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着力攻坚,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来自第一线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扎实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并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方针和措施。全国各地目前都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新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了及时反映各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认识、新举措,以及各地在探索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时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近期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调查队对改革工作主管部门和部分国有企业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放手进行改革
各地普遍反映,“十五大”报告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论述,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十五大”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等问题的认识有了一次飞跃。
1.冲破了“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传统认识的束缚。以前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所有制问题时,总是顾虑重重,缩手缩脚。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在理论上为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铺平了道路。因此,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努力探索和运用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国有经济在资产运营上实行低成本扩张,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2.进一步领会“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抓大放小”不是简单地抓好或放活几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抓大放小”应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一方面要把有限的国有资本调整转移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性的领域,而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产业,依据效益优先和盈利性原则,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放开让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将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中逐步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转向大公司、大集团,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流动和集中,加快中小企业改革步伐。
总之,以往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基本认识问题上,总是被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所困扰,无形中捆住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的手脚,浪费了精力,甚至错过了机遇。十五大后,思想禁锢突破了,可以轻装上阵了,一切问题以“三个有利于”为准绳进行判断,敢于探索,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二、积极行动,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
十五大后,各地都把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行动起来,调整战略部署,推出新举措,迈出了国企改革的新步伐。
许多省认真总结前期改革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制定出了新的企业改革规划。如辽宁省拟定了《辽宁省三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施方案》;河北省编制了《河北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三年(1998—2000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划(初稿)》;河南省委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我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决定》。
许多省还制定出一些具体操作办法。如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关于扶持支柱、重点产业中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若干优惠政策》、《关于分离国有企业办学校、医院职能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实施再就业工程意见的通知》;陕西省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我省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实施意见》。
许多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如:
湖北省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一年有转机,两年大突破,三年大见效。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如下举措:
1.放开手脚加快实施大集团战略。
2.放开手脚大力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3.按“三个有利于”精神,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个体、外资企业等经济成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4.加快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
辽宁省提出重点采取的七项“搞活一批”的措施是:
1.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机建制搞活一批。
2.通过加强班子建设、严格企业管理搞活一批。
3.通过“抓大放小”、改组调整搞活一批。
4.通过改造调整、择优扶持搞活一批。
5.通过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活力搞活一批。
6.通过开发新产品、强化市场开拓搞活一批。
7.通过对外开放、利用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搞活一批。
北京市提出突出一个重点,构建一个体系,实现四个突破:
突出一个重点是以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在战略性调整改组上狠下功夫。
构建一个体系即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应首都特点的现代工业体系。该体系中包括五个要素:具有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具有体现整体竞争实力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资本运行机制,具有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空间和具有促进全市工业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
四个突破是:在优化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上有新突破,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资产重组上有新突破,在减员减债、实现再就业工程上有新突破,在理顺全市工业管理体制、克服重复建设、小而全和大而全的局面上有新突破。
总体上看,各地在十五大后普遍提高了对企业改革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大大增强了紧迫感,并都已积极行动起来。目前,各地都紧紧围绕企业改革这一重点工作,本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扎扎实实开始了新一轮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业。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从反映的情况看,目前,各地的国有企业以及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时,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转变观念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部门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员工都需建立市场经济意识。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同志的思维模式仍停留于计划经济时期,思想还受“等、靠、要”的束缚,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相当一部分职工思想观念陈旧,依赖国家、企业,不能正视因企业生产不景气而下岗的现实,不能在下岗后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寻觅新的工作,不能接受国有企业职工转为民营私营职工的转折等等,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同时,一些主管部门缺乏顾全大局的思想素质,还没有真正从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小圈子中跳出来,怕失权失利,使得政令难以畅通,许多改革措施卡在这些部门无法实施,挫伤了企业改革的积极性。
2.政企关系尚未理顺。企业普遍反映,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太多,严重困扰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在企业内部,经营决策者与企业党组织的关系也不太顺当,当经营决策与党组织决策不一致时,矛盾很难协调,工作难以推进。
3.企业富余人员和退休人员包袱沉重。富余人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大难题。据统计,陕西省目前下岗人员达60万人,企业富余人员占到全部职工的30%左右;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要负担近70万名富余职工。目前,下岗人员数量还呈上升趋势。
目前,企业裁减富余人员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没有完善的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办法和没有建立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调查了解到,即使像重钢这种享有市政府特殊政策的企业(每年可辞退1 %的职工),在这方面也不敢轻举妄动。自政策实施4年来,包括辞退、 辞职等各种原因被裁减下来的累计才700多人,仅占全厂职工总数的1.4%。一个化工机械厂为达到减员增效目标,采取提前下岗、退休,内退、退养等各种形式将人员减了下来,可并未达到增效的初衷,因为一些工龄长的职工退休、退养后按规定应得的工资比其在岗时还高,企业需要支付得更多。
4.企业办社会问题尚难以解决。一方面,企业在办学校和医院等方面的负担沉重,严重影响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又使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剥离出去。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其承办的学校、医院等,政府和主管部门不愿接收;效益好的企业,其承办的学校、医院等的工资水平较高,政府和主管部门又难以接收。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未到位,企业考虑到职工的承受力和稳定问题,也不敢贸然将自办医院推向社会。
5.各种摊派的费用太多、负担过重。企业普遍反映,国家一直在抓治理“三乱”(即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但长期以来,“三乱”问题始终未有根本改变。企业被摊派的各项费用既多又重,如人防、绿化、门前三包、清理户口、联防、香港回归买标语等,这些费用说不清、道不白,有时超过企业的纳税额。特别是一些创利税多的大企业,名声出去了,树大招风,大批检查接踵而来,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
6.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资金严重紧张。各地普遍反映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实行“拨改贷”以前,国有企业债务很少。1983年实行“拨改贷”后,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流动资金贷款、基建贷款、技改贷款的额度大幅度上升,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国有企业普遍在做“无本买卖”。另外,“三角债”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而且问题十分严峻,加之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折旧率过低,都加剧了国有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
“缺资金”是目前国有企业的通病。老企业不改造没有竞争力,想改造又没有资金;小型企业放活,确实放了,但产品销出去后,货款收不回来,企业还是活不了。有的企业每月回款额仅为正常情况下的一半左右,还不够维持企业生产运营的刚性支出,为此丢掉了企业的合同、市场。有些集团企业虽然规模较大,名声在外,但也存在同样问题。企业贷不到款,只有向金融部门求高息款。长期高息的恶性循环,最终会把企业拖垮。
据调查反映,各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操作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层层抓大, 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中央明确提出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大型企业,其余能放的都可以放开。然而,一些地方机械、片面地理解“抓大放小”的方针,形成了中央抓一批大的,省里也抓一批大的,市、县、乡还要抓一批大的,甚至有的村里也提出抓一批“大”的状况,其结果必然扭曲了“抓大放小”本来精神。
2.行政命令“拉郎配”。硬性干预企业间的联合和兼并。科学地组合企业资本,实施企业集团化战略,的确可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目有一些地区出现了一种不管各个企业具体情况如何,机械地把一些国有企业“捆绑”在一起的倾向,并硬性规定限期组成多少个固定资产达到多少规模的企业集团。用行政命令冲击市场行为。这种只图表面形式,不求内涵实质的形式主义的观念和做法,势必会给企业日后的经营活动造成困难,甚至会将好的国有企业拖垮。
3.国有独资公司太多。从目前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来看,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国有独资公司太多,这与股份制改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国有独资公司太多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政企难以分开;二是不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控制能力;三是不利于在企业中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
4.国家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够协调。如税赋不合理。有的企业反映,在国务院10号文件下达之前兼并了亏损企业,享受不到新的政策优惠。同是股份制改制企业,上市公司税率15%,未上市公司却达33.5%左右。
四、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触及或影响到整个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十五大提出的改革目标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各地普遍反映,为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除了企业自身要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落实改革措施和加强管理外,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管理,加大协调、调控和服务力度。具体讲,企业普遍期望政府能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尽快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加大改革力度。一是,政府部门应按照国际惯例把着力点放到“指导、服务、协调、监督”上来,在建立健全法规,规范市场秩序方面下功夫,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而不要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要因为部门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二是,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改革工作的协调和调控力度,避免和纠正“层层抓大”和“拉郎配”等不利于推进改革的简单做法;三是,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2.规范投资人管理体制。对于国有企业,既要保证国家作为投资人所应享有的所有者权益,又要确保企业作为经营实体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利。关键问题是政府必须有效地建立起投资人管理体制来实现上述目标,否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是一种形式,企业仍然无法成为真正能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3.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最重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目前,很多企业之所以在裁减富余人员,实行分流分离的工作中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正是受制于这些配套措施的滞后。只有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才能使企业实现减员增效,切实减少企业的社会职能,使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4.公开化企业收费。目前,从企业收缴的一些费用可能是合理的,但不少费用却具有强行摊派的性质。国家对此应予以严格规定,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规章。对于合理的收费,应公布收费项目和公开收费标准;对于不合理的收费,应予以坚决取缔,并制裁收费者。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整顿金融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银行真正实现“信贷”职能,简化贷款手续,理顺银企关系,进一步清理三角债。目前,银行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每申请一次贷款就需评估一次资产,这未免不尽合理,如果不加快银行体制的改革,企业将难以解决资金紧张的矛盾。
6.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民族工业及著名民族品牌的发展。海南省椰树集团公司、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著名品牌生产企业的老总们对此发出了强烈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