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区域专题探究题的特点及教学启示_高考论文

高考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的特点与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试题论文,区域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原理说明事实,探究区域现实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主流”方向之一,特别是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课标卷”表现尤为明显,为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及特点

      在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内某一中心问题为命题切入点,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探究其形成原因,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之对策”的试题。笔者将这一类型的试题界定为“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如下例。

      例.(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本题的设计“立足区域,探究问题,蕴意深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试题信息与创设入题情境,围绕“青藏铁路沿线风沙流”的主题。引导考生用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理性认识与分析地表环境变化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问题,并就风沙灾害的防治表明自己的观点。本题的命题理念与地理新课程理念有机融合,是一道基于区域的“识其象、析其因、究其理”的典型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题目中的4个设问紧紧围绕“风沙”这一主题,分层次、分步骤地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考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调动所学知识、原理一步一步地探索,其蕴含的地理思维要求和探究特质十分明显,对当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这种类型试题在2014年的其他考卷中也有出现(详见下页表1)。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不难发现这些试题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1.情境创新,区域陌生度高

      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凸显“用原理说明事实”的命题立意,要求考生立足区域环境特征,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此,其区域选择大多为考生相对陌生的环境,情境创设追求新颖,力求让考生在新的情境中探究新的问题,在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公平性。例如,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所选择的“青藏铁路错那湖附近区域”(见图1)和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37题所选择的“建三江区域”(见下页图2)均为考生陌生的区域环境,并且所选的区域尺度较小,是一线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涉及的区域环境。

      2.图文并茂,材料信息量大

      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要求考生在新的情境下探究区域现实问题,需要为考生提供足够的“识其象、析其因、究其理”的材料信息。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大多为“文—图”结合或“文—图—表”结合。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7题(题略)为考生提供了2段文字材料、2幅图像和1张统计表。若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并对材料信息做出有效分析、处理,则不难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体现了“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要求。

      

      

      3.以点带面,设问主题性强

      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的所有问题紧扣“主题”,采用“递进式”设问,由浅入深地进行“剥笋式”探究。命题者期望通过对“主题”的系列追问,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形成状况——地理能力的形成状况、地理方法的掌握状况、地理观点的形成状况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思维状况等。例如,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37题,4个小题的设问均围绕“绿色米都”这一主题而展开。考生通过对区域“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环境特征的正确把握、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特征形成影响的感悟。

      4.探究为线,思维层次性高

      在地理综合题的设计中,考查地理感性知识的问题,考生在应试中所需要的是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是对地理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试题的难度一般较低,如地理分布、数据等地理事实材料的判断、描述、比较;考查地理理性知识的问题,考生在应试中所需要的是概括、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次的思维要求,试题的难度一般较大,如地理概念、特征、规律、成因等抽象的原理性知识。

      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一般以“主题”为切口,以“探究”为主线,其“递进式”的设问和“剥笋式”的探索,要求考生在心智操作上延长思维链和提升思维层次,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例如,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37题的4个设问,其行为动词和问题指向有2个为“分析……原因”,另2个则分别为“简述……原因”和“说明……理由”,其探究味很浓,思维层次高,且思维的聚散性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找准思维的聚焦点“绿色米都”,然后由此进行发散性思维:为什么区域环境质量优?为什么病虫害少?为什么化肥使用量少?最后进行归纳说明——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二、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带来的教学启示

      “突出研究主题,多层次探究区域性问题”是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的一大命题趋势。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类试题做出了高度肯定。如对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的评析:“题目以考生合作探究活动的创设为情境,围绕‘寻找最佳避寒地’的活动主题,分层次、分步骤地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线索及问题。不难看出,此题的设计以图文信息为基础,逐步引导考生分析信息,通过各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调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与高考‘实战’检验的有机结合。这对现实中的地理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此题是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卷中难得一见的妙题。该题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新课程的高考纸笔测试提供了一个范例,其设计使地理的课程理念与命题理念很好地融合。”再如,对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第36题的评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试题信息与创设入题情境,围绕社会现实所关注的‘河北北部地表沙化’主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设计探究性与开放性试题。引导考生用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理性认识与分析地表环境变化的问题,并就变化趋势表明自己的观点。试题设问灵活,不仅利于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同时还对新课程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其中“用原理说明事实,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应是高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向之一。或者说,高中生学习区域地理,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归纳区域的共性和个性,以此探究区域内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区域问题探究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关区域地理的教学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为此,绍兴市地理研究者联盟组织了部分教师,开展了“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方法培养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的区域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关键是抓好区域主题遴选与探究活动有效组织两个方面的工作。

      1.区域探究“主题”的正确遴选

      确认一个合适的区域“主题”是实施区域主题探究教学的基点,也是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区域“主题”应是与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事象或社会发展问题。主题的选择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四性”:

      (1)典型性所选的“主题”应是区域环境特征的聚焦点,与区域内多种地理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能较好地体现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例如,西欧地区的“乳畜业”和南欧地区的“葡萄酒业”等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2)现实性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选的“主题”应“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主题”应是区域内对社会发展影响明显,而学生又“耳熟能详”的现实问题。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东部地区的“癌症村”等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现实性问题。

      (3)新颖性好奇是每个人的“本性”。遴选的区域“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这样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印度恒河三角洲的“深水水稻”、中亚干旱地区的“融雪性洪灾”等新奇的区域主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思维性所选的区域“主题”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思维。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36题涉及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天漠”现象,如果学生身临其境,就会很自然地产生“沙从何来?沙怎么来?沙丘会怎样?”的探究思维链。

      从总体上看,由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定位于“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思维建构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让学生通过对区域主题的主动探究,达成对区域环境特征的正确把握,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特征形成影响的感悟。因此,区域主题的遴选,应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

      2.区域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

      区域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寻找探究问题、实施探究等过程。其教学目标指向是通过对“点”(主题)的解剖,达到对“面”(区域环境特征)的理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应着力抓好“选择特定区域→找准探究主题→提供情境信息→引导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例如,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复习教学,绍兴市柯桥区鲁迅中学的耿夫相老师以“开凿灵渠”为主题开展了主题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如图3所示),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节1:探究问题情境导入

      开凿灵渠的背景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为了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决定派水利专家史禄领导“凿渠运粮”,在五岭之上开一条运河。运河的路线选在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附近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上。

      环节2:出示灵渠水系图(图4),探寻探究主题

      

      出示灵渠水系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地图表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判断灵渠的位置。

      (2)为使湘江下游的粮草通过北渠经南渠到达珠江流域,如果你是古代水利工程人员,你如何使船“爬”上山?

      (3)该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如何防治南渠洪涝灾害?

      环节3: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呈现古人方案

      (1)该区域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南高北低。

      (2)古人为了便于使船舶“爬”上南岭,让北渠河道迂回曲折,延长河道,降低坡度;在渠中设立了陡门;在湘江上游建立大小天平和铧堤等分水工程,以使灵渠保持充足的水量。

      (3)教师出示灵渠的主体工程:大小天平、铧堤和陡门。铧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铧堤前锐后钝,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古人在渠中设立了陡门,装上闸门,世界大坝专家委员会称灵渠的陡门为“世界船闸之父”。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古人在南北二渠上修建了溢洪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滚水坝。

      本节课耿老师以案例的方式,选取了我国南方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中的闪光点——“开凿灵渠”,引领学生对灵渠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耿老师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相关问题的素材,用邮票等课程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开展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具有“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耿老师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能力极强,不仅设计的几个问题有层次性,而且对学生的回答评价、鼓励也反馈及时、亲切自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高考试题的迁移分析,提高了学生地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标签:;  ;  ;  ;  

高考区域专题探究题的特点及教学启示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