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治理模式_顾客价值论文

论城市治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2-0115-009

城市治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甚至同一国家的同一城市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在考察了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模式后,Pierre(1999)认为西方有四种主要的城市治理模式,即管理模式、社团模式、支持增长模式和福利模式。管理模式强调专业参与,其目标是增强公共服务的效率。社团模式重视各社团的参与,目标是确保各社团的利益。支持增长模式突出商界精英与地方官员的作用,目的是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福利模式突出地方政府与更高层次政府的作用,目的是使地方获得更多的资金来发展自己。YU(2000)认为城市治理模式有二十多种,包括公私合治模式、新精英模式、超多元模式、合作型治理模式、发展型政府模式、规制型政府模式、新管理主义城市治理模式、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模式等。我们从城市治理的内涵出发,结合城市治理的实践,认为城市治理较为典型的模式有4种,即企业化城市治理模式、国际化城市治理模式、顾客导向型城市治理模式和城市经营模式。模式不是固定的,每个城市可能兼有几种模式所描述的内容。

一、企业化城市治理模式

企业化城市治理模式流行于北美、欧洲的中小城市,很多大城市也受此影响,因此,企业化治理模式是最为广泛的城市模式之。

1.企业化模式的内涵

企业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城市的企业化,即利用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城市;二是说城市政府的“企业化”,一是将竞争机制引进城市政府组织,二是将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为企业家。

2.企业化模式的历史渊源

城市治理的企业化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为了克服城市迅速发展中的“无形政府”的缺陷,让有才干的企业家按经营企业的模式进行城市的管理,逐渐形成了美国城市管理的三大体制,即市长议会制、城市委员会制、城市经理制,而城市经理制则是企业化的典型。城市经理由市议会任命,有权管理一切行政并负责整个部门的工作,而市长则是虚位。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管理主义和企业化思想又进一步影响城市政府体系,竞争机制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益方法被广泛引入城市政府,城市政府管理的企业化倾向更加强烈。

3.企业化模式的内容与特点

(1)城市政府组织的企业化。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将竞争机制引入城市政府与政府服务;其二,大量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方法如质量管理、成本管理、顾客管理、战略管理等;其三,政府职能的市场化,即将政府的大量职能转移给城市非政府组织;其四,政府的成本与效率倾向明显,城市政府机构设置简单,大量职能由跨城市的管理部门承担。

(2)城市政府将城市看作企业来经营和管理,城市政府的作用和重要活动就是经营城市和管理城市,创造良好的城市服务,以吸引投资发展城市经济为城市的整体目标和着眼点,并以此联系社会不同的阶层;城市政府的目标从城市福利转向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3)一般存在一个具有魅力的市长/经理或市长/经理群体,他们往往具有企业家的性格或直接由企业家精英担任市长,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用经营企业的方式和模式来经营城市。

(4)广泛采用城市形象设计。这种独特的发展理念是基于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的区位特点和城市的底蕴的反映,张扬城市个性,并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5)进行城市营销。城市营销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营销,首先城市区位的固定性决定了城市营销是将“城市区位产品”与城市顾客相交换;其次城市营销的对象是跨国公司、投资者、高素质的生产要素、旅游与观光者等,营销的目的是吸引这些顾客参与城市发展;再次城市营销是整体性营销,是把城市的整个形象与发展理念“捆绑”后进行的活动,营销是为了展示形象,城市形象设计为城市营销的基础;最后,城市营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城市治理的新趋势,尤其对于那些面临发展危机的城市更是如此,因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城市的危机在于不为世界范围的能增进城市价值的要素所认识。

(6)政府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广泛依靠各种各样的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来完成,从而更密切了政府、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与整合。在西方,非政府组织一般都很发达,如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各类资源者组织和事务所等,各自承担许多公共事务。

二、国际化城市治理模式

按照Friedmann等人的标准,全世界只有纽约、伦敦、东京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城市称得上国际城市或世界城市,而香港、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只是区域性的国际城市。但是国际化城市治理模式却是盛行于国际范围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对于大城市而且对于小城市都有可借鉴之处,这种模式主要显示出以下特点:

(1)城市分工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城市的触角延伸到整个世界,城市与其依附的城市集团不仅参与国内分工与竞争,而且被卷入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去。例如,格林维尔和斯帕坦堡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内陆小城市,但却有18个国家的215家企业在此投资,其中74家公司的总部设在这里;我国广东小城东莞作为计算机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影响了世界70%的计算机生产厂商。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分工中不断提升城市价值与竞争力,是国际化城市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2)城市发展的区域化。参如果说城市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基础是跨国公司及城市形成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产业簇集,那么其空间基础则是城市所在的城市集团。城市间形成利益集团,城市通过其集团力量参与国际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国际城市即使按照最严格的定义,它所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城市,而是城市所依赖的城市集团;我国众多城市试图成为“国际城市”的梦想如果不从城市集团的角度出发,则实现的概率很小。

(3)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与国际化。这种管理主体包括城市市民、城市政府、城市内私人赢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与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区域与城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这些主体共同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决策,既是决策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参与城市管理既为城市带来了新鲜血液,又对城市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形成挑战。

(4)城市运行规则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城市政府运行规则不仅受到国内制度的制约,而且受到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的游戏规则所约束,即所谓运行机制的双重化。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当前最紧急的是按照WTO的基本要求全面清理城市的运行规则,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废除,尽快建立起面向WTO的城市的游戏规则。

(5)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化发展。特色是城市精髓,个性是城市的灵魂。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趋同化现象,不仅是经济体制、游戏规则,而且包括文化、道德、意识形态等的趋同化。而独特的本地的文化有利于吸引商业投资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Kearns & Paddison,2000)。保持个性主要包括:独特的文化、风俗、建筑,基于自然地理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失时机创新的城市新特色。城市特色就是城市的“卖点”,是城市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增进城市价值的源泉之一。

三、顾客导向型治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又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重要特色即是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提供与最好企业相同的政府服务,争取政府的顾客的最大的满意度。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第12862号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No.12862),要求所有联邦政府机构全面评价他们的顾客满意水平,制定提高顾客满意的计划。这项命令是对美国国家绩效报告(NPR)的具体解释和回应,被认为是政府为顾客服务的革命和政府服务的彻底变革。对于地方城市政府,顾客满意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政府顾客的内涵

顾客可以简称为服务的对象,是比消费者更为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城市政府顾客定义为城市政府服务的人。城市政府顾客根据不同的标准又可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政府内部工作人员,比如说普通公务员是科长的顾客,科长是处长的顾客;外部顾客是指享受政府服务的人,即城市市民。这里的市民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和非城市居民。用这种方式看待顾客,我们通常所说的打工者、城市民工、跨国公司皆为城市政府的顾客。也可把城市政府的顾客分成一般顾客和核心顾客。一般顾客指对城市的发展起一般的作用,流动性弱,较难用脚投票来表达其偏好的人;核心顾客则与此相反,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极易用脚投票的人,如高素质的生产要素和跨国公司;又可以将城市政府顾客分成个体顾客和组织顾客,个体顾客是城市市民,而组织顾客是指城市中的各种赢利和非赢利组织等。

2.城市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与城市价值

城市政府顾客之所以重要,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城市的价值来自于城市顾客的忠诚和顾客价值的提升,而要获得顾客忠诚和提升顾客价值,首先要使城市顾客满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价值与城市竞争力。

图1 顾客满意、顾客价值与城市价值

3.提高政府顾客满意的措施

顾客导向型治理模式认为,采取以下措施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第一,从城市政府发展的理念上认识到城市顾客的重要性,惟有使顾客满意和顾客价值提升,才能使顾客热爱城市并贡献于城市。第二,分析和分解城市政府各部门的顾客,弄清各个政府部门的顾客特点,在此基础上测算每个政府部门的顾客满意度。部门之间根据顾客满意度进行标尺竞争以提高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水平,城市之间(一般与最大竞争对手城市)进行标尺竞争,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顾客满意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第三,再造城市政府流程。从以官僚为中心转为以城市顾客(城市广义的市民)为中心这种转型要求:以核心公共部门为突破口,从而推动其他公共部门的流程再造。流程再造以充分赋权为基础,“让管理者管理”是一句在西方很流行的口号。赋权又包含两部分:一是让一线管理者享有充分的管理权利,二是地方性的赋权,政府将权利下放至社区,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第四,降低城市政府成本。城市政府可供选择的低成本战略为:一是裁员增效和彻底的政府机构改革,这是传统的也是必须实行的方法;二是政府服务的市场化,这包括政府购买市场化、公共企业的民营化、公共物品的部分私人提供等;三是政府治理的多元化,如美国城市政府治理就有市长议会制、城市委员会制、城市经理制等多种形式,中国大中小城市千差万别,有必要采取适应各自不同特点的城市治理模式,比如说小城市可以仅设一名市长而不必设立副市长。四是充分发挥城市精英阶层的重要作用,最终走社区自治和城市自治的道路。第五,在影响顾客满意的5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服务价值方面,主要包括服务的质量、品种、价格、安全、项目是否齐全等;二是环境价值方面,主要包括服务的环境舒适度、场地清洁度、服务的可获得性、休息场所的是否提供等;三是人员方面,主要包括政府服务人员的态度、业务水平及专业知识等;四是政府和城市形象方面,包括政府与城市的信誉、政府雇员的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城市与政府的品牌效应;五是附加价值方面,主要包括投诉处理情况、意见建议管理、顾客忠诚方面等。

图2 以顾客满意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四、城市经营模式

城市经营是典型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对于谁最早提出城市经营概念目前仍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上海前市长汪道涵提出的,他在1998年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一次研讨会上提出城市现代化要走“经营城市”之路(注:见《城市》2002年第1期。);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经营是由大连市前市长薄熙来提出并付之实施,由于其8年的经营,大连市由昔日的重工业城市变成一个环境优美享誉海内外滨海名城(注:《羊城晚报》《薄熙来一语惊人:市长经营什么?经营城市》,羊城晚报2001年5月16日;段心强《如何经营城市这份国有资产》,羊城晚报2001年5月14日。)。从我国城市治理实践的内涵出发,我们认为城市经营的萌芽于1980年代的城市建设实践,如当时的天津市长李瑞环就提出并实践城市政府的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兴起于1990年代,1990年代由于众多城市的实践使城市经营的理念和做法在我国迅速得以传播。

1.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

(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行的分权体制。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城市实质上作为上一级或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仅仅是计划经济中的一个生产单位(我们称之为“生产队式”城市)。而在计划体制下,城市发展的口号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而生产活动是由中央政府决定的。在高度集权体制下不仅未形成城市发展的有效激励,而且消磨了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1980年,1985年、1988年的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实行和1994年分税制的推行,我国的财政分权架构已初见端倪;除财政分权外,促进企业发展的经济性分权和授予某些城市有限立法权的司法分权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分权对城市政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其一,城市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与竞争主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与巩固,城市政府的改革积极性与创造力得到发挥。据1990年代初对地方政府投资动机的调查显示城市政府对增加财政收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在同级政府中领先、满足本地的需求的认同率在83.4%~89.3%(注:国家计委投资经济研究所等《中国投资报告·1992》,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其二,城市间的竞争与城市改革收益的良好预期促使城市政府搜寻适合其特点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型”城市发展模式,即城市政府直接从企业发展着手从而得到城市的发展,一是“建设型”城市发展模式,即城市政府从城市建设着手促进其他事业的发展从而得到城市的发展,城市经营模式更多地是后者的拓展;其三,分权体制与分割的市场相结合产生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如1980年代的“羊毛大战”、“蚕桑大战”、“棉花大战”,1990年代的“汽车大战”、“机械大战”、“开发区大战”、“争夺投资大战”、“硅谷建设大战”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政府职能变革。城市经营模式是我国城市政府职能的深刻变革的反映,这种变革表现在:其一,宏观上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城市政府职能提出的转换的要求;其二,随着中央计划大规模的退出,城市政府对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其三,中国城市政府从直接经营企业向提供公共物品的转变。

(3)市长的推动作用。由于中国城市市长或中共市委书记的特殊地位,城市经营中的市长烙印十分明显。综观中国著名城市的市长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有个人魅力;其二,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其三,多是实干家。

2.城市经营概念与内涵分析

(1)城市经营与经营城市。在我国对城市研究的各类文献中,“城市经营”与“经营城市”之术语如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其基本涵义相同,作为科学研究应用“城市经营”之术语更为恰当,而“经营城市”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则有用武之地。

(2)城市经营的内涵。什么是城市经营,有各种描述。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其一侧重城市建设说。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研究会给出的定义是:经营城市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等)和人力作用的资本(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广场、街道的冠名权)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再将这笔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项目中,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新路子,促进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第12次年会,2001/11/05~07,湖北十堰。)。其二,侧重城市优化说,如饶会林认为城市经营是城市要素的优化组合:即城市产业的优化组合、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组合、城市资本的优化组合、城市无形资产的创造、城市环境的优化、城市文化的优化与提升(注:饶会林:《浅谈城市的经营——在秦皇岛的学术报告摘要》,载《城市经济理论前言课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其三,侧重城市市容环境说,如郭鸿懋认为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城市经营就是营造城市区域内地上和地下空间范围内的市容环境,这是郭氏的“市容也是资源”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郭鸿懋,2000)。其四,侧重城市设计说。这派观点多来自城市规划界,认为城市经营是城市设计的深化与发展。

我们认为城市经营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城市经营脱胎于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与发展实践、是中国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模式的最新发展;其二,城市经营是中国城市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和最活跃表现,是中国城市政府的一项制度创新;其三,城市经营是城市治理的一种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大城管→城市经营→城市治理;其四,城市经营既是城市发展的崭新思维又是城市发展中的不断实践,其内涵、内容等皆处于完善与发展中。

3.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

(1)城市经营的理念。城市的价值理念、城市可以经营理念与市场化运作理念城市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城市有城市价值。城市的资产性质和价值特点表现在城市的竞争能力、城市的吸引能力、城市市民的效用水平上,既包括有形的资产和价值,又包括无形的资产和价值。城市这种国有资产和城市价值的重要特性是可以通过经营来实现保值与增值,关键是如何经营。城市经营是市长及其团队的首要职责,这正如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这是对城市政府职能的重新认识,是中国城市政府职能现代化的可供选择的路径。城市经营认为城市可以经营,也必须经营,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城市政府作为“公共企业家”发挥其超出单一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

城市经营要求具有市场化经营理念,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城市建设投资的多元化与市场化,这是城市经营现阶段市场化理念的最重要表现方式;其二,经营标的的市场化,即城市自然生成资本——土地的市场化、城市人力作用资本——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城市延伸资本的市场化;其三,城市政府服务的部分市场化和企业化,即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城市经营面临的问题,这是城市经营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

(2)运作方式。我国城市经营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政府或变相的政府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具体而言又有三种典型的模式:其一,政府集权运作模式,以大连市为代表,突出特点是由市长直接指挥下的城市开发办公室统一进行城市经营的运作,提出“一切资本归政府”的口号、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其二,公司化运作方式,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由市政府投资成立的城市建设公司/城市建设基金负责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其三,混合模式,即集中以上两种模式的特点,由城市政府机构与城市建设公司共同运作,以青岛、武汉等城市为代表。

(3)经营内容。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几种典型的方式:其一,城市建设领域经营。这是城市经营的基础领域,如城市土地的经营包括城市土地的置换、城市土地的储备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主要是大规模提供城市基础设施或为群众办实事等。其二,城市的品牌建设,在我国的城市经营中大连与青岛从两个方面进行城市的品牌建设各自闯出了一片天地,大连的特色是通过城市的环境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通过城市品牌效应来吸引投资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青岛的卖点是通过扶持企业的发展建立城市区域内的企业品牌如家喻户晓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等,通过企业品牌形成具有著名品牌的“品牌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其三,城市的形象设计与城市营销。这一点与企业家化城市治理模式非常相似,为了达到增进城市形象的目的,中国的某些城市如赤壁市、五指山市均改名换姓。其四,城市市长魅力的培育。有魅力的市长或市长群本身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他们既是有形资源又是无形资产,所以培育城市的市长本身就是城市经营的一个内容。其五,城市的学习。知识经济时代本质上是学习的时代,不仅对于个人组织而且对于城市更是如此。

4.城市经营的资金来源

城市经营的资金来源渠道众多,除城市的财政收入、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城市无形资产、城市土地的整体出租、民营资本、国际组织贷款与赠款外,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政府购买,又称政府采购。如果说财政收入、市政债券、土地收益、BOT&TOT是从开源上为城市经营筹集资金的活,那么政府购买则从节流上为城市经营提供支持。政府购买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国家。1782年英国政府首先开设文具公用局,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采购政府物品,以后文具公用局发展成物资供应部。美国的政府采购可追溯到1792年,但直到1949年美国才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现在全世界政府采购金额达数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而西方国家政府采购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政府采购额一般占GNP的10-20%,如美国占20%,欧盟占15%,日本占10%,并且建有中央与地方的两级采购采购机构。政府采购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招标性采购,主要包括公开性招标、选择性招标和限制性招标;一是非招标性采购,包括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政府采购不仅可实现政府的某种目标,而且公开的透明的政府采购可节省大量资金。80年代初,英国政府将福利服务和市政维修工程通过招标等形式给私人,使服务价格降低了5%,而费用节省了25%。我国的经验也证明通过招标可以节约10-15%的资金,而间接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则更多。在我国政府采购处于刚刚建立阶段,1995年深圳市首开政府采购的先河,随后政府采购在全国众多城市被采纳。

(2)土地运营收入。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征收土地的使用费或地租。改革开放以来,有偿使用城市土地的制度逐渐得以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无偿使用带来的弊端,不仅使城市土地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而且为城市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目前土地有偿使用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次性出让、分年度交纳出让金和年租制。第二是通过土地的级差收入,主要是通过不同用途的土地的置换来活动资金,俗称“退二进三”或“腾笼换鸟”,主要方式的推行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更新更为城市带来可观的收益;第三是所谓的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最近几年的最新的实践,有上海模式、杭州模式等模式,土地储备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灵活运用城市土地的一种制度,它包括土地的征用、开发、储备、出售等几个环节,土地储备制度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发展筹集资金,而且还可以促进城市其他功能的完善与发展。

(3)BOT。BOT是建设-经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的意思,最早于60年代出现于土耳其,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机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也于改革开放后引入这种先进的融资方式。BOT多采取由外资或私人资本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并由其经营若干时间以收回成本和获得必要的收益,最后将整个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指定的机构。

(4)TOT。TOT是移交-经营-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也是国际上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的融资方式,它与BOT融资方式不同,TOT先是私人资本购买某项资产或项目的经营权,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对此进行经营与管理并获得收益以偿付成本,最后将某项资产或项目移交给原产权拥有人。TOT与BOT的不同之处在于TOT是已建成的项目只负责经营就可以,而BOT是没有建成的项目需要先行进行建设然后才谈得上经营,所以一般来说BOT的风险大于TOT的。

(5)ABS。ABS即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预期现金收入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它也是一种很新的融资方式。ABS的运作的一般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Asset pool→SPV→Investor

即先将资产组合成资产池(Asset pool),然后将资产池移交给SPV,由SPV对资产作信用等级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最后资产卖给投资人,实现融资的目的。

(6)市政债券。市政债券是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包括城市政府发行的一种债券,是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它和国债、公司债券等共同构成庞大的债券市场,支持着政府的运转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债券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很成熟的金融工具,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战后的日本也大规模利用市政债券来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市政债券的主要有家庭、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养老基金等持有,由于它具有免税、期限灵活、信用等级高等特点,其市场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仍未能发行市政债券,但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融资方式将大有用武之地。

本文阐述了城市治理的四种典型模式:企业化城市治理模式强调了政府运行机制的企业化、国际化城市治理模式突出了城市与城市政府规则和思维的国际化、顾客导向治理模式阐明了城市政府高质量服务的源泉,城市经营模式则预示着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型。城市经营模式作为我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与其他三种模式相比较显示出其过渡性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城市经营模式的政府主导性与西方城市治理中多元化管理泾渭分明;城市经营模式的以城市建设投资多元化为特征的市场化导向不同于西方城市政府管理的政府服务的市场化与多元化;城市的顾客导向模式所追求的城市政府的高质量的顾客服务在以行政审批改革为特点的城市经营模式中还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与学习西方盛行的城市治理模式,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国的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任重道远。

收稿日期:2001-12-25

标签:;  ;  ;  ;  ;  ;  ;  ;  ;  ;  

论城市治理模式_顾客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