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对唯物史观整体性的最新解释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对唯物史观整体性的最新解释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我国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总体性质的最新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总体论文,学者论文,性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3)01-0009-06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地研究表现了特别 大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学者地研究已经对传统的观点有了新的、较大的突破,对历史唯 物主义的总体性质做出了新的阐释。其中,张一兵教授的“历史现象学”、俞吾金教授 的“社会关系本体论”和刘福森教授的“历史生存论”的解释,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

一、“回到马克思”与“历史现象学”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是什么?这首先涉及方法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让本 真的马克思呈现出来?张一兵教授认为,以往由于方法上的不当,致使我们“流于形而 上学的轻浮”。原因是在理解马克思的时候,失去了“文本的根基”而没有廓清一个“ 地平线”,因而并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回到马克思”,而 这一宏旨所诉诸的根据是“解释学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回到马克思”无非是指回 到马克思的“文本”及其所显现给我们的“原初语境”。而且,这一方法也是对从前方 法的“现象学”处理。“就是坚决将体系哲学的前见(‘原理’)悬设起来,将原来的文 本阐释结果加上括号,以历史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的结构,让马克思文本的原初语境呈现 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结果。……也即胡塞尔的‘放弃现成的给定性’,回到 事物本身。”[1]这实际也可以称为方法论上的“历史现象学”。这样,在回答马克思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之前,以解释学原理为基础“回到马克思”,从而完成了方 法论上的“历史现象学”。

进一步,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张一兵教授认为:“广义历史唯物主 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狭义的政 治经济学即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研究过程中,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规律 的理论”[2]。“马克思的第二次转变也即他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创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这第三次转变并非异质性的思想革 命,而是他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即建立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之上的历 史现象学的创立。其直接基础就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中具有革命性突破的伟大发现——剩 余价值理论的形成。”[3]总之,所谓“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社会历史的“一般规 律”,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建立在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的张一兵教授所称的“历 史现象学”。这种划分,使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尤为重要的 是:“历史现象学”地提出,某种程度上是以考察文本的实证态度对学界长期以来的某 些轻浮态度的批判,是“回到马克思”的必然结果。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划分,能否充 分体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哲学含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维度 ?因为无论是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还是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都是科学意义 上的“规律”,而非哲学意义上的“历史观”。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这一“哲 学含义”该如何彰显?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习惯于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一种单纯的 “历史规律”加上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经济规律”。诚然,这是构成历史唯物主 义的主要内容。然而,仔细分析,这里还仅仅是历史观的科学化表达,而非自觉的哲学 化表达。可能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张一兵教授在后来的两篇论文中集中论述了“历史的 ‘本体性’规定”和“作为哲学本体规定的历史与时间”。这是对“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详细论述。张一兵教授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中指出:“从马克 思哲学新世纪观的原初语境来看,马克思在哲学总体上确定的这个‘历史’并非单单是 一种狭义的社会历史领域,同时还具有一种更重要的哲学本体性规定。这意味着,历史 唯物主义是一种总体哲学视域和新的历史话语”[4]。接下来的分析中指出,这个“历 史”既包括经验的“历史活动”,又包括“历史关系”,而“实际上这是生产和经济关 系”[5]。“历史”无非是指“由人们的生产物质活动创造的新的社会存在”[6]。因此 ,“这个‘历史’是经过马克思重新设定的‘本体性’规定。”[7]此外,这篇文章中 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是,提出了“内在历史时间”,而这一思想与历史的“本体性”规定 有直接联系。这在《作为哲学本体规定的历史与时间》中进一步得到论述。在该文中张 一兵指出,“人类历史性存在同时包含这一种内在时间。这种时间不是抽象的持续性, 而是人类具体的当下的生产力的变革构成的历史时间。”[8]

总之,这两篇文章中提出了“历史”的本体性规定以及历史存在的“内在时间”。这 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含义理论化表达的努力。因而,这对于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历史”一旦与“本体”联系起来,预示着对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自 觉。然而,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性”规定的根据,仅仅是指生产和生产关系吗? 因为这些都只是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只是停留在经验层 面上的。而人的形上方面,以最高设定“自由”为支撑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 上层建筑”该如何被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规定?这恰恰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 “哲学维度”。另外,如果说历史是建立在“内在时间”基础上的,则历史是经验意义 上的本体,还是形上意义上的本体?因为无论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内在时间”是与 超验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存在与时间”的时间。而既然把历史理解为一种经验意义上 的活动和社会关系,则历史只能是一种“外在时间”,胡塞尔称“客观时间”。这样,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历史的“内在时间”性?总之,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性 规定的提法,是对前面提到的“历史现象学”的超越。而问题是:这种以社会关系作为 本体规定的根据,是否仍然停留在“历史现象学”的经验根基之上而未能彰显形上关怀 呢?这可能与来自单纯的经济学文本的遮蔽有关。

二、“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俞吾金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社会关系本体论”。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见《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就是 “实践唯物主义”(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趋向》以下简称《趋向》) ——“实践唯物主义学说的本体论维度”(见《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特征》 以下简称《特征》)——“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见《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以下简称《本体论》)。在《趋向》这篇文章 中,首先肯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合法地位,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已经开始有超越这一 理解的萌芽,指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趋向。俞吾金教授指出:“应当从生存论的本 体论的立场出发,批判地借鉴康德的实践理性学说,促进实践唯物主义问题域的当代转 型。”[9]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指出了“康德哲学的实践理性”这一理解马克思哲学的 路向,这与其一年后提出的“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思想直接相关。俞吾金教授指出: “重要的是返回到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即理论理性(自然)和实践理性(自由)的两分上 。前者涉及到认识论、自然科学和技术,后者则涉及到本体论,即道德、法律、宗教、 政治方面的实践活动。”[10]而在稍后的《特征》一文指出:“应该把马克思的实践唯 物主义与康德所开创的实践理性的学说结合起来,从而突现政治实践、法律实践、道德 实践和宗教实践在人类全部实践形式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即从本 体论而不是从认识论出发,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特征的真谛。”[11] 很明显,这种对本体的关照是从人的道德等形上方面入手的,这与张一兵教授的在生产 和经济活动的社会存在中建构“历史的本体性规定”的方法不大一致。这样,俞吾金教 授的“本体论”思想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在卢卡奇的 激发下,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探讨马克思哲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12],二 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思想。另外,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生存论”并未作详细说明,失去了 与后文提到的刘福森教授的生存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提出了“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之后,转 而又论证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实践唯物主义”是后来“社会生 产关系本体论”思想的过渡。表面看来是在论证“实践唯物主义”,而实际,第一,旨 在于超越实践唯物主义;第二,加强“实践”概念的本体论内涵,正是在这时又提出了 “实践唯物主义学说的本体论维度”,从而为后来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奠定 了基础。比如,在《趋向》中指出:“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弊端, 即人们试图用理论理性去吞并实践理性,用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去取代本体论意义上的 实践概念,用‘自然’取代‘自由’。”[13]显然是出于对“实践”本体论意义的维护 。时隔一年,在《特征》一文中,进一步探讨了实践的本体论维度。“仅仅承认实践概 念在认识论中的优先地位和作用。这就完全忽视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的本体论 维度。”[14]到此为止,已经确定了“实践本体论”的合法性。但我们已经看到,其思 想必然很快要从“实践本体论”过渡到“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在《本体论》一文中 ,明确肯定了“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解为本体论 意义上的革命,这是我们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5]但是,现在这种“本体论”应 该是什么意义上说的?是“实践本体论”吗?是卢卡奇所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吗?都 不是。因为俞吾金教授认为,这两种“本体论”,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即:无论“实 践”还是“社会存在”,都把经验意义的东西作为“本体”,因此不符合“本体论”的 内在规定。相反,“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众所周知,社会生产关系也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而整个社会关系又表现为社会存在的本质 。”[16]而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此说来,马克思的历史唯 物主义应该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我们看到,这与张一兵教授“殊途同归”,最 后都把“本体”交给了“社会生产关系”,并因为这种关系“看不见摸不着”而承担了 “本体”规定。毫无疑问,这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追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 解的重大进步。而且是沿着康德路向的指引进行的。这一点足以引起学者对康德与马克 思在深层次上的一致性(自由)的注意。而问题是:这种“社会关系”尽管“看不见”, 但能因此说是一种形上意义的“本体”吗?这与前面的“康德哲学思路中的自由”(马克 思的终极关照与康德的“拱心石”是一致的,即自由)以及道德、法律等形上关怀是否 矛盾?这样,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本体论提法的根据何在?我们应该在什么意义上使 用“本体论”?社会关系概念毕竟是关于经验事物的科学意义上的“规律”,而非哲学 意义的“本体”。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何以可能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此外,“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与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有何区别也需要进一 步讨论。这是因为,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者”的意义上,无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 会生产关系”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如,奴隶主用鞭子驱赶奴隶进行劳动的场面就 是我们看见的社会生产关系),而它们作为“存在”来说又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 知道,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存在。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卢卡奇的社会存在 本体论而肯定“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我们怎样才能把俞吾金教授的“社会生产关系 本体论”同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区分开来?

三、“历史解释原则”与“历史生存论”

刘福森教授在他的《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17]的论文中,把马克思的历 史唯物主义做了“历史科学”和“历史哲学”两种含义的区分。这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历 史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含着“历史科学” 与“历史哲学”两种意义。马克思发现了历史的规律,使人类对历史的理解达到了“科 学”。然而,这还不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这是因为,历史规律是否能够成 立,不仅要有“历史事实”的证明,而且还要有哲学的反思。这哲学的反思的宗旨是要 为历史规律提供一种“哲学解释原则”。只有如此,历史规律的认识才能具有历史观的 哲学意义。我们通常所说“哲学原理”,是指建立在历史规律基础上的马克思的历史哲 学的解释原则,而非只是关于历史规律的阐释。马克思的历史观正是这二者的内在统一 。

那么,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解释原则”是什么呢?刘福森教授认为是人的“生存原则 ”。早在1988年,刘福森教授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这种思想。他在《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 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一文中,就提出了“社会规律是一种自为的规律”的观点[18] 。社会规律的“自为性”主要表现在:“就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来说,总是自动趋向于 那种生产力要求的社会结构”;“从社会历史运动的全过程看,社会发展(无论在哪个 阶段上)总是趋向于人的全面解放”,“趋向于人的自由的全面实现的终极目标”[19] 。在1993年他出版的一本专著中,更加明确阐述了社会规律自为性的含义:社会规律“ 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应然性”。“例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 产力状况这一规律中就不仅包含了‘因为什么’,而且包含了‘为了什么’之意。”[2 0]这是对社会规律的价值论的解释,其基本原则是一种价值原则。后来,这种价值原则 被具体解释为“生存论”的原则,因为生存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刘福森教授认为,对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合理解释”的基本原则是“生存论原则”[21]。从《德意志意 识形态》文本出发,他认为: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之所以成为全部社会的基础,是因 为它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同样,生产关系之所以必须适合生产力的 要求和状况,是因为生产关系如果不适合生产力,就没有生产力的存在与发展,因而人 类也就无法生存。就是说,之所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关系成为社会基本规律, “是因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关系具有生存价值”[22]。他把生存论的解释原则看成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解释原则。他在此文中进一步论证了生存、发展、人的自由解放 的关系。他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只不过是实现人的生存与解放的手 段。对于人来说,发展只具有手段性价值”,“社会发展本身的价值不是自足的,它最 终需要从人的尺度中求得合理的解释。”[23]他得出结论说:“合理性的发展是有利于 人的生存和自由解放的发展。生存是人的根本,自由解放是生存的理想状态;人的自由 解放的价值是人的目的性、理想性价值;与此相联系,生存论是发展观的终极解释原则 ,人的自由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24]马克思发现的历史科学的“形 上”意义正在于此。它与马克思发现的历史规律一起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唯 物主义。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刘福森教授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他看来,实践唯物主义并不 是马克思哲学的最终解释,而只不过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中间环节。“离开历 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25]“马克思 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具有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 有一般世界观的意义。”[26]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世界观意义上的历 史唯物主义,二是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张一兵教授的观点不同,他实际上 是把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叫做“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把世界观意义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叫做“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当然,这不是说现实地存在着两个不同 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说马克思的同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27]

刘福森教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他对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理解基 础上的。他认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用具体的人的原则代替了旧哲学的抽 象的人的原则。通过对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文本解读,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历史任务,在于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科学代替旧哲学对抽象的 人的崇拜。既用社会历史的人代替黑格尔的抽象的“理性人”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自 然人”,而马克思实现这一哲学变革正是通过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也是人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旧哲学的原则是抽 象的原则(如抽象的自由原则),而马克思哲学的原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原则。在这个意义 上,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整个哲学的变革,而不仅是历史观的变革。因此,“马克思 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正是‘新’的用社会历史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世界观的问题。 ”[28]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文本解读,刘福森教授得出“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主 题的转换”的结论:即从旧哲学对抽象本体论的关注转变为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注。“ 当马克思把哲学的视野从抽象的本体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以后,在提问的方式上,也必然 要从追问自然是否存在转向追问自然对人的意义(价值)。”[29]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 说“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这里的“无”不是说这种自然 界在本体论上“不存在”,而是说在价值论上不存在,即没有价值。这一转变,使马克 思的哲学转向对社会历史的关注,而提出的问题,则是价值问题(生存价值是基础性价 值)。刘福森教授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马克思解释自然界、人以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 “解释原则”,正是在世界观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和 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在这一理解上,刘福森教授的观点同张一兵教授和俞吾金教授的观 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刘福森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不等于旧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他认为:“世 界观不是人们观察世界结果的观念体系,而是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它所 关注的不是那种非人的自在之物,而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世界观是人以自 身的眼光,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对世界的理解和根本态度。世界观所反映的 主要不是自在的非人世界的状态,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性质或状态,其功能是要为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全面解放提供一个最高的根据和尺度。”从这种理解出发,他把世 界观概括为“把握世界的方式、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评价世界的最高尺度。”[30]

刘福森教授不仅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新世界观,而且试图用这种新世界 观去解决自然观和认识论的问题。他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真理的 人性基础》两篇文章中指出,仅仅承认认识的实践基础而不承认认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 础,最终将导致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因此,只有从实践论的认识论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仅仅承认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不够的,必须把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认识的内在机制引入认识过程。同样,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础,对真理也不可能做出合理的解释[31]。这一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仅仅局限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主体 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指导认 识论的研究。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表示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32]。但由于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 解不同,因而对马克思的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也越来越复杂。这有待于在今后的讨论中 进一步解决。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学者对唯物史观整体性的最新解释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