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概况及规划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论文,发展概况论文,商品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情况
“物流”一词是80年代初从国外(日本)引进的。而日本的“物流”一词,又源自美国。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物流问题,并出现了“物流中心”一词,进入90年代后,出现了“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实体。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是用“储运”和“储运公司”的概念和提法(当然,这一概念和提法不能等同于“物流”和“物流中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将物流成本(或物流费用)作为开发第三利润的源泉。而我国在50年代就发现做好储运工作对减少流通费用的作用和意义,从1953年开始,就提倡集中建仓库,成立一批仓储公司,集中储存;1957年开始,又提倡统一运输(统一收货、统一中转、统一发货),仓储公司变为储运公司,并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储运网,使“集中储存、统一运输”逐步开展起来。几十年来,虽然经过几起几落,到80年代末,仍拥有近百家专业化的大、中型储运企业。据统计,原商业系统专业储运企业所拥有的仓库数量占全系统仓库总量的比例还不足10%,但却完成了全系统储存总量的22%,既减少了仓储费,又节约了建库的投资。同时,通过开展合理运输,来降低运输环节的费用。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传统的“一、二、三、零”的固定流通模式被打破,形成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储运企业也从原来只为系统内服务转向全面向社会开放,打破大储大运的服务方式,以适应“批次多、批量少、时间性强”的要求,同时,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那种推销员、采购员“满天飞”式的“工业自销、零售自乐”的流通状况存在着诸多弊端,也决不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代流通模式、针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流通改革的深化,借鉴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和经验,我们从1992年开始了物流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指导这项工作的开展。《意见》中提出,大中型储运企业要发挥设施优势、服务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和有一定储运设施规模的批发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两个试点企业。
近年来,随着连锁商业的发展,配送中心的建设受到重视,特别是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的积极性很高。 据有关资料登载, 目前全国有700多家连锁公司,较大型的连锁公司已在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 一些小型的连锁企业店铺数量少,规模不大,也在筹建配送中心,以期实现100%的商品由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 而一个功能完善的配送中心的投资,比连锁店铺改造的投资要大得多。可配送量过小,必然造成负债过多,回收期长,反过来又影响连锁企业的发展,同时,社会上又有相当数量的仓储设施在闲置,形成了投资上的重复、浪费。为了使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不走或少走弯路,引导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国内贸易部去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等。同时,还印发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转换机制、集约经营、完善功能、发展物流、增强实力”的改革与发展方针,确定了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为了规范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采取边试点边指导向上发展建设的方法,在1992年试点的基础上,去年又组织了三家不同的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试点。从试点的情况看,虽然在时间上比预计要拖后一些,也出现了个别的问题,但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北京市商业储运公司发挥大型储运企业物流功能强的优势,积极开拓代理与配送业务,目前配送半径已扩展到500公里,服务范围扩展到450家批发企业和150家零售企业,还发展了40家连锁店和超市的配送服务, 代理销售额达1.58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北京市食品配送中心注意改变传统营销方式,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规范服务程序,发展与食品生产企业、商品连锁企业之间的代理、配送业务关系,初步形成包括生产加工、集中采购、综合配送、快速结算及信息反馈等功能的配送中心,目前已同100家连锁店建立起稳固的配送关系, 配送的商品达3000多个品种,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批发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体制转轨。北京市八佰佳物流中心以粮油制品为主要经营品种,配套建设相应的配送设施,目前已形成加工米、面、杂粮等70多种产品,经营4000多种商品的能力,配送对象由粮食系统逐步向社会发展,已达400多家,一个原来的粮食储运企业已逐步向社会化的物流中心发展。首批试点企业的上海商业物流中心,配送业务从初期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包括饮料、食品、药品、化妆品、家电等几百种商品,同时为20多家合资企业服务。广东华大物流中心,开展商品代理、分销和配送,受到当地一些“三资”企业的欢迎,目前为150家生产企业开展销售代理业务,为400多家零售商和连锁店开展服务。
目前,从全国来看,除国内贸易部组织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试点企业外,连锁企业正积极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的流通主管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工作,北京、上海、天津等市的商委正在规划本市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有的在重点企业搞社会化的配送中心试点,有的将物流配送中心及其体系的发展作为今年流通改革的大事之一来抓。各地一些批发、储运企业也在根据内贸部的文件精神积极筹划、发展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据了解,一些大的产品生产企业或部门也在运作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
总的来看,目前各地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积极性很高,已经出现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有的正向规范化发展。但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认识方面,虽然已经认识到在我国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意义和作用,但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具体功能、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异同点及发展建设的主体、模式等方面的看法还不尽一致;二是实际运作中,由于受认识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服务不规范,效益不明显,有的甚至亏本。
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
为了加快商品流通改革,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构筑新的流通体系,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因此,去年内贸部在印发《关于加强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同时,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
《规划》共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主要依据流通改革、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及其网络,阐述了高效低耗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对构筑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总体构想。即在全国逐步构筑一个物流网络体系,这个网络的主体是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和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相配套、综合性(指商品)物流配送中心与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相结合、以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为主体的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网络体系。物流中心是地处商品的主要生产地、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地的大型物流机构,具有物流批量大、辐射距离远等特点,通过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和先进的物流设施,组织大跨度的商品流通;配送中心一般是直接面对零售商的区域物流机构,具有物流批量小、批次繁、品种多、运距短的特点,根据订货方要求进行分拣与拼配,及时准确地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物流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配送中心和大型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服务对象主要是连锁店铺和中小型零售商店,在整个网络体系中,它是物流中心的下一个环节或延续,既配送本地生产的商品,又配送经物流中心送来的外地商品。大中城市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可以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可以各自独立,相互衔接,互相配合。
第三部分是发展建设的指导方针。一是在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稳步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国家流通主管部门着重负责跨省经营的大型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二是要适应国情,重视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要立足于优化流通结构,实现物流合理化,要先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起步,逐步向中西部推开。三是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避免重复建设。利用现有储运、批发企业的场地、设施,进行改造、扩建;要坚持软件(业务开展,功能发展)与硬件(设施建设)并举,以软件的发展完善带动硬件的改造与建设的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项目业主。四是在发展建设中,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打破各种垄断和封锁,不分所有制类型、行业归属,均可纳入建设发展规划中,以促进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五是在重视发展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同时,也要抓好大型连锁企业内部配送中心的建设。
第四部分是发展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九五”期间,在商品主要生产地、集散地和物流量较大的地区,建设10个功能完备、辐射距离远、对流通布局影响较大的物流中心;为适应连锁商业和中小型零售商业发展需要,建设50个各具特色、辐射面较宽的社会化配送中心,成为区域性日用工业品和加工食品流通的骨干。“九五”以后,再根据流通发展情况,相应地建设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到2010年,初步达到总体构想的思路,形成有点有面、配套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发展建设主要内容是:首先要发展软件,扩大业务,完善功能。在此基础上,配套建设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开发建设物流领域电子计算机信息传递和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网络化;二是在现有仓库区,改扩建理货、分拣场地及设施,相应建设现代化的立体仓库;三是配套发展集装箱、大吨位汽车、拖车和箱式货车。
第五部分是发展建设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互相配合、协作,要视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并在资金计划、贴息、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吸引外资,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