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差异分析_小麦论文

江苏省小麦品种技术扩散的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小麦论文,差异论文,品种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65(2008)01-0042-06

一、引言

品种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投入,其作用不仅是提高产量,而且还可改善产品品质,提高抗逆、稳产性能等[1]。农业推广部门和各级种子公司为主的农作物品种推广模式,为我国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及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采用优良品种尤其是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的积极性降低,使过去依靠行政和计划为主的品种推广体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同时推广的地区差异和部门分割,使品种推广活动的供应与需求发生错位,致使许多育成的新品种被束之高阁,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3]。对于阻碍新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原因,一些学者从育种、品种使用、农户采用品种的影响因素及品种推广体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建立新型多元化推广体系的建议[4]。

品种技术扩散是品种由最初的少数人采用到大多数人普遍采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新旧品种面积变化的过程。品种技术推广是人为因素干预品种扩散速率和范围的过程。品种技术推广贯穿在品种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是品种扩散的外在作用力,影响着品种技术扩散的方向。品种技术扩散是品种技术推广等外力作用下的结果。有关研究表明,技术推广对品种技术扩散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5]。

在现有研究中,从品种技术扩散现状及形成品种技术扩散的原因角度探讨品种技术推广发展方向的研究还较少见。鉴于品种技术推广行为难以直接进行量化以及品种技术推广与品种技术扩散的关系,可以通过研究品种技术扩散状况,分析影响品种技术扩散的因素。本文在分析品种技术扩散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品种技术扩散的因素,为改善品种扩散环境和提高品种推广速度提供建议。

二、江苏省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分析

江苏省小麦生产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属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淮河以北则属黄淮冬麦区,两地区的不同生态条件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种小麦品种类型:以春性品种为主的淮南小麦和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的淮北小麦。建国以来,全省已进行了6次大的品种更新,每次品种更替都极大地促进了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品种扩散表现为新旧品种面积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品种播种面积的变化来分析小麦品种扩散状况。下面将以小麦主体品种占当地种植面积份额的变化为依据,定量分析江苏省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小麦品种技术扩散的状况。

1.指标选定和数据来源

衡量品种技术扩散的标准有多种,此处通过设定品种技术扩散指标来衡量品种扩散的情况。假定农民是理性的,当有一个更高质量的品种出现时,会用新品种替代旧品种。

方程(1)计算品种面积份额的相对变化值,表示新引进的品种或原有品种面积变化引起的面积份额的变化;其中表示第k个品种第t年的播种面积占当地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并假设≥0,且t>1。方程(2)计算当年所有品种面积份额变化的加总,表示品种技术扩散变化指数(),主要体现年度间新品种面积对旧品种替代的程度;方程(3)表示品种技术扩散指数(S),代表一定时期内引进新品种替代旧品种的范围。

本文选取江苏省种子站《1981~2005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情况统计表》中历年大于0.1万亩小麦品种的播种面积数据为依据。据统计,所用数据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98%以上,因此忽略播种面积在0.1万亩以下的品种,并不影响本文结论。

2.结果分析

根据前面我们假定≥0,不考虑相对播种面积下降的品种,和S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新品种的引进和原有品种中相对播种面积上升的品种,所以和S变化反映的就是品种技术扩散的变化。因此将品种技术扩散变化指数()和品种技术扩散指数(S)作为衡量品种技术扩散的两个指标是有意义的。

(1)衡量品种技术扩散指标之一——品种技术扩散变化指数()

根据公式(2)计算结果描绘的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变化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品种面积份额的变化总和大于上一年的值,品种技术扩散变化指数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的变化反映品种技术扩散的程度,所以的数值大说明品种技术扩散速度快,数值小说明品种技术扩散速度慢。从图1可以看出,淮南、淮北的数值均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在绝大多数年份,淮北的数值要大于淮南的值,表明淮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速度大于淮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速度。

图1 江苏省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变化指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江苏省农林厅种子站,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情况统计表,1981~2005年。

(2)衡量品种技术扩散指标之二——品种技术扩散指数(S)

将历年的品种技术扩散变化指数()逐年相加描绘的品种技术扩散指数(S)曲线,如图2所示,虽然品种技术扩散指数掩盖了不同年份品种扩散的变化程度,但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品种扩散的范围。淮南、淮北两地区的品种技术扩散指数曲线均呈平稳增加的趋势。淮北的变化曲线一直在淮南曲线上方,进一步表明,淮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范围大于淮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范围。

图2 江苏省小麦品种技术扩散指数趋势

数据来源:江苏省农林厅种子站,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情况统计表,1981~2005年。

以上分析表明,我们设定的两个指标均能够很好地反映品种技术扩散变化的速度和范围。变化趋势反映的是年度间品种技术扩散速度的大小,反映品种技术扩散变化的程度;而S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品种技术扩散范围的大小。图形显示淮南、淮北两地区的指标值不同,表明两地区的品种技术扩散状况存在差异。为增强数据的说服力,下面利用统计分析来检验两个地区品种技术扩散的差异性。

3.差异性检验

淮南、淮北和S的变化区间相同,且具有相同的样本量,可以利用“t-检验:成对双样均值分析”工具查看两地区品种技术扩散状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淮南、淮北和S的“t-检验:成对双样均值分析”的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的t统计值为“4.127”,S的t统计值为“9.918”,两者的单尾检验、双尾检验均在1%的水平下达到显著,可以确定淮南和淮北和S的数值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淮南、淮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淮南、淮北两地区的品种技术扩散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两地区的小麦品种面积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而品种技术扩散不仅是品种面积的量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析引起品种技术扩散状况差异的原因。

三、影响淮北、淮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差异的因素分析

品种技术扩散状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从品种来源途径与转化周期、品种布局情况以及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淮北、淮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差异的影响。

1.品种来源途径与转化周期

新品种的选育、审定、试验、推广各环节决定着新品种的诞生以及从实验室到大田应用的时间,影响着品种技术的扩散速度。一般来说,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性状稳定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然后经过国家或省组织的3~4年多点区域试验后才能审定通过。由于不同品种对温度、日照、降水、海拔高度和土壤条件等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有差异,即使是审定的品种,也还需再经过各地2~3年的试验示范,才能在当地推广种植。那么新品种从育成到开始推广至少需要5~7年的时间,部分品种可能要10年以上。

根据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数据资料整理显示,1982~2005年全省共审定72个小麦品种,有53个品种得到推广应用。推广应用的品种中,25个淮南小麦品种从育成到开始推广的平均时间为6.2年,28个淮北小麦品种从育成到开始推广的平均时间为5.2年。淮北小麦除本地科研院所育成的部分品种外,更多地通过引进鲁、陕、豫等临近省份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品种审定两年内就能推广,有些品种甚至是在推广后才审定的,这大大缩短了品种从育成到推广应用的时间。而淮南小麦一般种植当地农业科研院所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品种转化周期长,品种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以上分析表明,品种技术来源途径与转化周期不同是影响淮北、淮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速度差异的因素之一。

2.品种布局

品种布局主要表现为历年品种使用数量、更新速度以及主体品种的种植比例等方面。

(1)品种使用数量

由于不同品种扩散具有相同的扩散趋势,在播种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影响不同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只能是品种的竞争环境,主要是指生产上所采用的品种总数。胡瑞法等对浙江省水稻优良品种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品种的数量与品种的最大种植面积与经济寿命呈负相关[7]。除个别年份外,从1981~2005年淮北小麦每年使用的品种数量都大于淮南,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淮北小麦种植的品种数远大于淮南小麦。而品种技术扩散指数是对所有品种面积份额变化的反映,因此品种使用数量的不同是引起淮南、淮北品种技术扩散差异的原因。

(2)品种更新速度

淮北地区从外地引进了大量品种,那些不能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品种很快被淘汰,品种更新速度快;淮南品种多为本地品种,品种适应能力强,同时品种更新速度慢。如图3所示,无论是每年新增加的品种数量还是淘汰的品种数量,淮北小麦品种都要多于淮南小麦品种,表明淮北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要快于淮南品种。而新品种的引进是计算和S的重要指标,所以品种更新速度也是引起淮南小麦的SVT[,t]和数值小于淮北小麦品种扩散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

图3 江苏省1982~2005年淮北、淮南小麦品种更新和淘汰数量

数据来源:江苏省农林厅种子站,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情况统计表,1981~2005年。

(3)主体品种数量及其播种面积占总体的比重。

图4反映的是淮南、淮北小麦历年主体品种占当地总播种面积比例变化情况。淮南小麦主体品种数量较少,播种面积大于50万亩和大于200万亩①的品种播种面积占总面积比例一直较高,且曲线变化较平稳;而淮北大面积种植品种比例不高且波动性较大,加上品种数量多于淮南小麦,曲线波动性较大。可以认为主体品种使用占当地面积比例变化趋势不同,使淮南小麦变化速率小于淮北小麦,S变化速度慢于淮北小麦。

品种使用数量越多,品种更新速度越快,主体品种面积份额年度间变化越大,则变化就会越大,S值也会越大。综上,主体品种布局的差异是影响品种技术扩散差异的因素之二。

3.社会经济环境

图4 淮南、淮北主体小麦品种占当地总播种面积比例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农林厅种子站,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情况统计表,1981~2005年。

淮南、淮北两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着农民采用新品种的积极性。淮北小麦主要种植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中来自于种植业的比重较高,小麦也是主要口粮作物之一,因此农民对小麦产量和品质较为关注,采用新品种的积极性较高;而淮南小麦主要种植区域为经济较发达的苏中和苏南地区以及盐城市、淮安市的南部,随着农民总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比重逐渐降低,加上淮南地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较多,同时小麦不是淮南地区人民的主食,农民对小麦品质的关注和采用新品种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农民对新品种的采用最终决定着品种的种植面积及品种技术的扩散状况,所以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淮北、淮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差异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设定的品种技术扩散指标,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品种技术的扩散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淮北、淮南小麦品种技术扩散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探析可知:影响品种技术扩散的因素主要有:品种来源途径与转化周期、品种布局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合理的品种推广规划及良好的品种扩散环境,有利于提高品种技术转化率、应用效率。通过以上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启示:

(1)完善品种审定程序,减少推广环节

品种审定是鉴定品种对自然条件适应性的关键环节。虽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允许经过国家审定的品种可以直接在相应地区种植,但若能将引进的外地品种参与到本省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展示评比试验中来,以合理确定品种的种植区域,则能够保障这些品种对本地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同时完善品种审定与推广应用的程序能够减少推广环节、缩短品种从育成到大田应用的时间,加快品种转化速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品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充分发挥品种潜力,合理把握品种更新速度

科研创新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不应盲目追求品种更新速度,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品种的丰产、稳产、抗病等性状优势。更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必须与当地具体条件和市场需求相适应。首先,农民对不同品种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有个适应过程,品种更新应使其能够调整生产措施来适应新品种对土、肥、水等条件的要求;其次,面粉加工企业对新品种面粉特性、配粉工艺的掌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应使其有调整生产工艺以适应新品种变化的时间,以保证面粉品质的达标。而对于那些生育特性较好,能够满足农民和市场需求的品种可以适当延长种植时间,并通过规模化种植,实行品种的单收、单储,促进优良品种的产业化经营。

(3)培植农民吸纳新技术的动力,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技术需求

农民作为新技术的采用者,能否满足自身需求是其采用新技术的前提条件。农民使用新品种追求的是全年经济效益的提高,既考虑当季作物的效益,也考虑前后茬作物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品种技术推广中,必须能够为农民提供配套茬口作物技术服务,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培植农民吸纳新品种的积极性。

(4)提高行政推动能力,促进市场的充分发育

在新品种推广中应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作用。首先通过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范围,政府在品种推广中应起到引导作用,通过促进市场的充分发育,使新品种的推广、扩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其次,政府还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协调好品种推广与其相关行为的关系,为新品种的推广和扩散提供制度保障。

注释:

①播种面积大于50万亩品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品种;播种面积大于200万亩品种为主体应用品种。

标签:;  ;  ;  ;  ;  

江苏省小麦品种技术扩散差异分析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