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_禹安琪,陈靓芬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_禹安琪,陈靓芬

禹安琪 陈靓芬

(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30)

【摘 要】目的:观察口服中药、艾灸和中药保留灌肠三者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给予完带汤加味联合艾灸、中药保留灌肠的中医综合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后中医证候、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综合疗法;完带汤;艾灸;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R71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68-0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ematory disease,SPID)既往称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表现为盆腔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则易引发不孕症、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一系列问题。该病高发于育龄期妇女,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笔者用完带汤加味内服联合艾灸、中药灌肠综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及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8例,随机分对照组46例、治疗组42例。两组间患者平均年龄(32.67±5.49 vs 31.79±5.89岁)、病程(18.67±12.42 vs 22.33±13.56月)、病情程度分级等一般特征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分级评分。主症:根据下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量色等几方面的轻重程度分为0分、2分、4分和6分。次症:根据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黯或夹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等情况分值为0分、2分。体征评分标准: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呈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片状增厚、压痛,双侧附件包块压痛等轻重程度分为0分、1分、2分、3分。根据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压痛的轻重程度分为0分、1分、2分、3分。累积积分在28分以上为重度,19~27分为中度,10~18分为轻度。

1.4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②年龄在20~45岁,近期无生育要求;③患者知情同意。

2 方法

2.1对照组 按西医常规给予治疗:口服氧氟沙星400mg、奥硝唑胶囊500mg,一日两次,连服14天为1疗程。

2.2治疗组 完带汤加味联合艾灸、中药灌肠的综合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2.2.1中药口服 党参,炒白术,淮山,茯苓各15g,苍术10g,黄柏10g,白芍12g,车前子10g,甘草5g,柴胡3g,荆芥穗6g,山楂10g,枳壳10g,上药加水煎成300ml分2次早晚温服,一日一剂,连服30日为1个疗程。

2.2.2艾灸取穴及操作方法 取穴关元、水道(单侧)、足三里(单侧)、三阴交(单侧),将艾条一端点燃后放入艾灸箱内,将艾灸箱置于小腹关元、中极穴处,调整艾条深度,以穴位处感温热舒适不烫、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时间为30min,隔天一次,经期停用,30天为1疗程。

2.2.3灌肠中药处方及用法 蒲黄12g,丹参30g,五灵脂10g,三棱20g,酒大黄10g,莪术20g,赤芍30g,每日 1 剂,由医院煎药室统一煎成150ml药液袋备用。取 37℃药液100ml-150ml灌肠,并保留 1 h 以上,1 日 1 次,经期停药,30天为1疗程。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 B 超检查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观察 1 次,嘱患者饮食清淡,注意卫生,加强锻炼,并分别于疗程结束后30日,60日随访2 次。

2.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x±S)表示,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①治愈:治疗后下腹疼痛等症状消失,妇检及实验室检查正常,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95%以上,停药2月内未复发;②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检及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70%,<95%;③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等症状减轻,妇检及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30%,≤70%;④无效: 治疗后下腹疼痛等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有加重,证候、体征积分改善率 <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19,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治疗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510,P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不良反应

对照组464(8.70) 9(19.56) 17(36.96)1 6(34.78)30(65.22)①15(32.61)②

治疗组429(21.43)17(40.48)10(23.81) 6(14.29) 36(85.71) 0(0.00)

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②P <0.01

3.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00,P<0.01;t=15.577,P<0.0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体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中医治疗前后证候、体征积分比较(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4619.93±5.89 10.4±6.33①

治疗组4220.38±5.65③4.98±6.61①②

与治疗前比较,①P <0.01;与对照组比较,②P <0.01,③P >0.05

4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西医治疗以抗菌、消炎、镇痛、手术为主,但临床疗效不佳,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且副作用明显,而反复长期使用抗生素则易产生机体耐药,故疗效有限。

该病属中医“带下病”“痛经”“不孕”“癥瘕”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行经产后血室顿开,湿热、寒邪侵袭,蕴结于胞宫而发病。故治疗因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再加以缓急止痛之品,但过用活血化瘀药有破气伤正之虞,故局部用药胜于口服用药。

总而言之,口服完带汤加味以扶正,艾灸调理脏腑、气血、经脉,中药保留灌肠活血化瘀祛邪三者结合的综合疗法将整体和局部的治疗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整体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目的,该方案能进一步提高总有效率,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说明综合疗法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面有优势,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318-31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

论文作者:禹安琪,陈靓芬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  ;  ;  ;  ;  ;  ;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_禹安琪,陈靓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