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粮食生产 且莫忽视果树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果树论文,粮食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各地对种植业结构都进行了较大调整。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对发展果树的积极性很高,那么如何抓好粮食生产,又要促进果业发展?首先发展果树应处理好七个关系:处理好粮与果的关系
抓粮不丢果,抓果不挤粮。“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作法固然不对,但有些地方要钱不要粮的观点,也有些片面。那种有了钱能买粮的想法也是不对的,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有可靠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手中有粮心里才不慌,手里有钱买不到粮,仍然发慌。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抓好果树生产与发展。
发展果树,除上山、下滩垦荒,不与棉粮争地外,还可“进村入院”。大力发展庭院果树,如张家口怀来县夹河村500余户,家家院内有葡萄,年产果品达30余万斤,收入20余万元。庭院果树既能美化环境,又可增加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处理好新与老的关系
抓新不丢老,在发展新果园的同时,必须抓好现有果园的管理工作,否则会出现广种薄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抓好老园、低产园的技术改造,挖掘其内在潜力,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措施。要因园制宜,该更新的要坚决更新重栽,需要加密补植的赶快补植。
处理好产与销的关系
改变只抓生产不抓销售,“生产者坐等客上门”的旧习。生产者要创造条件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实行产销见面,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广开销路。通过销售不仅能使种植者开阔眼界,以便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路自然就打开了。
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
抓远不丢近。栽果树一般3~4年才能结果,怎样才能保证近期效益呢?要充分利用资源,推广果树行间间作。如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屯乡、滦庄乡果园,在苹果、葡萄行间间种花生,平均亩产100公斤,高产田亩产达200公斤,亩均收入150~300元,这样抓远不丢近,既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也缓解了发展果树前期资金不足的问题。
处理好优与全的关系
正确的方法是抓优不丢全,抓全突出优。以张家口地区为例,龙眼葡萄是该区的特产,具有含糖量高,甜酸适口,鲜食加工均宜,耐贮运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所以发展葡萄生产必须以这一优良品种为主,才能突出本地区的特殊优势,但与此同时,根据全区地形复杂,自然气候条件各异的特点,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多品种的发展。如红地球葡萄,龙眼葡萄在怀来、涿鹿可以高产,而在怀安、万全等地因无霜期短很难丰产。因红地球属晚熟品种,所以不适宜在无霜期短的地方栽植。从销售上看,应做到多品种、用途广、鲜食、加工多方面发展;按市场需要,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利用不同成熟期均衡调节市场。其它树种,苹果、梨、桃、杏、李子等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品种单一,采收期集中,在销售、价格、运输、贮存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发展果树要按区域规划进行。很多地方都是抓大面积、价值高的品种、树种,而忽视小面积果园及小杂果的生产。应在抓好百亩、千亩基地的同时,也要抓好一分、两分的户院小片地的生产。实践证明,庭院果树,小气候好,且管理精细,一般一分地可产千斤果,这是农民家庭致富的有效途径。抓大宗果品生产同时,要抓好像八棱海棠、黄秋果、山楂、沙果等地方小杂果的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果树。
处理好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发展任何果树最终都是为了取得好效益,生产者往往偏重于高产,认为高产就能多收,对产品质量忽视了,这是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入市场经济后,任何一种果品的生产,追求产量的前提是必须优质,也就是说“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果品应先看品质,品质好销售价格就高,否则一钱不值,因此生产者应当转变单纯追求高产的思想观念,只有产量与质量并重,才能保证有好的效益。
联系电话:029-8703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