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方法、科学技术要双管齐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管齐下论文,科学技术论文,体制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夏中国北部的酷热和大旱像1998年的洪水一样凸显了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环境危机。松花江断航,白洋淀干涸,山西省多条大河断流,上百个城市被迫限水,全国近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一千亿元左右。目前,天气逐步回暖,炎热的夏季又离我们不远了,用水危机是否会在今年重演?对付水危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委员张寿全认为:无疑,水危机将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节水过程中节水意识固然重要,但现阶段比节水意识更重要的是节水的体制方法(device)和科学技术(science)。在节水的各个环节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双管齐下,能有效把握节水。
农业用水从“井口水表”把关
中国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4%,每年耗水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3%。落后的灌溉方式、粗放的管理,使全国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已达70-80%。也就是说同样的灌溉面积我们的用水量是人家的两倍,减少农业用水量迫在眉睫。所谓把关就是在农村自备水井中按装水表,便于掌握用水节奏。
井口水也要“管家婆”。北京市水利局采取“为水井装水表”的措施,广泛应用于该市农村自备水井。去年这个市初装的一万块水表已经投付使用,效果显著,今年预计再装一万块,三年内给四万自备井都装上这种用水“管家婆”。据了解自备井水表要解决防冻、安装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防盗也是一大难点,具体的工作还要逐步完善。
实行水价回补奖励。张寿全认为农业用水水价势必要涨,但如何在水价上涨时不增加农民的额外负担,建议可采取定额指标后,多用水多交费,少用水少交费。如果用户用水少于定额,将多用水的收费部分对少用水的用户进行水费反补,可以有效培养和促进农民的节水意识。
工业用水从“重新登记”开始
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日本为6立方米左右,美国为9立方米左右)。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城市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近200立方米,发达国家仅为20-30立方米,相差10倍。对此,有必要实行取水许可证的全面重新登记,从制度上节省新水,在生产过程中从技术上节约用水。
西电东送缓解火力发电耗水
工业中费水的大头是火力发电,相对于火力发电,水电是一种干净的能源选择。我国东部地区供电相对不足,西部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对此,西电东输是“双赢”之举,实行西部地区电能东送既可以缓解东部工业的水电不足,又可以充分利用西部特有的丰富水电资源,为西部开发提供契机。目前,从全国的大盘子看,南、中、北三路水电东送已经铺开,三峡建成之前,西部的水电将会抢先一步占领工业用电市场。
鼓励中水循环使用。工业生产中需水量很大,但除了一些食品饮料加工业外,并无必要使用大量新水,经过处理降低了细菌指标和有机物浓度,可用来作为空调冷却循环水等二次利用的水——中水造价较低,中水技术设施的建立与投入使用将是一举数得之法。同时对于饮料和其他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也应有具体要求:生产后的尾水必须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使用饮用水企业中水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逾期不能达标者将停止供水。
居民用水从“标准便器”做起
我国城市生活用水中40%左右都是用来冲洗便器,这一直是一个节水的大头,但要居民自己将洗菜、洗澡过后的水贮存起来供冲厕时二次使用,显然欠缺可操作性。原因在于居民节水需要的不仅仅是节水的意识,方便实用的节水用具在居民的节水层面上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据悉,以色列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700美元/年,人均定量用水为260升,而我国定量为360升。可喜的是我国正在加紧生活节水器材的研制推出。国家建材局建材行管发[2000]94号文批准发布了JC/T856《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此项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将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便器漏水问题,一个三口之家使用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后,每月可节水2.6吨,每年可节水31吨。目前在全国已有4家著名品牌企业,获国家检测认证此标准便器的生产。
水价调整从“污水处理”着眼
“九五”期间,我国先后调整水价4次,几乎一年上调一次。
但水价的调整并没有到位。
我们现行的水价和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并不相适应。即使不缺水,从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行高额水价也势在必行。
水作为商品之一,需纳入价格管理范畴进行管理,水利工程供水也要加入供水成本的利润值。
有专家指出:水价中的80%应为排放污水的处理费用,而按照现行一吨水价的标准,远远达不到处理一吨污水所需的费用,水价的进一步上调是必需之举。
水价的上涨能不能节制高消费层的过度用水呢?
超额一定范围大幅度提高水价的办法是硬办法。加快水价改革,实行优水优价,定额供水,切实用好经济调节这根杠杆,才能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
(本报实习生 廖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