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_王晓晶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_王晓晶

(福建省长汀县濯田中学,福建省 龙岩市 366300)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日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教育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调整。新课程呈现出的一显著特点就是倡导建构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素养;目标;培养

一、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信息素养指的是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利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具体来说,中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工具,其最基本的能力是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操作能力。

2.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手机、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要求中学生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3.信息分析的能力

学生能够对所获取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4.信息加工的能力

学生能够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5.信息创新的能力

学生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6.信息利用的能力

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7.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目前,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互动交往方式的变化。因此,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不能仅局限于课程、书本和学校,把学生与社会相割裂开的做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而,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良性的立体的发展环境。

1.课程目标的结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专家的理解和建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故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为此,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下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调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严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方式。

3.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其它课程整合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施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

1.为中学生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所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是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舆论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

数字化学习环境组成

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资源: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

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为中小学生研制和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作性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数字化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学习,它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各种类型的网上资源网上教程进行学习。与使用传统的教科书学习相比,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特性。

数字化资源: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光盘、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

3.为中学生研制和开发数字化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它要求教师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开发数字化学习课程。然而数字化学习课程的开发,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所难以做到的,所以需要构建易于操作使用的数字化学习课程开发平台,让普通教师通过培训就能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方便地构建数字化学习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从而为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福建教育出版社

[2]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作者简介:王晓晶(1984.11-),女,福建省龙岩市人,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

论文作者:王晓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_王晓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