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实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5)06-0040-0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只是倡导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要求,更是使人民大众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现实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实践活动。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是我国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实质要求所在。时下,一讲到要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人们往往特别关注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强调要用大众化的话语和生动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固然是重要的,但却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那么,具有根本意义的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要求是什么呢?本文就此作了几点探讨性的思考。

       一、遵奉基本准则: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要破除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曲解,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就此,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思想大解放,端正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就会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庸俗化、形式化。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做到“化”之以真、“化”之有效。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针对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曾经出现的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邓小平明确指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过去林彪、“四人帮”为了推行他们的极“左”错误路线,装腔作势地滥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实则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他们还把内涵丰富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简缩为一小本“语录”,在全体民众中大搞背诵毛主席语录的活动,不同群众派别也大打“语录”口水仗。甚至人们见面、吃饭、做事之时,必要先来一句“语录”,否则就是不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是对伟大领袖的不尊不敬。这种状况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大众化”了,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沦为教条、流于形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严重肢解和庸俗化。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他还说:“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3]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党内一度又出现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认识,邓小平对“两个凡是”进行了坚决否定,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决不能对革命导师和领袖讲过的每句话都搞“凡是”。如果以这种非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决不会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效果的。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精髓。依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革命的辩证法。如果不能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就会像列宁所批评的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磨光了的金币”和“干鱼”,[4]使马克思主义失去真实内容和生命力。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的有关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精髓归结为“实事求是”,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刻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5]邓小平对党内有些人天天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挂在嘴边上,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实事求是的错误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强调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一些基本观点,恢复它们的科学面目。由此端正了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质与精髓的科学理解,也为正确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基础。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不断端正态度、纠正偏颇认识的过程。在反思、纠正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片面或错误认识的时候,要防止走向新的极端、出现新的错误的倾向。比如,过去那种搞社会主义的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行了,便有人极力宣扬搞“全盘西化”,宣称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并妄称这是恩格斯晚年的思想转变和倡导的东西;针对过去搞绝对平均、“吃大锅饭”的现象,现在又有人极力张扬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严重背离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的;相对于过去过分从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现在则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理论是革命乌托邦,极力诋毁以往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历史作用,宣称要“免谈阶级”“告别革命”;也有人打着对马克思主义重读、新解的名义,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或将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牵强附会地塞装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试想,如果以这样的态度来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会产生多么糟糕的效果。

       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首先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不然的话,就会“化”之失真、“化”之失效。习近平总书记对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作过深刻阐释,他指出:“领导干部学习,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6]他号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7]只有以这样的科学态度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效果。

       二、注重现实要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

       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所当然要认真研读、宣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僵化的教条,而要使之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并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说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民众利益相一致,才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成为大众化的行动指南。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在我国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和教育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有使之大众化的任务,而在我国现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理论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把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正确传播到全体民众心目中去,以凝聚中国力量,激发全国人民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正能量,也是现时期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不断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把好应然基点: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切合本国实际情况阐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接地气”、入民心,人民群众才听得进、信得过,从而取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切实效。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中国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当然,了解中国国情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认识;而认识中国国情又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基础,不然的话,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国现时期最基本的国情,就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最大的国情,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根本任务,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实践证明,认清中国国情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着力点。脱离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任何研究、说教都会流于空洞的套话而显得苍白无力,那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可言。江泽民曾就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如果理论上说的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那就不是真正的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8]

       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最大危害的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非常顽固,它往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使人不容易识破、不容易反对。谁要反对它,谁就可能被扣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帽子。形式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大敌。形式主义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要害就是不实事求是。胡锦涛在全党号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认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点,否则只能是假而空的无效之举。

       在当前,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也特别需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立足于我国现在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绘制了改革新蓝图,指明了发展新航向。为起草好这一《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调研的足迹遍及广东、河北、甘肃、海南、天津、四川、湖北、辽宁、湖南等地,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广泛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所以说,《决定》的突出特点就是一个“实”字,问题抓得准,措施得当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强调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9]没有这种务实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化”不了,更“化”不好的。

       四、坚持根本旨归:以人民利益为基准践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落实到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上来,否则广大民众就会对其敬而远之,甚至冷而避之。如果没有广大民众积极热情地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可能真正搞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党的光荣传统。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集中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邓小平在领导开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始终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强调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使人民得好处、让人民获实惠结合起来。他指出:“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10]他一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党的工作好坏的标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也是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落脚点的。

       江泽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以及如何建设党进行过深入思考与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也特别强调要以人民需要为基准来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很现实的社会实践问题,必须将之落实和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作上。

       现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仍有许多困扰民生良好发展的社会问题需要着力解决。针对诸多民生发展难题,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有不少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解决得不够好,仍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关注。比如,如何使社会更加公平,切实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如何使群众生活更加改善,彻底消除群众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忧患问题;如何使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和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食品药品伪劣、生产事故多发、社会诚信缺失、治安状况不佳、权力腐败严重等问题。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再讲得头头是道,再卖力地想尽各种方式去传播,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解除广大民众的民生忧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实了、做好了,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民心,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指南。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紧紧围绕有利于人民来开展,让广大民众切身感受到对他们有益处、是好事,人民群众才会真正信奉马克思主义,才会真心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如果背离了这一点,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标签:;  ;  ;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