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爱和理解伴孩子成长——从心理咨询个案透视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案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心理咨询论文,透视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不当的言行和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和失衡。在下面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中可见一斑。
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吗
焦虑不安的祖母带着5岁的亮亮来到咨询室,开口就问医生:“你能通过吃药或打针治好孩子的病吗?”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让她先把孩子的问题讲清楚。原来,亮亮的父母说孩子多动,不好好吃饭,经常发脾气,总把大人的话当成“耳边风”,因此认为孩子有“多动症”或其他心理问题,要求医生给孩子开药或打针。然而,奇怪的是,亮亮在我与其祖母谈话的20多分钟里,一直安静地坐着,没有丝毫多动的表现。让他随意写几个字,他则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出“爸爸,妈妈,大山”等,并且对医生的提问对答如流,理解、计算和反应能力均十分良好。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后,我的结论是:亮亮既无“多动症”,目前也无明显的心理问题,无需吃药打针。
那么,究竟是谁有问题呢?
经了解,亮亮的父母性情急躁,缺乏耐心,经常发脾气。他们很少对孩子讲道理,孩子做错事时,总是训斥、责骂甚至罚站,结果孩子更加“不听话”,有时还故意与大人“对着干”。于是,亮亮成了无法管教的孩子。
可以看出,“棍棒”和责罚非但没有教出“孝子”,反而教出了一个“问题”儿童。父母不知道,正是他们的言行使孩子学会了对抗、骂人和乱发脾气。虽然有时他们也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但是要求孩子做的,他们自己却没有做到。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进而重复家长的日常反应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他们的不良行为方式或心理活动方式。从这里我们看到,若想孩子听话和学好,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应多一些耐心、关爱和理解,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
家里的“英雄”,学校的“懦夫”
小刚还未出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外婆家抚养,到5岁时才与外婆一起回到母亲身边。小刚上学不久,母亲和外婆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小刚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找各种理由打外婆,而白天在学校却经常被同学打得鼻青脸肿。在家中,他说一不二,稍不如意便对外婆和妈妈拳脚相加,还振振有词说自己是“男子汉”;在学校,他却胆小怕事,顺从听话,淘气的同学打他时,他从不还手,只会偷偷地流泪。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亲作榜样,父母给予的关爱和温暖会使他们顺利度过各个心理的成长阶段。然而,小刚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他的身边只有外婆和母亲,缺乏男性角色的影响。在家里,外婆的溺爱娇宠、过度保护,使他不知道外界有威胁和困难的存在,他也没有学到应付攻击和烦恼的办法。一旦走出家门,步入学校,就暴露出内心的软弱、自卑和孤立无助。在学校被欺负和打骂的怨气,只有在家中两位女性面前才敢发泄出来,以显自己的“英雄”本色。外婆和母亲试图通过溺爱和保护弥补小刚父爱的缺乏,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小刚没有体会到被拒绝、被忽视甚至被攻击的滋味,没有学会怎样保护自己,以致在学校成了同学眼中的“懦夫”。其实,家长正视现实,寻找适当的机会向孩子讲明实情,并给予适度的关爱和理解,才能使孩子平稳地成长。
憋了三年的话终于一吐为快
第一眼望过去,林敏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忧郁的大眼睛,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她有无尽的心事和忧郁。林敏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聪明活泼又勤奋好学,是在大人们的夸赞声中长大的。然而她中考失利了,仅以几分之差与重点高中无缘。林敏心里很难过,觉得抬不起头来,也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可她的确已经十分用功了。她多么希望有人能理解和安慰她,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使她能从这次考试挫折中站起来。但是,同样备感伤心失望的父亲却没能体谅女儿的心情,当众责备她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虽然父母花高价让林敏进入了重点高中,但是三年来,林敏却从未轻松快乐过,中考失利的阴影和父亲责备的话语一直缠绕着她。她说:“我已经害怕了整整三年,怕高考,怕再次失败,我不敢面对父母期望的眼神。”林敏的自尊心极强,从不向人诉说内心的痛苦,相反,却经常表现出十分高傲和冷漠的样子,使得同学们对她敬而远之。这样,林敏常常感到自己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甚至几次想到自杀。如今,离高考只有三个月了,她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怕自己做出“极端的事”来,万般无奈之下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希望心理医生能帮助她。听了林敏近两个小时的倾诉,我感到十分心痛。对子女严要求并没有错,但这无形中却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思想压力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尚稚嫩的肩膀实在承受不起过重的希望和负荷。遇到挫折时,孩子又没有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机会,心理天平的失衡是必然的。因此,父母们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孩子应少一些责怪,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功比智力因素更重要,而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童年时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适度的关爱和充分的理解中成长,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