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衔接与文学性
——文本批评与篇章学融合的可能性
河南大学 刘辰诞
摘 要: 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之所以区别于非文学形式,是因为文学文本具有一个区别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即文学性。文学性的基本手段是陌生化和前景化。陌生化指文本语言的非习惯化,可以阻隔读者对文本的感知,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过程,创造文学效果。前景化指把非关注焦点置于画面的前景,使读者发生期望偏离,创造文学效果。篇章语言学研究的成篇性因素,如衔接和连贯手段,考察的正是语段之所以成为篇章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文学文本中常被有意违反,其结果就是将非常规的篇章组织形式前景化,制造陌生效果,使作品从自动语言组织跃升为具有文学性的文学篇章。二者殊途同归,不同的是篇章语言学对篇章的分析方法比文学批评中的文本分析更加科学化、程序化。两者之间的融合不仅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很大的可能性,还可以改变源于语言学研究的形式主义批评与篇章语言学长期不相往来的局面,提升文学文本批评的科学性。
关键词: 形式主义批评;文学性;篇章语言学;衔接;融合
1.引言
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迄今在文学批评界仍有重要影响,因为在构成文学作品的诸元素中,语言及其形式手段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 1965)提出,文学之所以区别于非文学形式,是因为文学文本具有一个区别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文学性。文学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使用语言,因为“诗的语言”与普通语言相比是表面粗糙的、晦涩的、非通顺的。什克洛夫斯基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诗的语言必然是难懂的,文学性强调的是经验过程而不是最终产品,比如普希金和高尔基就逆转这个过程,化文学语言为普通语言,使文学语言比普通语言更易懂,从而使他们的语言呈现“表面粗糙”的特征(Lemen & Reis 1965: 22;朱刚2001: 2)。
形式主义批评把文学文本的本体,即语言手段,引入文学批评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和篇章学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非常近似,可以说篇章语言学和形式主义批评是形式主义这棵大树上的两个果实。只是那时篇章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个学科,文学批评不可能与其交流融通。但是到了今天,注重从语言手段视角评价文学文本的形式主义批评如果仍然漠视两者之间的共性而不思借鉴,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篇章学注重篇章的形式衔接与连贯手段,研究语言交际中篇章的生产和理解程序及机制,属于结构形式的范畴,适于文本的结构分析,对于关注文学文本结构的形式批评流派而言,借鉴篇章研究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是可能的。本文探讨两者的共性和可能的结合点,意在促进两者的互相交流和融通。
大型船舶低速柴油机电控智能化是低速船用柴油机发展的趋势,相应的电喷柴油机主机遥控系统逐渐成为开发设计的主流。通过分析电喷柴油机主机遥控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电喷柴油机试车台监控系统的开发设计,可为以后开发设计和维护以低速电喷柴油机为主推进设备的主机监控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2.文学性
形式主义之前的传统文学研究有两种主张,一种是模仿论,即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另一种是表现论,即文学是作家心理的自然流露。形式主义则认为,文学批评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该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Shklovsky 1965),文学之区别于非文学形式的基本特征是文本特征——文学性。形式主义批评实际上是分析文学文本中的语言使用,从语言视角入手研究文学,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两种:文学语言和实用语言。形式主义文论认为,传统的内容和形式二分法把形式视为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是不可取的。从创作过程看,文学是材料与手法的结合。艺术手法在材料变为艺术品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什克洛夫斯基把旨在引起一定审美效果的艺术安排称之为艺术程序,对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效果起着决定的作用。艺术程序是服从于审美任务的,反常化程序与增加感觉的难度和延时的程序才是艺术程序。什克洛夫斯基这些主张可以视为文学性的基本内容。
形式主义的另一位主将雅各布森(2014)也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质。文学性存在于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文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文学的构造原则、手段、元素等,因为对作品的结构原则、构造方式等的分析,就如同自然科学一样,较为可靠和稳定。内容是不定的、可变的,随着阐释者不同的解释而赋予不同的意义,艺术形式则是固定的、不变的,容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雅各布森 (Jacobsen 1960)提出,任何言语交际都包含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代码六个要素,分别体现出六种功能。交际如侧重于语境,就突出指称功能;侧重于说话者,强调情感功能;侧重于受话者,凸显意动功能;侧重于接触,交际功能就占支配地位。只有当言语交际侧重于信息本身,诗的功能才占主导地位。可以看出,文学性的实质是关注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使用规律,这与篇章语言学探索篇章性的研究目标十分吻合。
2.1陌生化
既然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区别于非文学的特质,且文学性来自于文本的语言手段。那么如何判断文本文学性的高下?如何实现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 1965)提出陌生化这个概念。他主张,文学作品的美感只产生于语言、叙述方式、情节构造等形式上的独特性,与内容无关。文学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文学创作要对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中必不可少的方法,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文学创作的目的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让人们通过阅读过程产生审美快感。
陌生化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什克洛夫斯基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发现了大量运用陌生化手法的例子:托尔斯泰小说中常常不用事物原有的名称来指称事物,比如,《战争与和平》称“点缀”为“一小块绘彩纸版”,称“圣餐”为“一小片面包”(朱立元 2014),等等。关于故事和情节的关系,陌生化理论认为 “情节”是作家对故事进行创造性变形的结果,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就越高。故事通过时间和因果关系连接在一起,情节虽源于故事,但却不同于故事,是故事事件的艺术安排,这种安排必遵守事件的时间和因果顺序。因此情节是文学的,故事只是素材,情节实际上是对事件常规安排形式的违反,即陌生化处理。
(1) 菌悬液的制备。将供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斜面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再培养18~24 h,取出后使用5 mL无菌生理盐水洗出,稀释成质量浓度为1×107~1×108CFU/mL的菌悬液置于无菌操作室内备用。
除了指称和叙述方式的陌生化以外,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什克洛夫斯基等1989;张冰2000)。也就是说,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将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加以区分:在日常或称自动语言中,说话的意义(内容)是最重要的成分,其他的一切均作为手段为它服务;而在文学语言中,表达本身(形式)就是目的。诗歌语言的陌生化程度很高,因此,它总是处于文学语言的最高层次上。他认为,日常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直接来源,日常语言要成为文学语言,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扭曲、变形或陌生化。文学语言是陌生化之后的产物。
然而遗憾的是,在语言陌生化方面,形式主义批评家只着力于指称的奇异化或者表达方式的曲折化,没有在句法安排或者信息度建构规律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这就为我们将篇章语言学研究中涉及到的成篇性标准或篇章性因素与文学语言的生产和解读联系起来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前景化
大概
对该简易的腹膜反折悬吊装置的应用,我们积累了如下经验:(1)腹膜反折悬吊装置更适合位于肾脏腹侧肿瘤手术;(2)悬吊装置 Hem-olok 夹夹闭固定于腹膜反折上的位置应选择在相对应肾脏肿瘤位置的两侧,以使肾肿瘤附近手术空间得到充分暴露;(3)腹膜牵引的方向应能尽量使腹膜延展,术中助手可根据情况调整腹膜反折牵引的方向和高度;(4)一旦在悬吊中造成腹膜破损,将会导致后腹腔镜手术空间不佳、解剖不清,增加手术困难,因此腹膜反折悬吊不适用于腹膜菲薄的患者。
前景化中的偏离主要包括词汇偏离、句法偏离、语音偏离和书写法偏离等。例如:
(1) A grief ago
(2) 蜜蜂是在酿蜜,也是在酿造生活。
Grief和表示时间的词语ago、“酿造”和“生活”在语言常规或自动化语言中本来是不能搭配的,可是由于作家故意使之偏离常规搭配,从而创造出文学效果。这是使用词汇偏离手段将本来应该置于背景的词汇意义前景化,从而使表达方式具有文学性的典型例子。
(3) Him who disobeys, me disobeys.
凝胶色谱是根据多肽分子的大小、形状差异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分子筛原理,分子量大的部分出峰时间早,保留时间短;分子量小的部分出峰时间晚,保留时间长。本试验中经凝胶液相色谱分析后,标准肽样品与出峰时间拟合直线方程为y=-0.3383x+7.3451,R2=0.9917,表明各标准肽样品的相对分子量对数与洗脱时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可以准确地测定样品中多肽的分子量分布。
平面上,总体上中部矿体厚大,向周边逐渐变薄;单工程Zn品位0.5%~17.8%,一般1%~4%,Pb品位0~3.4%,一般0.1%~0.8%,品位属均匀—较均匀;垂向上Zn的变化无显著变化规律,Pb具下少上多的总体特点,Zn/Pb由下向上呈递减趋势。
(4) 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幸福着你的幸福。
这两个例子属于句法偏离的范畴。诗人Milton在诗中不说Whoever disobeys him is disobeying me,而故意将语言常规置于后景,把非常规的句法形式置于前景,创造了文学效果。“幸福”本来不是动词,而作家令其偏离常规成为动词,其文学效果显而易见。
语义偏离是指把无意义的语义置于前景,创造违反逻辑的效果,使文本产生文学效果。例如:
(5) The hospital refused to give him a disease.
在文学叙事作品中,作家常常故意使用很大跨度的蒙后指称的衔接手法,这也是自动语言中一般情况下不会使用的,而文学作品使用这种手段就是为了营造特殊的效果。这是典型的文学性特征。著名美国作家康奈尔·伍尔里奇的经典悬念小说Three O ’clock 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转引自陈刚、滕超2003: 39-43):
医院本来是治病的,不是“给病”的,但这一非常规的意义偏离给读者很多解读自由,就产生了文学效果。“最长寿”和“青年”在没有任何语境提示的情况下意义上完全不相容,而当你得知青年李亚飞救了30个落水者而牺牲就会理解“长寿”为什么会和“青年”搭配在一起。利用背景意义的前景化使不符合逻辑的表述具有逻辑意义,创造了文学效果。
本文关注的是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因此我们关心的主要是句法和词汇偏离创造的陌生化或前景化效果。
3.文学性的语法衔接分析
衔接是篇章性的七标准之一(de 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当篇章中的某个成分的解释取决于篇章中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这个成分即为衔接项,以这种形式来标记篇章内不同的句际关系,使作者或说话人能够跨越句子边界建构篇章,这种形式手段称为衔接。 Halliday & Hasan 在关于衔接的权威性论著《英语的衔接》(1976)一书中列出了两类衔接手段,一是语法衔接手段,包括指称、省略、替代和(逻辑)连接,二是词汇衔接手段,包括词汇的搭配和重复。
指称衔接是语法衔接手段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指用代词、指示词等来指称一个先前出现过又再次出现的项目。指称可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人称指称包括人称代词及相应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比较指称指的是用比较事物异同手段标示的指称关系,建立比较指称关系的比较指称词的意义必须参照上下文才能够索引。指称衔接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因此也是我们分析篇章性标准和文学性的联系时首先要涉及到的现象。
篇章语言学在讨论指称关系时,除了对指称的类别做了较为详细的分类,还分析它对篇章生产和解读所做出的贡献,即它的篇章功能,以及指称衔接项在篇章中的指向(刘辰诞 2004)。在多数情况下,人称指称词项总是回指的,即指称代词的所指对象一般在上文,上文提到名称的事物在交际中是新信息,当这一事物再次出现时就使用代词指称它。例如:
(7) The secretary told me that Mr .Harmsworth would see me. I felt very nervous when I went into his office.He did not look up from his desk when I entered.
(8) 那时我们念高三,肖禾被我们男生称作“洋马”。她 那高大蓬勃的身材和手臂上浓密的金色汗毛,以及微微上翘的圆屁股,使很多人想入非非。加上她 那个既天真幼稚、又欠庄重的坏毛病——吮大拇指,更使校园里的气氛时不时地显出焦躁和压抑。
(铁凝,《对面》)
上面两例中的人称指称项,都是指代前文已经出现过的名词项。在日常语言中,人称指称作为篇章的衔接手段,是承前指称。换句话说,在自动语言里,指称词是要在它所指称的名词出现以后才出现,这样读者或受众才能很方便地理解它的意义。文学性对前景化和陌生化的研究传统中,涉及到语言偏离,包括词汇偏离、句法偏离、语音偏离和书写法偏离等,很少涉及到指称衔接手段所造成的前景化效果,而指称衔接的非常规形式的前景化和陌生化效果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作品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文学语言中,为了制造陌生化效果,文学家往往会把这一普遍的规则的反例——蒙后指称——前景化,即使用非自动的指称手法造成陌生化效果,从而产生文学性。例如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的开头部分:
有研究表明[2],肺癌诊断中采取CT增强扫描与常规病理检查检验结果较为接近。本研究结果显示:比较CT增强扫描与常规病理检查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肺癌诊断中采取CT增强扫描是可行的,对诊断率的提高可产生有利影响。有研究表明[3],肺癌诊断中采取CT增强扫描可借助血流参数进行鉴别。本研究结果显示:比较恶性组与良性组血流参数差异显著。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肺癌诊断中采取CT增强扫描,通过鉴别血流参数可有效进行良恶性的识别。
(9)The school master was leaving the village, and everybody seemed sorry. The miller at Cresscombe lent him the small white tilted cart and horse to carry to the city of his destination, about twenty miles off, such a vehicle proving of quite sufficient size for the departing teacher’s effects.
早餐吃的
(10) 自从四年前开了这个花坊——花语后,她 就再也没有睡过懒觉。不是不想睡,而是不舍得睡。当初花语开业时,只有她 一个人,租的是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铺子。四年后的今天,花语的员工超过十人,拥有了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上下层的营业厅,花语的花朵遍布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样的成绩,如果睡懒觉,是无论如何也睡不出来的。她 把楼上一间房子收拾成卧室,布置得简洁而温馨。一个小小的木床,一个书桌兼梳妆台,一把精巧的小椅子。墙壁雪白,挂着她 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干花,翠绿的窗帘。太阳照进来,满屋子的花影,像一个梦幻的世界。
(梦繁华,《玫瑰知道我爱你》)
这个文学篇章片段也是一个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在日常交际的自然话语中,其中的人称指称词“她”是要在说话人交代“她”是谁后才会出现在话语中,用以指代这个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是谁的人物。可是在这个文本中,和上面例(9)一样,为了延长审美过程,作者使用自动语言中不常用的蒙后指称即下指手法,将非自动形式前景化,来实现陌生化效果,文学性效果显而易见。
(6) 最长寿的青年李亚飞
(11)She had signed her own death-warrant. He kept telling himself over and over that he was not to blame,she had brought it on herself .He had never seen the man.He knew there was one. He had known for six weeks now…
There was no other woman he meant to replace her with.She didn’t nag and quarrel with him .She was a docile,tractable sort of wife…
He ’d be in his shop tinkering with watch-parts and the phone would ring. “Mr .Stapp ,Mr. Stapp,your house has just been demolished by a blast!”
(Woolrieh,Three O ’clock )
综上所述,研究中所指的课程连贯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方面,课程内容具有内部整体性(详见文中“内容分布”“主题选择”“主题连续性”等内容的探讨);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知识在逻辑层面上具有次序性(详见文中“主题逻辑结构”等内容的探讨).
这几个例子表明,人称指称词这样一个一般看来并非文学性构成元素的话语因素,在篇章语言学的分析中是可以为文学性做出贡献的一种话语构造手段。这在文学批评中是没有注意到的,或者说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文学构造手段用于文本批评和审美分析中。不难看出,篇章语言学中着力研究的衔接手段,是可以为文学文本批评中语言分析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的。
篇章语言学研究中的连接衔接手段,也是语法衔接手段之一,也能够成为创造文学性的手段,为分析文本语言的文学性提供参照。例如:
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团队的工作方式主要强调团队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实现全面合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工作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相互沟通、整合等方式,实现教师相互之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技术、经验上的交流和互补。实现技术、经验共享,从而才可以使团队迎接更大的挑战。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学方式理应与时俱进,不要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只有团队协作,共同进步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共同目标[1]。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如何把握好主动权是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战争中应当遵循“以我为主”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动权在我,牵着对方的鼻子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够“先胜而后求战”。
(12) He was insensitive to the group’s needs. Consequently there was a lot of bad feeling.
(13) He was sensitive to the group’s needs. As a consequence there was a lot of bad feeling.
(14)As a consequence of his insensitivity to the group’s needs, there was a lot of feeling.
(15) The bad feeling was a consequence of his insensitivity to the group’s needs.
上面几个小小篇章,是篇章语言学用来分析连接衔接手段的用例。所谓连接,又称逻辑联系语(黄国文 1988),是通过连接词、副词(组)等实现篇章衔接或者说照应关系的。在日常语言中,为了明了地表达意象,连接词项是很显性的,即上面所说的用连接词或副词(组)实现。上面的几个小篇章所表达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区别,但是在使用连接词项上有差异:在(12)和(13)中,consequently 和as a consequence属于篇章语言学中所列举的连接关系范畴,(14)中的as a consequence of 已经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连接关系范畴了,因为这一词组后加上了名词短语,而(15)中的a consequence of 已经完全不是连接手段,而是谓语中的一个词项,成了谓语的一部分。从文体上看,从(12)到(15),一个比一个远离口语,一个比一个正式,到了句(15)就完全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了。也就是说,在自动语言中,连接关系词项是显性的,这是日常语言的清晰明了特征决定的,连接衔接词项越是呈隐性,文学色彩就越是浓厚,因为隐去连接衔接手段是将非自动语言特征前景化的一种手段,因此也是创造陌生化的手段。
美国诗人威廉斯有一首诗《便条》:
(16) 我吃了
如果说威尔逊确定菲律宾自治和独立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自己的理想主义信念,那么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哈丁到罗斯福的菲律宾政策的演变则很明显反映了美国决策层的现实主义考虑。罗斯福对其上台前后美国朝野在菲律宾问题上的主流态度进行了较为精准的把握,将共和党执政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大趋势延续了下来,即放弃美国对菲律宾的直接的殖民统治,改为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继续对菲律宾进行实质上的控制。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she”和“he”引入故事的主人公,很久没有交代“she”和“he”究竟指谁,直到故事情节已经展开了相当篇幅,才表明“she”的所指是“wife”,“he”的指称对象是“Mr. Stapp”。这种人称指称词的蒙后指称,把指称衔接手段中所涉及的人称代词聚焦于前景,目的也是为了使用前景化手法创造陌生化效果,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刺激读者去发掘真相,更好地渲染紧张的氛围。换句话说,这样的衔接手法延长了审美过程,从而创造出文学性。文本中通过人称指称实现的陌生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作品的独特神韵,文学性在这里显现无遗。
前景化和陌生化都是创造文学性的手段。不同的是,陌生化指文学篇章中语言使用的非规约化,从而阻隔人们对文本的感知,创造文学效果。前景化则是借鉴艺术批评理论,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期望把关注的焦点置于画面的前景,把非中心的方面置于画面的背景。如果打破了这个规则,将背景因素前景化,就会发生期望偏离,这种偏离就会创造出奇异的效果,运用于文学创作,就会产生文学效果。文体学家Leech & Short(1981)将前景化定义为为了文学审美目的而创造的文本形式,尤其是通过偏离语言常规而创造的文体扭曲,从而使文本的某一方面被置于前景。因此,前景化在文体分析中常被称为文体变异(stylistic variation)。此后,前景化这一术语被用于风格学或文体学,指在话语中相对突出某个成分,好比在背景上凸显出一个人物轮廓,将其前景化。这种凸显常常偏离语言学规范,从这点来看,前景化是陌生化的一种,与陌生化同为创造文学性的手段。
(17) Strange energy was in his voice. Strange fire in his look.
留作
上例中粗体的都是指称衔接词,应该有一定的指称对象,在日常语言或者说自动语言里,这些衔接词是要在它们所指称的名词出现之后才出现的,这样听话人或读者才能够顺利解读说话者或作者的意思,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把非常规的指称手段前景化,用来制造陌生化效果。该例中The (school master)”“The (miller)”“everybody”分别指哪个教师、哪个磨坊、哪些人,在前文或读者的共有知识中是没有的,而正是这种蒙后指称手法的使用,使得读者对故事的兴趣大大增加。这种效果即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机理是使读者的解读、理解过程变得曲折,产生阻碍效果,延长审美过程,以增加悬念。再如: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表征及作用研 究 ………………………………………………… 胡宇霞,宋改敏(57)
(刘索拉,《蓝天绿海》)
如果把这首小诗变成一个通常的“便条”是这样的: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因为)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诗人为了描画一个吃了妻子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又不好意思直说的丈夫,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不尴尬的台阶,把日常话语写成了诗的形式。从意义上讲,是达到了曲折、模糊表达的效果。从语言形式上讲,作者用非自动分行的手法隐去了其中的形式衔接,使这个日常表达中的“便条”具有了诗的审美效果。或者说使用非常规连接形式前景化的手段创造出陌生化效果,使这个文本具有了文学性。
4.文学性的词汇复现衔接分析
词汇复现是篇章中词汇衔接的一种形式(Hoey 1983, 1991),指在建构篇章时对某一词项的重复,即在后文对某一词项的回指,包括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义词(Halliday & Hasan 1976: 278)。在小说《简·爱》中,fire一词不断被重复,以表现主人公的情绪。一般情况下,fire一词体现的象征性并不明显,但是当其不断“复现”时,就会创造着某种文学意象(王东风 2005)。不断重复的前景化意象激活了某种象征指向,或者说诗学解读。多个“火”之间很少用指称衔接,而是用词汇复现形式,是陌生化的典型表现(Lodge l984: 119)。Lodge认为,“火”被赋予了隐喻和象征意义,不仅表达了追求自我实现的激情,还体现了过于沉迷情感而带来的灾难和惩罚(Lodge 1984: 121)。根据他的统计,整部小说中有一百多处“火”,大部分是非指称性重复。由于重复出现,这个词本身的意象及其联想意义就被前景化了,使得表现手法由日常语言陌生化为非日常语言。因为以“火”的复现代替指称衔接,延长了形式衔接的距离,从而延长审美过程,因此也就建构了异于日常语言的文学性。如:
是你
(Jane Eyre , Chapter 15)
(18) I saw a glow rise to that master’s face. I saw his solemn eye glow with sudden fire and flicker with resistless emotion.
(Jane Eyre , Chapter 31)
(19) But as his wife—at his side always,and always restrained,and always checked—forced to keep the fire of my nature continually low,to compel it to burn inwardly and never utter a cry,though the imprisoned flicker consumed vital after vital...
(Jane Eyre , Chapter 34)
“fire”在(17)中表激情,(18)中表热情,(19)中则是指情感,由于使用fire一词的词汇复现手段,使文本的远距离衔接成为可能,从而使以fire所表达的情绪贯穿整个文本,作品的审美效果就因此实现。“搭配”在篇章语言学研究中,也是一种词汇复现衔接手段(Hoey 1983),例如“医生”和“疾病”或“医院”出现在篇章中,能够使读者把前后文连贯起来,从而起到衔接作用,这种手段称为“搭配”。上例中的glow、flicker、melt与fire的关系就是搭配关系,是复现衔接形式的一种,这些词的出现,加强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形式上得以张扬,文学性在异于日常的衔接手段中被充分传达。这样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文学作品的篇章学观照,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2017年,黑龙江省用水总量控制在353.05亿m3,万元GDP用水量降幅8.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22.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998,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2.8%,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5.26万t、0.49万t,减排比例为3.51%、5.44%,比2016年分别减少1.88%和2.48%,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2]。
再看下面的例子:
(20)Stately , plump Buck Mulligan came from the stairhead, bearing a bowl of lather on which a mirror and a razor lay crossed. A yellow dressing gown, ungirdled, was sustained gently behind him by the mild morning air. He held the bowl aloft and intoned:
—Introibo ad altare Dei.
Halted, he peered down the dark winding stairs and called up coarsely:
—Come up, Kinch! Come up, you fearful jesuit!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头晕、5例恶心/呕吐、2例皮肤瘙痒、2例嗜睡,观察组患者出现3例头晕、2例皮肤瘙痒、2例恶心/呕吐。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7%)显著高于观察组(22.58%)(χ2=7.423,P=0.06)。
Solemnly he came forward and mounted the round gunrest. He faced about and blessed gravely thrice the tower,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and the awaking mountains. Then, catching sight of Stephen Dedalus, he bent towards him and made rapid crosses in the air.
这是《尤利西斯》的开篇段落,为强化人物的出场方式,除直接引语外的三个叙事段均使用了有标记主位开头,这是文学篇章常用的手法。在篇章学研究中,主位发展形式也是一种衔接手段,与创造文学性有密切的联系。篇幅关系,主位安排与文学性的关系我们将另文研究。这里关注的是stately和solemnly两个同义词的复现:用表示“庄严”“神圣”两个近义词的复现来表现无聊、琐碎、滑稽的人物和事件,误导读者的期待(王东风 2005),使读者偏离日常判断,实现陌生化,正是创造文学性的典型手法,显然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是利用词语复现的衔接手段制造文学性效果的典型例子。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词汇复现衔接可以帮助我们考察文学文本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创造文学性的程序和手段,可以为考察文本的文学性提供一个参照标准,依据这样的标准对文本进行程序化分析,将会为文学创作活动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为文本批评提供一个篇章语言学视角。
5.文学性的篇章连贯性分析
衔接是用显性语言结构特征标识出篇章特性,是篇章的有形网络,连贯则是篇章的语义关联,是篇章的无形网络。连贯是篇章成篇性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有意义的篇章必须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de 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6)。篇章生产者用语言建构一个篇章世界,包含众多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合乎人们认知规律的逻辑关系和世界知识的联系,解读者才会从中获取意义,从而把它解读为一个连贯的篇章。篇章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人们的世界知识和推理常规都是决定篇章连贯与否的因素。
篇章的连贯有程度上的区别。篇章能够形成一个语义整体时,其连贯程度就高;如果篇章内各部分之间形不成一个有意义的语义整体,那么该篇章就是不连贯的。如果有较多的“语义环节脱落”,且不能根据情景、语境补充或接续,就会影响篇章的连贯性。关于连贯的定义,大致包括这么几种:Halliday & Hasan(1976:23)认为篇章的连贯指篇章各个组成部分必须具有语域一致性,即有与篇章外部的情景相联系的连续意义。宏观结构理论(van Dijk 1977)认为,微观结构连贯是线性或顺序性连贯,篇章中句子表达的命题意义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宏观结构连贯则是从篇章整体的角度考察句列所表达意义的总体关联。只有具有宏观结构的句子序列才能视为连贯程度高的篇章。言外行为理论(Widdowson 1978:52)认为,篇章是由一个个部分行为组成的言语行为序列,如果这些言语行为序列是连续的、能够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那么该篇章就是连贯的。心理框架理论(Brown & Yule 1983)则强调连贯的心理属性,认为连贯是篇章使用者利用背景或百科知识对篇章进行阐释的结果,是篇章的语言形式衔接带来的一种感觉,篇章各部分表达的意义越是符合人们的世界知识模型,篇章的连贯程度越高。
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要激起审美感受,文学性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这种审美感受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那么自动语言中的连贯标准也就自然可以为陌生化提供参照。如果作者为了增加读者的审美感受,就有可能有意将连贯性程度较低的篇章前景化,制造陌生的效果,从而使作品从自动语言组织跃升为具有文学性的文学篇章。例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这段文字:
(21) 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 patterned dish: the last. He stood by the next door girl at the counter. Would she buy it too, 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 Chapped: washing soda. 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 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 Woods his name is. Wonder what he does. Wife is old fish. New blood. No followers allowed. Strong pair of arms. Whacking a carpet on the clothesline. She does whack it, by George. The way her crooked skirt swings at each whack.
这段描写主人公Bloom在柜台前买食品时所见所想的文字,如果从自动语言的连贯标准来看,连贯度是很低的,因为它既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又缺乏内在的逻辑连贯。但是如果将该文本放在宏观结构中识解,根据人们在认识现实世界及其间的关系时,其思维方式可能会是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自由序列,那么读者就会将这段文字解读为Bloom混乱思绪的描述。文本虽然因为其连贯度很低,读起来艰涩,但是由于人们心理属性的作用,读者会借助于百科知识对该文本进行阐释,因该文本的表达符合人们思绪混乱时言语(包括表现心理活动的自言自语)也会混乱这样一个世界知识模型,不仅仍然会被读者接受为有效的文本,并且会因为其连贯程度低而使读者尽力根据世界知识创造连贯,延长审美过程,实现与阅读一般文学文本时见惯不惊的感受大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该文本就是这样通过降低连贯程度把非自动的连贯手段前景化,实现了陌生化效果,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从而提高了文本的文学性。这种手法的频繁使用,反过来培育了读者的审美能力,于是在此基础上作家便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手法,这就是风靡一时的意识流文学可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如北岛的一首诗:
(22) 大中小
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
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
信投进邮箱
默默地站一会儿
风中大量的行人
毫无顾忌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
电话间投进一枚硬币
向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
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
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
透过烟雾凝视自己
当窗帘绝了星海的喧嚣
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北岛,《日子》)
通过“抽屉锁住的秘密”“书上留下批语”“信投进邮箱”“风中的行人”“电话间投进硬币”“桥下钓鱼的老头”“剧场门口”“窗帘”“灯下褪色的照片和字迹”,我们似乎感到诗人是在叙事,但是这些情景和事件之间既没有语言形式的连接,也没有情景上的连续性,而读者却能够从这些缺乏连贯的文字里,感受到诗人在向读者诉说着他的心境,以其所设置的似乎不连贯的语言和意境,给读者带来了审美的享受。这又是一个以降低连贯性将非自动语言的表述方式前景化而获得文学性效果的例子,这样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处处可见。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篇章语言学的连贯标准也具有为文学文本批评和欣赏提供参照系的潜能。文本批评一旦将这样的标准引入实际操作,对文学性的把握将会由目前的随意观照状态上升为一种更加科学的衡量。
6.结语
既然文学批评的目标是文本,其具体操作是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分析,那么同样研究文本(篇章)合格性标准的篇章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于关注文学文本生产过程的文学批评流派而言,应该是可以借鉴的。(刘辰诞 2011)本文分析的衔接和连贯与文学性的关系,足以从一个角度说明,文本批评和篇章学研究间互相沟通、借鉴的可能性和空间很大。
形式主义文本批评视文学性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其理论根据是陌生化能够增加读者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Shklovsky 1965)。就是说,阅读难度是文本审美过程的必需条件,审美感受是靠陌生化手段实现的。篇章衔接和连贯的特征是自动语言的常规体现,但这样的常规在文学文本中是可以违反甚至打破的,在“文学性”审美观照下,日常篇章的成篇性标准自然可以作为参照,为我们考察文学文本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文学性”的生成与文本审美感受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作者和读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意识不到陌生化手法和篇章语言学的篇章标准的关联,文本批评如果能够根据这些“标准”揭示这种关联,就可以为考察文学性为目的的文本批评理论和方法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既然自然语言中的篇章衔接和连贯标准在文学文本中有意被违反就会将非常规篇章形式前景化,制造陌生化效果,使作品从自动语言组织跃升为具有文学性的文学篇章,那么文本批评一旦将篇章语言学对篇章的评价标准引入文学批评实践,虽然不能说就会因此成为雅各布森所谓的“文学科学”,但起码对文学性的把握将会由目前较为随意的观照状态上升为一种更具可操作性的客观衡量,避免目前文本形式批评中很少涉及形式建构程序、崇尚主观评判的弊端。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些片段性分析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文本分析的科学程序,但起码我们从这些分析得到了启发:两者之间融合、沟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Brown, G. & G.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 Beaugrande, R. & W. Dressler.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Hoey, M. 1983. 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 [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Hoey, M. 1991.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obsen, A. 1960.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C] // T. Sebeok (ed.). Style in Language . Cambridge: MIT Press. 350-377.
Leech, G. N. & M. H. Short. 1981.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London: Longman.
Lemen, T. & M. Reis (eds. and trans.). 1965. 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 :Four Essays [C].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Lodge, D. 1984. Fire and Eyre: Jane Eyre’s war of earthly elements [C] // D. Lodge. Language of Fiction (2 nd Ed .). London: Routledge. 114-143.
Shklovsky, V. 1965. Art as technique [C] // T. Lemon & M. Reis (eds. and trans.). 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 :Four Essays .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12-13.
van Dijk, T. A. 1977. 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 London: Longman.
Widdowson, H. 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陈 刚,滕 超. 2003. 英语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称的汉译: 语篇衔接、效果与读者 [J]. 外语研究 (6): 39-43.
黄国文. 1988. 语篇分析概要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刘辰诞. 2004. 教学篇章语言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辰诞. 2011. 篇章学的可接受性与文学批评的接受理论[J]. 外国文学 (5): 104-110, 159.
什克洛夫斯基,等. 198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C]. 方珊, 译. 香港: 三联书店.
王东风. 2005. 小说翻译的语义连贯重构 [J]. 中国翻译 (3): 37-43.
雅各布森. 2014. 诗学问题 [M]. 史忠义, 田庆生, 译. 天津: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张 冰. 2000. 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 刚. 2001.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朱立元,主编. 2014.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23( 2019) 01-0001-09
(责任编辑 李淑静)
收稿日期: 2018-12-18
通信地址: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