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高校与企业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扩充视野,提高毕业就业率。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但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不畅问题却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剖析了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对策
引言
“双创能力”主要是指人才具有创新创造新事物的理念、能力,能够通过自我提升手吨,实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随着我国进入的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的生产活动需要拥有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如此才能够对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产业链的延长发展提出相应的技术支持、理念支持等等。更重要的在打造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中,高校就业问题作为影响社会民生的重点所在,形势越发严峻的高校就业问题必须从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的切入点,从而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效地缓解就业难问题,还能够激活市场竞争。因此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三年,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新工科”行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有了广泛的认识。由于国家层面的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近三年得以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通选课和必修课,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创新创业园区和创新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推动校企合作等措施。普遍高校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大部分利用教育部或教育厅项目平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平台、产学研基地等)推动,通过校外基地开发、生产实习等形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利益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对高校各自认识不深,而高校对经济社会认识不够深入,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在改革中并没有深化。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企业高新技术难以融入课程课堂,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学科,技术发展的特别快,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跟不上社会需求,教师无法“走出去”服务地方经济;校企合作协同机制不完善;规则制度和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合作内容更多停留在学生实习、项目合作等层面;同时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融合度不高,使得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也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事实上,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积极、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说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长效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践活动,而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实践的找基础,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活动下,企业能够为高校人才的专业理论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实训的条件,基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鉴定和创新。以机械制造业为主,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机械维修以及数控技能掌握,而机械维修的根本就在于能够对所维修的机械具有熟悉感,在此企业正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产设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机械设备的运行,参与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继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提高自我的综合创造能力。与此同时,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实现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资料和效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采用导师制的方式,由教师带队同企业展开项目合作,而在此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其更是项目负责人,在工作中,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以及为学生做好职业道德榜样,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高校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服务模式
3.1合作形式多样化
校企合作形式应多样化,不必局限于固定模式。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通过建立实训基地或者专业工厂等方式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人才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应该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并充分考虑到专业建设的特点,逐步形成实践教育长效机制,这样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顺利实现。在产教融合趋势下,高校要实行工学结合制度,对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让学生在校内和企业中都可以获得实践的机会,让实践育人机制的作用得到真正体现。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泰安校区成立了校企合作项目领导小组,校企双方沟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快了产教融合步伐,让实践教育得到了有效落实。新时期高校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应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设置专业课程,并在今后有针对性对专业和课程作出适当调整,促使学生学习水平提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3制定法律法规“硬规矩”,强化产教融合“规范性”
一是推动国家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校企合作法,完善教育法、劳动法等,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二是推动国家出台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明确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的具体责任,规范工作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三是制定职业教育企业资质条例、企业师傅资质条例、学生(学徒)实习条例等配套法规,推进产教融合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3.4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高积极性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课外实践活动,企业可根据学生的项目执行情况适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相关会议,项目研发,采购,物流,生产以及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根据不同的专业提供相应的部门。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上课之余勤工俭学,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减轻生活负担;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项目的落实执行。
3.5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整合校企合作资源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过程中,依托双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全方位推动。确保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实训的服务、经费、技术、设备等,同时通过该平台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9年来,从最初2010年建立就业实习基地,2012年双方建立产学研基地,到2016年共建众创空间(校内)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校外)。构建了责、权、利统一的双创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创建了信息化、过程管控、资源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校内外基地创建了基于企业岗位能力、素质、创新创业支持和孵化的众创空间。解决了企业全程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问题,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探索出了丰富经验;也为企业挖掘优秀人才和孵化优秀创业团队找到了新的方向;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等等。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结语
总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该注重校企深度合作,这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为高职教育机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对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好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顺应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潮流,扩大就业规模,形成创新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培育地方经济发展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办学模式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9(19):100-101.
[2]杨林,陈飚,庄凯,王华平.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高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12):35-40.
[3]常征,李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3):265-266.
[4]林嘉胜.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8(12):111-113.
[5]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
[6]顾抗.产教融合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
[7]阮晓文,陈志嘉.新形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内涵及路径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9(47).
论文作者:黄瑞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校企论文; 高校论文; 企业论文; 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能力论文; 基地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