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院痛常见证型的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论文_李 苗

胃院痛常见证型的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论文_李 苗

李 苗陕西中医药大学2013 级硕士研究生 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通过对胃脘痛常见证型辨证施护方法的介绍,说明我们在临床中,将辨证施治同辨证施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胃院痛;中医;辨证施护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病,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嘈杂等症状。临床中最为多见。

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临床上准确的辨证论治加上得当的辨证施护,治疗效果显著。现将胃脘痛临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护简述如下:1 护理方法1.1 常规护理:①调饮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食,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辛辣、肥甘厚腻之品;②适寒温:起居有常,注意防寒避暑,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③畅情志:情志护理,鼓励患者乐观面对疾病,可通过参加锻炼活动、文娱活动,增加生活乐趣。

1.2 辨证施护1.2.1 寒邪客胃 气候寒冷时,寒邪由口吸入;起居不慎,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服药太过苦寒;进食生冷,寒食伤中,以上皆可致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临床可见胃痛暴作,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此证型注重一个“寒”字,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治疗宜取“寒者热之” 的原则,起居、饮食均应注意防寒保暖,胃脘部可予温胃膏[1](药物制备:附子、肉桂、炮姜、小茴香、丁香、木香、香附、吴茱萸等,研打成粉15 g、凡士林15mL调成糊状,均匀摊在消毒纱布上)外敷神阙、中脘等穴,温中散寒;同时可采用艾灸治疗,可取中院、内关、足三里、太冲、胃俞等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 厘米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各悬灸10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艾灸相关穴位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双向调节;疼痛剧烈者,还可双侧足三里,注射维生素K3 注射液,每穴1ml,可缓急止痛。

1.2.2 饮食停滞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故饮食不节易引发胃痛。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则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常见胃脘胀痛,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此证型注重一个“食”,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为大法,嘱其注意饮食节制,清淡易消化,可少食多餐,勿过饥过饱,少食油腻生冷之品。

可多食萝卜粥、山楂等食品可理气和胃。胃脘胀满不缓解者,嘱其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并嘱其适当运动;胃脘胀痛明显者,予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梁门、下脘等穴,可起到和胃止痛的效果。

1.2.3 肝气犯胃 脾胃受纳运化,中焦气机升降,赖于肝之疏泄,肝木疏土,土得木达,唐容川《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木的疏泄是脾土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所以就会出现木旺乘土,或土壅木塞之变。在病理意义上,肝木太过可乘脾土。由于情志刺激,致肝失疏泄,气偏旺。肝木旺盛,乘犯脾胃,可致胃痛。若思虑忧愁,肝气郁结,肝之疏泄功能异常,不能条达舒展,横逆犯胃,胃气阻滞,也可发为胃痛。常见症状:胃脘及胁肋部胀满疼痛,胸闷,频嗳气,大便不畅,嗳气、矢气则舒,情志不遂时胃痛易发作或加重,苔薄白,脉弦。此证型注重一个“气”字,可予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太冲等穴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也可予患者维生素B6 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以通过穴位刺激,调节胃肠蠕动。此类患者更要注意情志辅导,多关注,多关心,多交流,引导其形成良好心态,保持心情舒畅。

1.2.4 脾胃虚寒 素体脾虚、饮食起居不慎、过服寒凉药物等,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可致胃失温养,胃本喜温恶寒,失于温养易发胃痛。多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乏力,四肢不温,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根据“虚者补之”的原则,以益气健脾、温中和胃为主。此证型患者,保暖尤为重要,特别是腹部衣物可适当加厚,饮食和汤药宜温热服,宜多进益气温胃之品,如大枣、桂圆、羊肉等,烹饪时适当用葱、姜、胡椒、蒜做调料,有温胃散寒的作用。空腹痛甚,得食可减者,可备点心,在疼痛发作时适当进食,以缓解疼痛[2]。针刺中院、内关、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等穴以振奋脾胃之阳,达和胃止痛之目的,温针灸治疗该型胃痛,疗效显著,先取长度在1.5 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取约2 cm 长的一段艾条,套在针柄上,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每次1~2 壮艾条段即可。操作时可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置于针下穴区上,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大便塘薄者,可施以隔姜灸。还可予其黄芪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

2 讨论胃脘痛初则多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所致。《景岳全书》云:“ 胃院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 …”。

因此,我们要重视这几方面的调摄[3]。根据病人情况,配合辨证治疗,因人因病制宜。灵活运用各项护理方法,拘其法而不泥其方,寒邪客胃与脾胃虚寒的护理方法在临床中就可根据病人情况有机结合,追要辨证准确,病机明晰,就可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总之,在临床治疗中,辨证施治很重要,辨证施护同样重要。只要以中医八纲辨证为指导,践行中医整体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结合辨证施护,定能解除患者病痛,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1]程爵堂.穴位贴敷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98.[2]刘姝.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J].河北中医,2005,25(1):41.[3]孙宏娣.胃院痛的中医辨证施护[J].基层 医 学论坛,2012,16(32):4305-4306.

论文作者:李 苗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  ;  ;  ;  ;  ;  ;  ;  

胃院痛常见证型的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论文_李 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