来否定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公民道德规范。而且,仅就普世性道德本身而言,其产生也只能是“最低限度的普遍化”,“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是它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决不能以某种特殊道德形态对其他道德形态进行征服和强制,更不能借助于某种特殊的社会或集团的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来获取,而只能通过文化和平等对话来协商解决。也就是说,各种文化、道德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全球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把各国的文化、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都统一为一种文化、一种道德观念和规范,而是人们公共理性选择的结果。现代文明具有两个不可撤除的基本要素:这就是多元自由与理性秩序。人类需要的基本道德必须与这种多元而富于理性、自由而有秩序的现代文明相适应。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诚然应该培育国民的全球意识,但从各国的实际出发,依然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首要原则。
2.公民道德教育的开放性与自主性。
与全球化进程中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关系紧紧相连的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开放性与自主性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性意味着公民道德教育必须走向开放,而民族性则意味着公民道德教育必须自主。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总是在彼此交融、互相渗透中取长补短而得以发展和进步的,文化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在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涌动,加速了各种思想道德的交汇,并把许多不同的思想文化浓缩、挤压在一起,使思想道德领域更加交错复杂,形成许多需要我们研究的新问题,即‘全球意识’在发展,民族意识也在发展,现代意识在发展,寻根意识、地方意识也在发展;大众传媒既为人们提供了形成道德共识的公众领域,也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观念选择的多元取向;现代交通、通讯虽然缩小了人们联系、交往的空间,但人们的信仰结构、道德追求、生活方式却拉大了距离,等等。这种全球性的思想道德既分化,又组合,既建构,又解构的同时发生,这种开放环境中的思想道德既相互渗透、借鉴,又相互矛盾、冲突的状况,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是不能用过去那种‘自我设限’、对外封闭、一概排斥、简单批判斗争的方法解决的。”[4] (p88-89)因此,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渗透,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同样要面向世界,接受其他国家思想道德的渗透和挑战。并且应该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把公民道德教育置于一个更高更广的时空里,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西方公民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这是我们迎头赶上并超越西方的必经之路。正如国际著名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所说:“社会主义只有站在资本主义的肩膀上,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
公民道德教育在走向开放的同时,还要有自主性,我们需要在开放与自主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全球化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化或西方化、美国化。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公民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又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主导性的前提下,进行鉴别、评析、改造、批判,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进行,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性而不加分析地吸收和借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为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公民道德教育指明了目标。因此,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还应基于本国的国情,具有自主意识。
3.公民道德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公民道德教育虽然着眼于培养人的现代品质,使人们具有适应现代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现代道德诚然在某些方面与传统封建思想是对立的,但公民道德教育并不是完全摒弃历史而凭空产生的全新事物,并不拒斥传统道德中的精华。相反,它应该吸取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是它的宝贵资源。道德具有继承性,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文明,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尊老爱幼、成人之美、扶危济困的互助精神,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朴素品德,讲诚信、重礼仪的道德风尚等。这些传统美德不但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且也是今天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继承传统道德精华的同时,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公民伦理和现代精神价值的培养,如公民意识、理性精神、独立自主意识、平等尊重意识、参与意识等等。对于公民历史和民主传统极度缺乏的我国而言,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诸多公民伦理和现代精神价值观念的培养无疑是更为困难的方面。因为这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无异于一次思想道德领域的“换血”式革命。要建设现代民主国家,在公民道德领域,首先需要的就是搭建现代精神价值的骨架,传统文化的精华只能作为注入其中的血脉。而目前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还正处于搭建骨架的浩大工程之中。因此,我们需要分清主次,正确处理传统资源与现代诉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总之,面对全球化的汹涌浪潮,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沉着应对,把公民道德教育向前推进。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全球化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世界公民论文; 政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