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城市生态环境四面楚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楚歌论文,生态环境论文,世纪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题记:别指望21世纪能带来什么。21世纪期待你们付出一切。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序:阳春三月,沙尘暴再袭北京城
初春的4月6日,北京城继3月23日、27日、28 日前三次沙尘暴之后,再度袭击了北京。沙尘暴来时,冰沙走石,黄风蔽日,吹断了树枝,吹倒了广告牌,人们掩面行路,能见度却只有几米,交通事故叠起。
人们不禁在问:老天爷,你这是怎么了,大好的阳春三月,你刮什么风啊?!!——20世纪八十年代,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以一篇《风沙逼进北京城》而闻名,如今,20年过去了,怎么又刮起了沙尘暴!
症结何在:原因在于内蒙古出现大面积沙尘暴。
沙尘暴中心地区位于锡林郭勒盟西部,沙尘暴最高时速达每秒22米,风暴中心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能见度为零。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口号: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好汉”已不提当年勇,可现在总要被沙尘暴们贻笑大方了:“我在西部旷野打个喷,你东部城市就要发三天感冒,服不服由你!”
长城挡不住北国的风沙。
城市与旷野之间没有围墙阻隔。
大地的河流、山脉、大气和地下的水,引领我们注视城市:我们总希望城市围拱在鲜花、森林和绿色的核心,而不是被“枯竭”、“垃圾”、“污染”等辞藻所包围。
然而,我们目前所处的形势异常严峻,不仅沙漠进逼我们的美丽城市,而且其他“魔鬼”也乘机而来,“他们”都想乘此大捞一把。我们的城市市民正在被迫聆听“四面楚歌”。
(二)2000年,城市化的进展。
今天,城市化的进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指标,城市的功能也日趋复杂庞大。城市日趋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交通的中心和人居的重要场所。随着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进展,1950年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9.2%,到1985年更达到41%,2000年城市人口已上升到世界总人口的54.7%,发达国家更高达80%以上。目前,世界上8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 而在20世纪50年代,超级大城市只有两个(纽约和伦敦)。据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全球超级大城市的数字将达到33个。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的特有属性而出现的。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国家,还是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环境问题都不可避免,难以回避。
在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1997年的668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2个,100万至200万人口之间的城市22个,50 万至100万人口的城市有47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城市有205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382个。小城市增长快,东部地区城市化较快, 并且形成了环渤海城市群(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州、深圳)等。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98年达到了30.4%。
(三)贫水化与城市水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水问题,首先摆在了人们面前。
水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取代或取消的资源,而淡水资源短缺越来越限制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全球范围的贫水化正在蔓延。
贫水化是由于自然、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由于淡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一系列有害现象和过程。人们习惯上把淡水短缺现象称为“水荒”。但“水荒”是短暂的现象,贫水化倒是持续的过程。
据统计,全球总水量140×10立方米,其中淡水资源仅占3%, 约4.2×10立方米。而淡水的77.2%被封冻在冰盖和冰川中,地下水和土壤水占淡水总量的22.4%。
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用水量大幅增加,1975年较1900年增加了6.5倍。20世纪后半期,每年取水量平均增加4%~8%, 而全球淡水总量1993年比1978年减少了23.6%。贫水化造成的水危机此起彼伏。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以色列每年用水达18×10立方米,年缺水4×10 立方米。以色列占领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争夺水资源。目前,以色列65%的用水来自被占领地。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贫水化现象正在加速发展,全球已有90个国家面临缺水问题,有20亿人口饮水困难。在非洲,撒哈拉以南有2.8 亿农村人口和4600万城镇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因饮水不洁引发的疾病每年夺去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
中国的贫水化更为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全国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30个大城市都缺水。
位于辽中地区的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五市,是严重缺水的工业城市聚集区。2000年,日缺水额在35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 沈阳市缺水最为严重,2000年该市每天需水量为328.5万立方米, 如果不提高供水能力(日供水197万立方米),供水每天缺口将达130万立方米。
京津唐地区的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廊坊五个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和全国五大城市群之一,市区总人口占全国市区总人口的4.48%。然而,该地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只有123.1亿立方米, 人均水量不足全国的七分之一。
2000年,京津唐地区排除农业用水增长,全区年总需水量也将达到155亿立方米,如果没有外来水源补给,全区平水年将缺水20 亿立方米,枯水年缺水40亿立方米。其中,仅北京市,2000年就将缺水8 亿立方米以上。
胶东半岛的青岛、威海、潍坊和烟台四市,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较高。然而,缺水将成为胶东半岛城市和工业持续发展最为严重的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胶东地区河流短小,径流年内集中,地形破碎程度高、蓄水工程建设难度大,加上相对地势高,引黄调水困难,2000年胶东地区缺水程度将加重,平水年和枯水年将分别缺水达36亿立方米和40亿立方米。
本区青岛、威海、潍坊、烟台都是缺水严重的城市,其中青岛是全国缺水严重的城市之一,自产水资源量只有人均170立方米,2000 年青岛市日均需水量将达到100万立方米,供水缺口约每天30万立方米。
另外,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连市,淡水资源贫乏,是我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2000年大连总需水量每天110~120万立方米,日缺水将达到50~60万立方米。长春市也是目前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该市地表水缺乏,地形上受土台地影响,地下水匮乏。目前,全市综合供水能力每天仅59万立方米,城市及工业用水量高达110万立方米, 日缺水达50万立方米。
我国西北地区中心城市西安,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用水量的增长,已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2000年,西安市年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达到7.5亿立方米,日需水量200万立方米,日缺水量达100 万立方米。由于超采地下水,全市地下水位降了40~60米,市区162 平方公里的地面下沉,大雁塔向西北倾斜。城市供水不足已成为制约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北地区的太原市,是我国重要的化学工业城市和山西省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水资源缺乏极为严重。全市可资利用水资源量不足4.96亿立方米,人均不足190立方米。2000年,全市总需水量将达到9.5亿立方米,年缺水达5亿立方米。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1980年以来, 太原地下水位每年下降3.5~5米,水井供水能力逐年下降。
面对全球贫水化的蔓延和我国城市缺水的严峻状况,专家建议,首先要认清水资源的有限性,确立以节流为主的指导思想。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而其开发有阶段性,人们已经认识到跨流域调水解燃眉之急,绝非长久之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遗害无穷,在海水淡化难以推广,开源助长消费和养成依赖心理的情况下,节约用水的节流战略应该成为一种基本国策。以色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360立方米, 不到我国人均量的六分之一。由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比我国漫灌节水90%以上,作物增产30~40%,农业产值增长了15倍多。
其次,要提倡雨水直接移用。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农业利用,不仅是解决缺水的工程措施,也是一种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修建地下水库。地下水库不占土地,投资少,蒸发量小,安全可靠。在美国,地下水库的投资仅是地上水库的1/10, 在日本则为地上水库的2/5~1/2,而且运行管理费用低廉。目前,世界上已建成近千座地下水库,有的有效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 我国的首座地下水库建于河北省南宫市,库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4800 万立方米以上。山东省龙口市一座地下水库,在国内首次采用高压喷浆防渗技术施工,不仅使840平方公里的土地免遭旱灾, 还使龙口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2.5米,倒灌的海水也开始后退。
第四,大力加强节水工作。我国生产节水潜力巨大。1988年我国总用水量为4868×10立方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农业用水量4082×10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4%,但其有效利用率仅50%。如将有效利用率提高20%,一年就可节约用水800×10立方米。
我国工业用水浪费严重。1989年我国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为270 ~550立方米,而国外一些城市仅为20~30立方米。
(四)全球暖干化与城市大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化有其显著的区域性,而中纬度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目前,我国内陆纬度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暖干化趋势。据气候资料分析,气候变化显著地区,基本上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而且,气候暖干化的变化其影响并不遥远,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一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大城市人为活动的加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暖干化的主要表现是气温上升。自1870至1990年的120年, 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5℃。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急剧上升。 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1997、1995、1990年是近600年来最暖和的三年, 1998年又成为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达到14.57℃, 比上一年上升了0.17℃。俄罗斯别林斯高津南极科学考察站30年的气象资料表明,1998年是南极半岛有科学考察以来冬季气温最高的一年。英国南极测量局法拉第研究站的纪录表明,40年中南极气温上升了2.5℃。 日本在近100年来平均气温上升了2.6℃。
近10年来,通过对我国30个大城市的环境监测表明,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变暖更主要在北部,降水减少地区集中在华北到西南一带,降水季节集中性加大的地区在北部。
近10年以来,我国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0年平均增温0.48℃,远高于全球一个世纪多增温0.5℃的平均速度。 增温最大的三个城市是北京(1.18℃)、呼和浩特(1.14℃)、乌鲁木齐(1.04℃)。增温0.5℃以上的城市有长春、西宁、兰州、哈尔滨、天津、拉萨、沈阳、济南、海口、银川、上海等。年降雨量近10年与过去30年相比,30个城市的平均年降雨量由863.7毫米,增加为866.5毫米,净增加2.8毫米。其中, 16个城市年降雨量明显减少,以贵阳、成都、 昆明减少最多, 分别是117.7毫米、70.49毫米和52.35毫米。年降雨量增加的14个城市中, 增加值在50毫米以上的有8个,分别是武汉、上海、福州、杭州、 哈尔滨、海口、南宁、南京等。北京、长春、合肥的年降雨量增加了20毫米以上。
城市大气污染物中凝结核和粉尘的数量要比郊区高10倍,有害气体比郊区高5~20倍。极大地改变了大气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 进而形成城市局部气候,使得市内气温高于郊区,这就是热岛效应。城市热岛强度一般在2℃至7℃。据1992年统计资料表明,北京在我国城市中热岛强度最大。
城市大气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TSP )、气态污染物硫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及含铅气体等。这些污染物大多将损害人体的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如碳化物能阻碍人体合成血红蛋白,使人中毒;铅能抑制血红蛋白在骨髓中合成红血球且扰乱红血球的正常功能,损害肝、肾和神经系统。
我国西部城市太原,是我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铅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太原市民平均每人头顶上有500克铅尘。 在受铅污染致害人群中,儿童占相当大比重,有60%以上的儿童血铅水平严重超标,20%的儿童需要治疗。专家认为,铅中毒对儿童大脑的损害是永久性的,是儿童智能发育的“头号杀手”。
据统计,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1995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96万吨,烟尘排放量为845万吨, 粉尘排放量为63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4%—8%。 我国工业废气排放强度以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辽宁为最高,超过500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 长江中下游以北、 华北以南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污染强度也较重, 为200—500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在工业废气排放的各类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主要分别在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工业烟尘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到华北、东北南部。
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TSP)对城市人群的健康损害, 已引起人们的警觉。据对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对北京市医院每天就诊病人就诊次数的分析表明:1990年, 北京市二氧化硫污染平均水平达到119微克每立方米时,医院每天门诊就诊次数平均增加了20%,急诊病人增加18%。其中小儿科最高增加了65%。 当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水平为388微克每平方米,变化范围在106—1255微克每立方米时, 每天就诊病人平均增加了20%,小儿科就诊日均最高增加了65%。在北京,据1989年的资料统计,随着二氧化硫污染较平均值增加一倍,城市平均死亡率上升了11%,最高增加了16%;随着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一倍,平均死亡率上升4%,最高增加11%。在沈阳,据1992年统计资料, 二氧化硫每增加100微克每立方米,死亡率平均增加1.62‰; 可吸入颗粒物每增加100微克每立方米,死亡率平均增加1.77‰。
(五)城市化与城市固体废弃物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200多位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严防死守, 拒绝巢湖市城市垃圾进入万山垃圾场,致使不到一周时间内,巢湖市6 个垃圾中转站全部“爆棚”,堆积1米多厚的垃圾使市民臭气熏天。原来,占地60 多亩的万山垃圾场建于1987年,10多年来,城市垃圾只是简单堆放,未经任何处理,垃圾污染已使山下水库变臭,并开始污染下游村庄,使井水变臭,河流变臭,粮食减产,并污染巢湖水质。
巢湖垃圾事件,只是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一例而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破坏原有的自然生物环境,重建新的人工生物环境的过程。许多城市楼房密集、街道交错,高楼大厦代替了森林,水泥路面代替了草地、绿野,形成了“城市荒漠”,或者说城市荒漠化。城市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它的高度人工化等,都表明这一系统是脆弱的。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都把固体废弃物和处理视为难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比较之后,也正向资源化、综合处理的方向发展。固体废弃物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填埋、焚烧、堆肥。但传统方法都可产生新的环境问题,造成二次污染或重复污染。如城市附近的填埋物趋于饱和、远距离填埋增加费用、填埋渗滤、污染迁移、占用和影响土地利用等。焚烧方法也存在投资、运行费用大,燃烧产生二恶英造成大气污染等。堆肥相比而言是一种充分利用有机物资源的好方法,依靠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使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稳定腐殖质,是一种垃圾处理的无害化方法。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水平一直很低,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市垃圾长期依靠直接堆放和其它简易处理方式消纳,城市垃圾污染治理问题欠帐严重。
近十年以来,我国城市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1979年以来,我国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长,由1980年的3132万吨猛增至1995年的10748万吨,增加了243.2%。从1985年至1995年,垃圾清运量平均增长8.6%;从1983年到1989年,平均以每年10 %左右的速度急剧上升,少数城市如北京可达15~20%。1989年我国生活垃圾的年总清运量为6291万吨,到1996年已达10825万吨,增长了72.1%。 2000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总量将达到1.2至1.4亿吨。
城市垃圾处理不当,对城市及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首先,城市垃圾在郊区堆放,侵占了大量农田,占用了大量土地。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高达60多亿吨,侵占了5万公顷的土地。据1985 年航空遥感监测,广州市近郊地面堆放的各类固体废弃物,占地165.8公顷, 其中垃圾堆就有69.6公顷,占堆放总面积的41.6%。未经处理或严格处理的垃圾肥用于农田,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如贵阳市施用垃圾肥,造成市郊菜园土层渣化现象。南京市使用未经认真处理的垃圾肥,致使每克土壤内含蛔虫卵198个, 超出正常标准近20倍。
其次,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鼠群成灾,大量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有许多致癌、致畸挥发性气体。
堆放垃圾腐败,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溶解垃圾中的重金属,成为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集中的污染原,污染地表水或下渗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填埋垃圾不经有效处理,垃圾产生的沼气爆炸造成的事故也屡见不鲜。如1994年12月4日,重庆市发生严重的垃圾场爆炸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1995年,北京昌平县一垃圾堆放物接连发生三起垃圾爆炸事故。
近十年来,我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和一批大、中型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比如日处理量达2000吨的北京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日处理量1200吨的广州大田山卫生填埋场和相同规模的杭州天子岭卫生填埋场;日处理量350吨的广州中山市卫生填埋场等。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聂永丰教授前不久主编出版了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的《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这部122万字的著作, 被认为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专业书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认为,日益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存在着环境卫生管理法规不健全,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解决城市垃圾管理的困境,而过度包装和一次性商品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大了垃圾处理量,加上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难度。同时,废旧物资回收种类减少、价格降低,也使得垃圾中废品含量增高。他认为,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还存在处理设施不足,无害化处理程度低;城市垃圾处理费用高,投入不足,收费制度不完善,以及环卫科技相对落后,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设施人为损害严重等问题。聂永丰教授认为,要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具体指标,即到2000年将城市垃圾产生量控制在1.8亿吨, 新增垃圾粪便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7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到2010年所有城市都要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使全部垃圾都得到处置”的目标,需要加强对城市垃圾的宏观管理,用系统工程方法推进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管理法规体系,政企分离,成立专业性垃圾清运和处置公司,实行垃圾处置有偿服务。
(六)加强城市社区规划,建设城市功能绿地
2000年是我国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10周年。
城市规划是在城市或者镇、区的层次上,致力于组织与人的需要相一致的和睦共处的空间秩序。而环境保护既是现代城市规划起源的重要原因,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是要尽可能使居住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不受破坏,另一方面是要对居住区以接近自然的方式进行设计。
城市社区规划正是致力于社区居民对环境的需求和要求。一定地域内按住区规范和组织起来的人群,构成社区生活的主体。居民对居住社区有舒适、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的要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冯长春先生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规划,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观点。冯长春认为,城市社区生活居住环境规划要致力于五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社区生态环境。目前社会规划存在着自然地形平整改造有过,保护利用不足,绿地面积少,起不到绿化制氧、滤尘、遮阳、挡风、无菌、防噪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其次是包括住宅内部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教育、文体娱乐和社会治安在内的生活环境。第三是包括日照、通风、防噪音、防尘及防视觉污染等的生理环境。第四,文物古迹、民俗民风、地方建筑形式、社区地名等是社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容。第五,由社区舒适度、方便度、安全度、卫生与美观等养成的社区心理环境。
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规划,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必然面对的必然选择。同时,建设城市功能绿地,实现城市绿地结构合理配比和最优化配置,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绿化效益。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局王维平高级工程师认为,城市绿化要改变以往只重数量,不讲质量的状况,建设城市功能绿地,功能绿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绿地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低风速、减少噪音。植物在气体交换中,还可以吸收、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粉尘以及气态污染物,限制他们的扩散,降低污染浓度。
城市绿地可以称为是城市化空气之肺,是看不见水的水源地。绿色植物在现代城市仍起重要作用。
王维平认为,在城市中心区可以建设生态绿地,以乔、灌、竹相结合,鸟、花、虫、鼠、蛇等自然栖息,形成市区内部自然小生态,这样大大缓解城区热岛效应;在立交桥、交叉路口建设观赏绿地、市容绿地,改善城市市容景观,营造自然景观;在休闲场所、街头花园、小区等建设休闲绿地,使人在绿色环境中健身休闲,缓解身心工作疲劳和紧张,起到生理、心理上的作用;在公路护坡建设防灾减灾绿地;以山景、盆景等构成社区或室内文化绿地;在城市居民楼、沿街楼房建设藤类植物绿上墙的降低噪音、防辐射的墙上绿地;在城市屋顶养植绿色植物,也能起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人们若想改变城市生态环境,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否则,恐无它途。
附表 2015年全球超级城市(据联合国预测,2015年全球超级城市数目将达到33个。)
1.东京(日本)2870万18.汉城(韩国) 1310万
2.孟买(印度)2740万19.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240万
3.拉格斯(尼日利亚) 2440万20.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1230万
4.上海(中国)2340万21.里约热内卢(巴西)
1160万
5.雅加达(印尼) 2120万22.拉舍尔(巴基斯坦)
1080万
6.圣保罗(巴西) 2080万2.3.海德拉巴(印度)1070万
7.卡拉奇(巴基斯坦) 2060万2.4.大阪(日本)1060万
8.北京(中国)1940万2.5曼谷(泰国) 1060万
9.达卡(孟加拉国)1900万26.利马(秘鲁) 1050万
10.墨西哥城(墨西哥) 1880万27.德里兰(伊郎)
1020万
11.纽约(美国)
1760万28.金沙萨(扎伊尔) 990万
12.加尔各答(印度)
1760万29.巴黎(法国) 960万
13.新德里(印度) 1760万30.巴德拉斯(印度) 950万
14.天津(中国)
1700万31.莫斯科(俄罗斯) 930万
15.马尼拉(菲律宾)
1470万32.深圳(中国) 850万
16.开罗(埃及)
1450万33.班加罗尔(印度) 830万
17.洛极矶(美国) 14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