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罗波壮语的被动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壮语论文,武鸣论文,罗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西南宁市的武鸣县是壮族聚居区,据1990年11月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壮族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86.6%。其中罗波镇14个行政村,只有东周屯一个汉族自然村,接壤的陆斡镇则是个壮汉参半的乡镇。这里的世居汉族说平话。据我们对罗波镇河西村壮语的调查研究,当地壮语表被动态所用的虚词有5个:,可随意换用。
从大致了解的情况看,壮语被动式的出现并不早,而且似乎与汉语的接触影响有关。在汉语是强势语言的地区,被动式的使用普遍,甚至有多种层次;反之,在壮语是强势语言的地区,则较少使用被动句式。武鸣是南宁市的郊县,虽然壮族是主体民族,但这里通行官话、平话、白话等汉语方言,壮民也多能说汉语。广西的汉语方言基本不用“被”作被动标记,罗波壮语这些词语表被动义的功能,与广西汉语方言的被动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很是一致。
本文从语音、语义及功能化的过程对这5个词进行分析,以了解壮语被动句式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等5个词下文分两组讨论。
。我中银了。我的钱被花了。(表不情愿的把钱花出去,如被罚款之类)
以上句子从语义上看,主语是受事,宾语并非施事,而是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是动作行为的一种结果,的“遭受”义更明显,表示主语的被动和不幸。
以下短语中,的宾语为动词、形容词,有“受到”,“遭受”的意思。
V+后接表示处所、对象的词语。由于前有动词,已开始虚化,有趋向动词性质,与汉语的“着”一样,带有“到”的意思,表示动作获得的结果。如:
主语如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积极的意义;如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受损者,则表示消极的意义,不幸或不愉快。
(4)+N(施事)+V
由“遭受”义动词做谓语的主动句与被动句在语义上是相关的,当的功能是引出谓语动词的施事时,就虚化为被动标记。如: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壮语和演变为被动标记的介词,都是从“遭受”这一义项发展而来的,而且它们都还有相类的动词用法。有时和可互换。如:
。说不定捱上当。(《古壮字字典》119页)
的使用比更广泛、普遍。
《武鸣壮族民间故事》已经没有用的被动句,表被动均用和,甚至在一个句子同现。如
《偷天》:
我才偷了一次,他妈的,就被人揍了个屁滚尿流,险些丢了小命。
做贼被人捉住,被揍了个屁滚尿流。
桂南一些平话方言,以及海南儋州话,“着”有“对”、“是”的意思。表否定的“不是”也说“冇着”。
和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使用情况有差异。据我们了解,柳江、巴马、河池、马山、都安、大化等红水河流域壮语,表被动均只用。南部壮语一般不用或。
罗波壮语虽使用多个被动标记词,但不同人群反映出的择词差异,似乎说明在之后。据发音
人称,在被动句式的使用上,其家庭祖孙三代略有不同。祖父母已80多岁,表达被动义大多用;其父母亲均50多岁,父亲用,也用,母亲为汉族,平话人,在夫家说壮语,表达被动义多用;姐妹俩均20多岁,都用,但用得最多的是。
(5)与汉语的“着”
据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2005)介绍,近代汉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十种,即“被”字式、“吃(喫、乞)”字式、“蒙”字式、“教(交、叫)”字式、“著(着)”字式、“使”字式、“让”字式、“与”字式、“给”字式、“乞”字式。十种被动句式分属三种不同的类型,“被、吃、蒙”属于第一类,被动标记是由“遭受”、“蒙受”义动词演变来的;“教、著、使、让”属于第二类,被动标记是由使役义动词演变来的;“与、给、乞”属于第三类,被动标记是由给与义动词演变来的。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1997)“‘着(著)’在近代汉语阶段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介词,其主要用法大约有以下三种:甲、‘着N’表示处所方位,乙、‘着N’表示工具、方式,丙、引出动作的施事。”①
在广西,无论是粤方言还是官话,都不用“被”字句表被动。被动标记主要有三种:由“遭受”、“蒙受”义动词演变来的“着”字式;由给与义动词演变来的“畀”“分”“给”字式;由忍受义动词演变来的“捱”字式。“著(着)”字式保留在早期粤语的平话中,尤其是仍与壮语密切接触的农村地区。白话方言如梧州、南宁,只部分保留在老派。
“着”字在被动句中引进施事成分的功能产生于中古。文献中较早见于宋代。②如陈师道《宿齐河》诗:“还冢只有梦,更着晓寒侵。”陆游《过邻家》:“初寒偏着苦吟身,情话时时过近邻。”《岁暮遣兴》:“病着愁侵饼不支,孤村况遇岁残时。”《五灯会元……龙祥士圭禅师》:“师曰:‘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绳。’”宋代是现代粤方言基本形成的时代,也是汉人较大规模进入广西,与壮族等土著民族广泛接触的时代。上文讨论的壮语和的各种用法,在广西中西部的平话、白话中几乎全都能用“着”表达;而其音义与功能在侗台语族语言中却缺少较强的一致性或对应。
从语音上看,与汉语的“著(着)”也有对应关系。《广韵》:“著,服衣于身。张略切”;“附也。直略切”;“明也,处也,立也,补也,成也,定也。陟虑切”。“著(着)”的这三个音义基本都保留在粤方言中。在主动句中引进受事成分和在被动句中引进施事成分的“著(着)”,均来自“附着”义(“中”“对”也与“附着”义关联),中古澄母字,今读阳人,对应壮语的第8调。中古知组的口语常用字读如舌头音的现象普遍保存在桂北平话、土话中。如果是汉语借词,当是较早进入壮语的,成为了壮语的常用语素,甚至有了语音的变异形式,其实词用法及其功能化的过程也与粤方言及早期的官话相似(见下表)。
3.
至于用于被动标记,这在壮语中颇为特殊,多用于说话者带有不满或嫉妒情绪的情况。发音人称其祖母常用。如:
这个引进施事的可能就是“对”。今桂柳官话“(打、射、说)中”义,也用“对”表示。“对”用作表被动的介词,可能是经由、表示“(打)中”的意思辗转而来。
在壮语中,“中”“对”“是”往往可作为同义词使用。
“是”义,51个壮侗语族语言点用(或与对应)的有20个点,用的有4个点,其余多为汉语借词“是”或“正”。③
“对”义,51个壮侗语族语言点只出现的有一个,没有单独出现的。(即汉语的“对”)与同用的有8个点,与同用的有4个点,个别点如武鸣,、、都用。只出现汉借词”的达23个语言点。
“(打、射)中”义,用的有4个点;与“对”共用的有7个点。与“中”共用的有2个点,只出现汉语借词“中”或“对”的达14个点。武鸣方言和均可,布依语有、、三种说法,其中的和云南广南沙的,应当就是汉语“着”的官话音。
、、都有“中”、“着”的意思,罗波壮语引进施事的与“好”(标准语为)同形,可能是“对”(标准语为)的音变。罗波壮语的第1调的调值是33,第5调的调值是35。在语流中,第5调的35往往变为中平调33,这样,“对”与“好”音近而混同,又恰好只出现在单数调。由于“”在此词义已经虚化,当地人甚至已经不知道本字是什么了。
二 和
1.(给)与汉语的“许”对应,为给予义动词。“给与义→使役→被动”,是汉语被动标记的发展路径之一。给予义动词发展为被动标记,是广东粤方言的普遍现象。在广西的粤方言中,大多只走到“使役”这一步,因为有“着”存在。与此情况相应,壮语中被动标记只用给予义动词的罕见,往往与其他被动标记同现。在《壮汉词汇》(1984)中,有两个义项:(1)给,给与;让,赋与;(2)许可。其中的“让”、“许可”即表致使义。《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1993)也没有出现表被动的句例。此书还认为壮语没有像汉语用“让、叫”表示被动的句式。在51个壮侗语族语言点的材料中,也没有用给予义动词表“被、挨”义的。《武鸣壮族民间故事》(2001)有许多用之处,多表示给与或发展为表致使义的动词,不表被动。
南宁地区的白话、平话,给予义动词都有作致使义动词的用法,并一度发展为表被动标记词,但多已逐渐被“捱”取代,这点与广州话不同。罗波壮语的“给”也有同样的语法化路径:
即汉语的“捱”。从时间上看,这是广西汉语方言出现最晚的被动标记。“捱”本为遭受义动词,《广韵》不收,《集韵》佳韵“捱,拒也”,宜佳切。《汉语大词典》有“焦心地等待”、“遭受”等义项。在白话中,“捱”是个口语常用词,表示“忍受,苦熬,拖延”等意义。如百年前的《木鱼书》的诗句:“寒窗捱日胜如年”、“败家亡产捱穷贫”、“要怜妻子捱孤苦”。今白话仍用作动词。如:
细细个就瞰多病,几时捱得到老?(年纪小小就这么多病,什么时候熬到老)
有有钱嘅日子好难捱嘅。(没钱的日手真难熬)
广西的许多汉语方言,如桂柳官话,梧州、南宁及左右江的白话,中西部的许多桂南平话点,“捱”已由遭受义动词发展为最常用的被动标记,逐渐取代原有的“着”,也中断了给与义动词向被动标记虚化的进程。这种情况同样影响了与汉语密切接触的壮侗语族语言。在51个壮侗语族语言点的材料中,有20个点用“捱”表示“被”义,有2个点是“捱”与同用。《武鸣壮族民间故事》表被动义的句子均用和作介词引进施事,二者使用频率几乎相当。《武鸣壮语语法》(1989)所列被动句也只用。此外,据中央民大两位来自广西大新县的学生说,大新壮语(南壮)基本没有被动形式,如今会说白话的年青人,偶尔用“捱”字句表达被动义。天等壮语的被动句也只用“捱”。
“捱”一开始就是以被动标记复制进壮语的,连同其结构形式。在罗波壮语中甚至形成与原有词的叠置。如:
可见,壮语被动式的形成与发展,被动标记词的演变和更替,应当与跟汉语的密切接触有关。
注:本文罗波壮语的材料由覃海恋提供,巴马壮语的材料由陈芳提供,天等壮语的信息由梁伟华提供。在此谨表谢忱。
本文系“纪念《民族语文》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注释:
①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61页。
②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64-465页。
③参见张均如等:《壮语方言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民族出版社,2008年。二书有40个壮语方言点,以及布依、临高、傣西、傣德、侗、仫佬、水、毛难、拉珈、黎,融水五色话各一个点的词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