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之浅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见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世纪论文,体育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学校要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首先需要造就成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我国教育能否实现现代化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新一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把培养具有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技能素质、身休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体育教师放在首位。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体育院系多年来受原有教学观念的影响,始终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格在中学体育教师上,专业的课程设置,片面强调适应性,即中学体育课的教材、教法、手段与形式,实际上是把大学课堂变成了中学体育课的培训基地,搞消极被动的机械适应。事实上适应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为我们培养的教师不是静止的参照物,他本身以继承为基础,以知识的相对适应为接口,始终有延续,探索与发展,尤其思想观念上应该是一个创新过程,在情感与个人品格上更是一个进步与完善的飞跃。因此,高校必须摒弃消极适应观。展望21世纪,我们体育专业培养的师资不再是“复读机”,而是人才资源,是学校体育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器,这才是我国高校体育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

2 转变观念,建立“知识、能力、 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竞争,强烈地激发了各类人才更新知识的紧迫感。为了适应不断变更职业和工作内容,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人们必须不断学习,迫切需要大学后能够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这种转变就需要在有限的大学教育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终身获取新知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能力。

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培养,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后来又提出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各校都大大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现在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思想的一个发展、突破和转变。它也拓宽了我们办学的思路,更加明确新世纪培养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与此适应建立“三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即①“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强调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从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道德、心理、人文科学素质等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事业心;②“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就是着重强调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不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等;③“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是强调大学体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研训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就是要实现两大观念转变。首先从单纯重视知识的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转变。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能只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观,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拓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突破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旧的“三中心”,转变为以课堂、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为内涵新的“三元结构”,使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从单纯的“教学”向“全面的教育”转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注重在整个学校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系统的育人氛围,做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

既然培养模式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根据体育教学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人的自身发展规律,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3 拓宽专业方向,调整课程设置体系

本科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应向学生传授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基础性的知识,同时培养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教育只是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未来社会所需能力多元化,应淡化专业界限,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可持续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客观要求确定较高教学起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这就必须加大课程设置体系的调整力度。其调整的指导思想,首先是拓宽专业面向,淡化专业界限,打通基础,用前两年半的时间打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一年半时间进行专业培养,形成相互覆盖的基础厚、口径宽的专业培养方案,努力做到在内容上将传授知识与教育做人相结合;在结构上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途径上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途径上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实施方式上,“点”和“面”相结合,实现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更新内容的思路。第二,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精减学时。在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间关系的同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花大力气重新组织课程结构,将学时压缩在2600学时以下,周学时不超过26学时,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把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加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达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第四,将课程按模块设置为普通教育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5大块,按完全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实施,培养知识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体育教师。

4 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大量现代科学知识进入课程,这就要求解决好知识不断增加而学时不能增加或减少的矛盾,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要求,这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采用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实践式、自学式、第二课堂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多形式、多层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针对传统教学手段已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可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筹建多媒体学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学习室,将文字、图画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合,发挥最佳的效果,实现个人的需要,满足不同进度,不同深度的要求,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也可以克服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扩大信息量,达到高水平的资源优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践环节是学以致用的集中体现,应大力加强实验裁判、实习、见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的性质,开设研究、创新性质的实验课、裁判课、实习课、大作业,实现课程的研究化。同时把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纳入导师研究的集体课题,让学生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应针对体育院系学生生源特点,突出计算机、外语、写作的实用性与效用性,变“聋哑”外语为会听、会讲,纸上计算机为实际应用操作,塑造实用型教师。

5 改革考试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终结性的评估手段。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试题库,严密了考试制度,对学风的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误把考试片面理解为课堂中的笔试,使其教条与单一。21世纪是课程综合化、实用化、效用化的社会,这就要求必须对考试标准进行重新认定与分析,我们绝不可轻估原有考试的绝对性、片面性、机械性的危害,这就决定必须改革考试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综合素质等标准的新型体系。可探索通过实践性考试、口试、论文、总结、操作等新形式,来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建立一整套以考核非数字定量化的内容,与素质教学相适应,完全由定量化考核向定性化考核过渡,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已是教改中的当务之急。

考试仅仅是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形式过程与效果更多的来自于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目前我国高教管理体制应该建立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实施先进的系统管理与监控,激励与奖惩相结合,教师评聘脱离,挂牌上课,“教学名师”制,课时酬金差额制等措施,坚持教学质量的学校管理员、教学督导员与学生信息员的“三员”控制体系,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

总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就必须以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出发点,以最新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为突破点,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着力点,贯彻面向未来,主动适应需要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多次进入工作实习环境,删除无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科的前沿性,突出课程实用性、针对性与综合性,变“我让你学”为“社会让我学,我让你教”,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体育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三者统一,体育与德育、智育的统一,达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最终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在办学模式上统一起来,培养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水平。

标签:;  ;  ;  

面向21世纪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