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先心病介入治疗患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孙双燕

(山西省儿童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42例患儿随机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我院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4±0.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6±0.5)天。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缩短患儿住院周期,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164-02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畸形中的一类,患儿在胎检时往往难以发现,出生后才被诊断为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1],和正常婴幼儿相比,先天心心脏病患儿出生后发育更为迟缓,而生理和心理上发育程度也比正常婴幼儿差。而婴幼儿引发先天性心脏病的因素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种[2],环境因素主要指妇女妊娠时期子宫遭遇病毒感染,从而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出生后发生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因素主要指胎儿染色体异常导致。目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而在介入术治疗中为了效果更佳,常需要辅助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指的是从患者从入院开始接受治疗到出院后的护理模式,而护理方法包括检查护理、用药护理、治疗护理等,根据患者治疗进展,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单。本次研究方向主要是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护理中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儿临床上表现为消瘦、食欲不振、乏力、发育落后、紫绀等,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标准,本次研究已获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符合研究标准。42例患者中男27例,女15例,最大年龄36个月,最小年龄6个月,平均年龄(15±2.4)个月;最长病程27个月,最短病程6个月,平均病程(18±1.3)个月。将42例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15±1.4)个月,平均病程(18±0.9)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15±1.7)个月,平均病程(18±0.5)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常规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接受血尿便、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统一接受我院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

对照组护理方法如下:

(1)术前我院护士详细向对照组患儿家属介绍介入手术和常规护理的方法及作用,获取患儿家属配合。

(2)手术前6小时叮嘱患儿家属勿让患者摄入食物,做好手术准备。

(3)手术中针对患儿皮刺出血、红肿现象进行常规止血、消肿。

(4)手术后叮嘱患儿家属切勿让患儿运动,避免伤口感染或皮刺部位再次出血。

(5)术后叮嘱患儿家属患儿的日常饮食以流食为主。

观察组护理方法如下:

(1)我院根据患儿的病情,设计个性化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给予观察组21例患儿分配专门的主管医生和护理人员;医务人员详细向患者家属介绍介入治疗术过程和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效果以及目的,取得患儿家属信任,让家属配合。

(2)患儿术前6小时嘱咐家属给患儿禁食禁水,将患儿送至导管室,各项检查查对无误后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针对患儿皮刺后出现的出血、红肿现象进行消毒加压止血包扎。患儿手术完毕送回病房后保持患儿穿刺肢体伸直位,穿刺部位持续加压4~6小时,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患儿肢体末稍血运情况、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患儿麻醉苏醒后给予少量饮水,无呛咳可进流食。辅助患儿适当翻身。

(3)手术后24小时护理人员观察患儿穿刺部位,查看有无出血、感染现象,给予换药后,患儿可下床轻微活动,进行心电图、彩超复查,开始服用常规药物,护理人员给予用药介绍和用药指导,并向患儿家属介绍术后护理知识,让患儿家属辅助护理。

(4)术后第2天患儿可正常活动,办理出院手续,护理人员叮嘱患儿家属切莫让患儿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剧咳,给予出院后护理指导,提醒定期门诊复查,提供电话咨询。

1.3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住院平均天数和护理满意度为护理效果评价标准,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患儿的护理满意度。选取百分制,<80分表示护理一般,80~90分表示护理满意,>90分表示护理非常满意,分别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家属护理一般、满意、非常满意的例数及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研究数据皆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和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和t;计数资料的表示和检验采用%和χ2,当P>0.05时,则表示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则表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及其家属调查统计,两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

由表可知,观察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少,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

3.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引起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20万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出生,因未接受治疗而死亡的概率达到2/3,剩下的1/3患儿即使后天接受治疗,存活率也很低。医学领域目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病情轻者,严重者需要通过手术置换心脏,而介入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患儿心脏血管及瓣膜的狭窄,或采用材料封堵患儿心脏缺损处。但这三种治疗方法并非单独采用,也可联合使用,而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先心病患儿在接受介入术治疗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介入治疗术是目前医学领域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需要采用大量的肝素抗凝,而对患儿进行皮下穿刺,也容易导致患儿出现皮下出血、皮下血肿等并发症[3],为了预防患儿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就需要对患儿加强临床护理。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21例患儿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0.5)天,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后平均住院天数为(6±0.5)天。在护理满意度统计中,观察组护理非常满意概率为57%,对照组为33%,观察组比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总体上护理效果比对照组优秀。而两组效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护理方式的选择。常规护理方式只针对患儿的日常饮食、生活环境以及术后健康进行护理,护理方式比较简单。而临床护理路径从患儿入院之后即制定规范化和整体化的护理计划,针对术前、术中及术后患儿需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护理方法比较精细和完整。本次研究中患儿年龄段为6个月~36个月,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身体发育未完善,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比成年人低,加上先心病的因素,患儿身体较弱。因此在采取护理措施时,需要结合患儿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状况制定护理方法。而临床护理路径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减少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应提倡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先心病患儿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晓丽,田艳艳.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制动与否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81-282.

[2]李芬,张弦.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0):121.

[3]静敏,周桂莲.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4,7(7):149.

论文作者:孙双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先心病介入治疗患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孙双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