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逻辑——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重新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旋律论文,逻辑论文,电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来,连续推出的一批主旋律电视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大雪无痕》、 《希望的田野》、《忠诚》、《云淡天高》、《公安局长》、《至高利益》等等,不断 创下收视新高,引起了人们对主旋律艺术创作的高度关注。国家一级导演张绍林说:“ 主旋律应该宽泛地理解,凡是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符合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令人振奋 的作品都应该是主旋律作品。”然而,实际上电视剧创作中的“主旋律”一词一直未有 定论。我们仍然要问:观众为什么觉得现在的主旋律电视剧“好看”了?笔者认为,关 键在于一种“生活化”创作思路的成功转换。
所谓“生活化”的创作思路,其基本落点是一种“生活的逻辑”。简单地说,就是直 面生活,直面生活中的矛盾本身,围绕群众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并以生活化的思维方 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这也是如今许多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能够打动人心、节节 升温的重要原因。
关于“生活的逻辑”的理解,首先在于对“生活”自身意义的领悟。一方面,生活是 人的基本的存在状态,是人类所有精神意识以及艺术创作的基础,所以脱离生活之源的 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认识到生活本身是丰富的、多样 的,同时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以无数种不同的形式和面貌表现出来。因此 ,过去那种主题单一、千人一面的大而空的表现手法根本不实事求是、不合逻辑。另一 方面,以往以至今天依然要强调的政治先进性与“生活”的观念并不矛盾,是人们的各 种社会生活形态之一,相对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却与之密切相关。
于是,我们可以试着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的“主旋律”涵义做一个重新定 位:即以电视剧艺术手法表现的,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的,一切符 合时代和本民族、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精神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本身。
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在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中遵循生活的逻辑,落实到实际创作过程中 ,仍然要注意生活与艺术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生活就其自身而言即是一种艺术,它是 艺术的源泉,艺术必须忠于生活,力争反映生活原貌;同时,艺术对于生活的诠释又永 远不能停留于生活本身的层面而机械地照搬生活,还必须体现出高于生活的一面。贴近 生活,在生活逻辑创作思路的指导下,对生活进行提炼和艺术加工,从而符合当下群众 的审美趣味,这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回顾我们以往的主旋律作品,往往是主观大 于艺术表现层面而扭曲或严重脱离了生活;如今较为成功的作品在努力克服这一偏差的 同时,又常常显示出艺术表现力上的不足。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究竟要如何把握这对关系 ,遵循“生活的逻辑”,体现一种“生活的”艺术呢?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具 体的阐释。
一、题材选取上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本质要求
基于两个层面上的理解,将可供选取的题材大致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选自当前生活方方面面的“现时性”题材。即紧跟当前生活发展的“现时”状 况,发现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矛盾、问题,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这一类的代表 作有描写当前反腐斗争的《大雪无痕》、《忠诚》、《省委书记》,刻画当代中国农村 生活的《刘老根》、《希望的田野》,以及反映和平年代军队现状的《突出重围》、《 DA师》、《我们的连队》等等。其共同特点是以与群众生活及其关注的高度贴近性而为 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另一类题材虽非描绘当前的生活,但符合生活本来面目并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需 要。即相对于第一类的“现时性”,更强调主题上的“现实意义”。目前这类作品中历 史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雍正王朝》、《康熙帝国》等。另外,改编自古典文学 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太平天国》等也属同一范畴。原因在于两者都是从 非现时的情境通过艺术提炼挖掘出某种当下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对这种当下现实意义的 发掘,加以符合某种普遍意义上的生活本来面目的表现手法,使其与观众现时生活形成 了一种跨时空的心理上的贴近。比如说,我们在《康熙帝国》中看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结的重要,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等。从这个意义 上来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在是否“主旋律”的问题上存在争议的,更多时候被划 归戏说一类的剧作,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或来自民间传说甚至是 完全杜撰的《神医喜来乐》等,也应该大胆地承认其“主旋律”地位。
这种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关于主旋律电视剧认识上依然存在的误区,即机械地从题 材决定论出发,局限于题材的选择,把主旋律看成了宣传品,看成政策或形势的图解, 忽略了对生活内涵的审美表现。后果是,有些作品主题虽然鲜明,但由于缺乏真切的生 活内容和现实生活的感染力而远离了观众。而目前主旋律电视剧题材范围仍然十分狭小 的现实提醒我们:关键不在于以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呈现,而在于呈现的内容是否符合这 个时代生活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人物塑造和语言设计上讲求生活化审美
人物是作品的核心,一部电视剧的主要人物是否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得到广泛认 同,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在人物塑造上遵循生活的逻辑,首先仍然是 强调源于生活,即表现“身边的”人。以往许多主旋律电视剧注重树典型,为了突出英 雄模范人物的伟大而一再违背生活逻辑,使荧幕上充满了“高大全”。然而这样的人现 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因而也无从感知,更谈不上效仿。生活的本来面目在于,人无完 人,再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没必要求全责备。《忠诚》中张国立演了一个市委书记, 角色平易近人甚至有时憨态可掬。导演胡玫说:“选张国立饰演主人公,很重要的一点 是看中了他那张脸,看上去很平民,小眼睛,不是浓眉大眼,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种 官员形象,走到村里别人也不会把他当干部。”剧中,他下乡微服私访被抓,哆哆嗦嗦 狼狈不堪,怎么看人家也不相信他是个“大官”,吃了不少苦头。这有趣的一幕给很多 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过去的思路,这是诋毁国家干部形象,而实际的结果是市委 书记高长河这一艺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原因很简单,英雄人物并不一定就长着一张英 雄的脸,这就是生活,是生活中的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当我们告别了脸谱化、 标准化、模式化的正面人物形象,以一种关注人本身的角度,再度回到对其生活中喜、 怒、哀、乐各个方面的更为客观的审视,并以生活丰富多样的特性赋予每个角色以各自 鲜明的性格特征时,我们呈现给观众的荧屏形象将更加血肉丰满。观众会看到,再伟大 的人也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作为芸芸众 生中的一个,他们无疑是平凡的。然而他们又确实是不凡的,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功和 过人之处不在于过着异于常人的高不可及的另一种生活,而在于同一种生活状态下更为 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所包含和承载的则正是我们要传达的主旋律涵义。
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因为他们更加亲切可感。这个道理在电视 剧人物塑造中是一样的,只有真切的感知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同,而认同是迈向效 仿的最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我们又决不能低估观众的审美需求,而机械地照搬生活的原则。过去我们 的一些主旋律作品光注重塑造人物光辉的精神形象,而忽视了“包装”。实际上,视觉 元素的运用在主旋律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漠视视觉审美本身 就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当然,主旋律电视剧毕竟不是偶像片,举例来说,《我们的连队 》中两位年轻漂亮的军嫂固然是美的,但那位满脸皱纹的慈爱的战士母亲也同样可以认 为是美的。所以,这里所讲的美其实仍旧是一种生活意义上的美,就一个角色而言,美 在外型和角色内涵的统一,美在尊重生活基础上的“恰如其分”。另一个层面上的包装 体现在主次应用上。现在不少剧作不注重配角的衬托作用,非重要角色常常在荧屏上表 现得台词生涩、举止僵硬,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虽则剧中角色有主次之分,但 相较主角的出色发挥,配角低要求所显示出的人为斧凿之迹就更为明显,这将对整体效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样举《我们的连队》为例,双胞胎兄弟贾明、贾亮本是该剧一大看点,但由于演技生疏、表演痕迹太重反而减色不少。
同样的问题在听觉元素运用中也是一样。剧中人物对白无疑向观众传达着最丰富的信 息,而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语言由于获得了更多亲近感而达到了更好的语意传播效果。 相对口号式的大而空的说教,是更符合生活习惯的充满生活智慧和哲理的对白。生活中 的语言正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一经搬上屏幕就更是对生活最精彩的提炼。论及形 式,除了生活化的口吻和表达习惯,各地方言在近几年的影视剧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年电视剧《渴望》播出后,很多观众反映爱听刘大妈说的北京话,此后不少作品也因 加入适当的方言而显得韵味十足。但这里仍然强调一种“恰如其分”,过度使用方言, 使观众感觉十分疲劳,便是过犹不及了。
三、情节设置上必须符合生活自身规律
再重大严肃的主题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上,越是重大就越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 相关。即便政治本身也是生活的一种,其活动自身演绎着生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政 治生活”的真正内涵。然而,生活是有其规律性的。既然我们的创作无一可以离开生活 的范畴,就必然要遵守生活的规律。体现在情节设置上,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生活的必然。这种必然指的是生活的常态或普遍规律,如生、老、病、死。举例 来说,英雄人物不是一定要牺牲或者苦大仇深才显得伟大,因为生活总有喜的一面,懂 得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人也很可爱。同样,正面人物也不一定“好人一生平安”,许 多时候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导演安排的”。《神医喜来乐》中喜夫人淳朴善良,最后为 救丈夫服毒而死。这个结局在这部喜剧色彩浓厚的电视剧中实在让人意外,但将它放在 整个剧情发展中却又是合情合理的。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违背生活的规律而将主观 愿望介入到创作中。
二是生活的悬念。除却必然,生活中又有着太多的偶然,也正因为这样,生活才如此 变幻莫测,生命才这般异彩纷呈,这其实也是生活的常态。基于对这种常态的深切体会 ,观众不会喜欢以前那种剧情单调,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作品。所以,创作者应该善 于制造“生活的悬念”,顺着生活发展的逻辑,利用矛盾冲突的设置,一步步展开剧情 ,使观众不时经历意外,仔细琢磨又合乎情理。近来不少作品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红色康乃馨》在反腐倡廉的主旋律中,引进了层层递进的推理手法,情节进展扣人心弦 ;《忠诚》很好地将理想和现实、理智和情感的冲突相互交织,将一个原本很容易演变 为说教的故事讲得耐人寻味。生活悬念的巧妙运用,使主旋律作品彻底打破了以往在观 众心中留下的平板生硬、可视性低的印象,变得像所有其他题材的优秀剧目一样高潮迭 起。
然而,在增强可视性的同时,由于肩负特殊的社会引导使命,主旋律电视剧又面临一 个程度把握的问题。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关于“反面角色审美”和揭露性手法社会影 响的争论。如《黑冰》中王志文扮演的大毒枭,《黑洞》中陈道明扮演的市长公子等形 象引来相当多的争议。批评者认为剧中把反面人物写成有文化、有教养、有情怀,值得 理解同情欣赏的人物,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真实生活 中这样的高智商罪犯是存在的,回避的结果恐怕是创作的千篇一律化。重要的是以何种 角度和火候掌握好尊重现实和社会引导之间的平衡。其中关键在于对生活进行典型化的 艺术提炼,不能走极端、只看阴暗面。应该跳出反衬的思维定式,使反面角色成为对正 面角色的正向衬托,使揭露性手法展现出主旋律作品超越现实的洞察力和批判的锋芒。
四、表达方式上注重把握情感的视角
情感是生活的主线,生活的主旋律。情感于生活中无所不在,它属于人性中最普遍、 最本质的那部分。简单来说,既然人是作品最核心的要素——无论剧中人物还是剧外的 观众,那么谁没有个七情六欲呢?于是,对于担负社会价值引导使命的主旋律电视剧而 言,选择情感的视角就等于选择了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信息、意义的载体。如《云淡天 高》以老干部丁南的离休生活为着力点,展示了高级干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军歌嘹 亮》将人物命运融入国家历史发展,将深厚的情感蕴于深刻的时代变化,产生了非常强 的情感冲击力。作为主旋律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唯美风格给人印象深刻。张纪 中说:“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主旋律影片有一个误区,认为其生硬呆板,《激情燃烧的 岁月》却打破了以往的表达方式。一部艺术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都是里面所包含的人 的情感——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这些情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表露 的,因为它的平淡、平常往往被人们忽略。实际上,正是这种情感铺就了一个国家的成 长、一个民族的强大。两位主演孙海英和吕丽萍都体现了表演艺术家的风采。他们是那 么诚恳、认真地体验剧中人物的境遇和心态,完全融化了剧本提供的语言和情节,把它 们变成仿佛是自己正在经历着的现实和感受,将人物的感情、国家命运行云流水般地结 合在一起。他们在国家的每一个阶段中的经历,都能引起观众切身的情感记忆和共鸣。 ”是的,正是这种情感的记忆和共鸣带来了最深切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的主旋律传承达 到的是一种近乎“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情感不等于狭义的感情更不等于言情。生活赋予情感丰富的内涵,包 括个人情感,也涵盖社会情感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狭义的感情一般指爱情,但它 只是情感的一部分。主旋律电视剧可以加入适量的感情戏,但必须服务于主题,而不能 滥用以致冲淡了原本所想表达的东西。纯言情戏则往往因为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挖掘,而 走向了无病呻吟。须知贴近生活的浪漫才是最能激起共鸣的浪漫。电视剧《浪漫的事》 讲述了一个丧偶多年的母亲和三个女儿在常人眼里并不那么“浪漫”的社会、婚姻生活 。但该剧却以极其细腻的情感的笔触,将一种作为人生态度和信念的“浪漫”描摹得感 人至深。这是生活的浪漫,平淡却耐人寻味。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观众的鉴别力——是 真情实感的流露还是虚情假意的刻意表演,观众是一目了然的。
注重情感把握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由情感的小视角获得了社会生 活的大视阈。主旋律电视剧至今仍存在题材范围狭小的问题,尤其表现为偏重拍重大题 材,轻视反映现实生活的所谓“小题材”。而情感的视角强调展现丰富的内心作为社会 生活的折射,在此意义上,每个人及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同等重要。这便大大拓展了题 材、人物及其可表现的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高要求,即对情感的熟悉,脚踏实 地地体验生活。目前我们的农村、少儿题材电视剧数量、质量相对较少较低,问题就出 在这里。如今有些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并不真正熟悉农村生活和农民感情,因而 在创作中总是浮于表面,缺乏感染力。同样,少儿题材电视剧数量少、质量较低也是缺 少对儿童情感的真正了解,于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少儿题材成人化,儿童往往成了成人 表现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传声筒。
生活逻辑的提出,归根结底是从观众的需要出发。观众首先是生活中的人,必然会用 生活的逻辑来审视我们的每一部作品。走近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群众的生活本身 ,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第一提琴手”只能由直面时代主潮的作品来担当——他灵感来 源于生活,创作植根于生活,成果回报于生活,因而永远不会是曲高和寡的。
标签:电视剧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忠诚论文; 犯罪电视剧论文; 剧情电视剧论文; 中国电视剧论文; 爱情电视剧论文; 韩剧论文; 青春电视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