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DNA分子的结构》的课堂教学设计论文_王玉波

新课改理念下《DNA分子的结构》的课堂教学设计论文_王玉波

王玉波 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 265400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生物教学应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作为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软硬件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物问题情境,使他们能够参与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现在,我以《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谈谈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改编教材中的习题为探究生物问题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生物教师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他们的探究活动,但是这里的“问题”要与他们已掌握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要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时,在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之前,先运用相关模型来导入新课,具体实施是以一则例题来展开的:

例1.教师展示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图片,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图片为学生创设了奇特的问题情境,以学生比较熟悉的DNA雕塑图片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可以拉近学生与DNA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讨DNA相关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在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看似麻花的DNA模型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它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它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根据教材上的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会发现“掌握概念”意味着要同时体验与这些知识共同存在着的背景。我们布置这样的探究目的是教会学生体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让他们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喜悦,同时也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又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供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DNA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是微观世界里的东西。我们的学生要想获得DNA清晰和准确的概念认识,就有赖于对其感性认识。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其中有DNA直观模型、动画演示、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实验等。我进行的两个情境探究教学是这样的:

例2.学生读图分析,根据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情境里解决以下问题,进一步构建DNA分子结构的概念。

(1)观察DNA有几条链构成?这两条链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的方向一致吗?DNA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构成?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位于DNA的什么位置?

(4)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成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中DNA分子两条链的方向问题,学生一开始认为两条链的方向都是右旋,是一致的。后来,通过对第二和第四个问题的讨论,有的同学就提出:根据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两条链的末端分子并不一样。这时教师继续鼓励他们质疑,组织他们重新认识DNA分子的结构,争取在如此的思索中构建起更清晰的DNA图像。

三、在实践中总结,比较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3.学生编制概念图,将知识概念系统化。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编制DNA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将DNA庞杂的、抽象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DNA、染色体、蛋白质等知识概念进行对比理解,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分相近概念。

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学生的设计都有所不同,通过幻灯展示或张贴等方式让大家相互交流、借鉴、启发,使得我的学生彼此更加完美、完善地编制出了他们自己理解中的DNA概念图。

四、学生用数学语言验证DNA概念。

例4.教师为学生创设数学化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DNA分子结构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使得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概念。我为学生设计的数学语言式的DNA问题探究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链DNA分子中,所有的嘌呤之和与所有嘧啶之和有怎样的关系?请你尝试用数学公式表示它们的数学关系。

(2)对于DNA的单链,你推导的这个数学公式成立吗?为什么?

(3)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T)/(G+C)或(A+C)/(T+G)的值恒定吗?

我在应用数学知识拓展该思路时,又加大了延伸力度。如问题(3)中,(A+T)/(G+C)这个比值,可以区分不同的DNA分子,进一步辨别生物的物种。对于学生讨论的这些问题,用数学上的知识来解决生物DNA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很成功的感受,他们兴趣盎然。而且,数学语言的运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DNA分子的结构概念,了解了更多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了生物教学的科学价值。

本节DNA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资料分析、图片理解、模型构建、概念图解、数学语言等多种探究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以及相关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牢固构建起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学会尝试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以及团队合作来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启发了他们思考科学研究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所起的作用,为他们日后研究科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王玉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  ;  ;  ;  ;  ;  ;  ;  

新课改理念下《DNA分子的结构》的课堂教学设计论文_王玉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