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世界:生命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性_科学世界论文

教学世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双向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3.001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深化,以胡塞尔现象学为渊源的生活世界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哲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受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教育学界也兴起了一个以“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为主题的研究热点。全国教育理论专业委员会2004年、2006年的年会都将“教育回归生活”问题列为了探讨的主题。①且使这一主题的研究成为一个争论较为激烈的话题。时至今日,教育学界关于“教学(教育)回归生活”的困惑和争议仍在持续。在教学论层面深入探讨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对教学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生活世界理论”是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生活世界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概念最初是在价值论和认识论的意义上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要为异化了的科学世界寻找正当性意义,寻找一个澄明的、确定的根基。其实质是以生活世界批判科学世界。而在后来的本体论承诺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按照生活方式的区别划分出不同种类的生活世界,并梳理了各种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胡塞尔大致把它们分为三类:(1)日常的生活世界;(2)职业的生活世界;(3)科学的生活世界。②

      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是与“体系”相对应的。运用体系——生活世界双重结构来进行社会分析是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独创之处。它是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抽象地归结为体系,与之相应,将当下的、自在的、经验的、未被反思和建构的整体世界归纳为生活世界,并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互动耦合来考察社会。③

      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④哲学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一种新的哲学理论的出现,必然会对人类认识产生重大影响,对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影响尤为明显。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它为人们研究教育,研究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一种新的概念框架。它使教学论工作者可以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教学,为教学论研究开辟了一片新领域,即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关系研究。

      但生活世界理论毕竟是一种哲学理论,生活世界理论中的“生活世界”是哲学概念框架内的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框架中的概念,自然也不是教育学和教学论概念框架中的概念。生活世界理论中对生活世界特点的分析和揭示出的成果,虽然对教学世界研究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但并不能直接套用到对教育和教学的解释中来。哲学巨匠在进行宏大叙事的时候,毕竟没有把教学世界作为一个特殊世界来考虑。没有直接论述“教学世界”,更没有从教学论的立场论述“教学世界”。

      正是由于许多教学论和教育学研究者直接套用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才导致了教学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中的种种困惑与争论。例如:“受到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影响,随着整体人类生活世界异化为了科学世界,教学生活才流落于科学世界之中,人们对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才有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争论”。“教学生活研究所面临的直接问题在于,确定教学生活应归属于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教学生活应遵从于当下的科学世界逻辑还是致力于引导教育中的人在生活世界的逻辑中实现个体生成”⑤。“教学(教育)要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有人明确主张“教学(教育)回归生活”,另一方面,也有论者明确主张“教学不能回归生活。”⑥教学(教育)回归生活的主张不断受到质疑。

      已有的关于教学(或教育)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大多采用的是一种简单性演绎或类比,常常是一种二元思维。这种二元思维没有考虑教学世界的特殊性,把教学世界常常划入科学世界或等同于科学世界,而与生活世界相对立。在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立中论述教学回归生活。因此,其对教学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是对教学世界和其他世界关系的不完整,不真实的反映,也很难厘清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其所得出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势必带来片面性,使“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常常处于困惑与尴尬的境地,受到其他研究者的批判和责难。

      我们应当把哲学上的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一种启发,从划分世界的视角去研究教学世界和其他世界的关系。在教学论(和教育学)话语中,我们可以从三个世界或三个领域来认识教学世界与其他世界的关系。这三个世界就是:教学世界、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认识这三个世界各自的特点,揭示这三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正确地把握教学世界和有效地指导、改善教学世界。

      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教学世界的内涵及其特点

      揭示或者界定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教学世界这三个世界各自的内涵和特点,是探讨这三个世界关系的逻辑前提。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主要是把教学世界等同于科学世界,并按照哲学上的生活世界理论认识其内涵和特点的。教学世界不是科学世界,教学世界具有自身独立的形态和特殊的价值功能。教学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所以,我们应当在三个世界的框架中探讨它们各自的内涵与特点。我们应当尽量运用教学论和教育学话语来阐述各个世界的内涵和特点(尽管哲学话语与教育学话语会有一些交集)。

      (一)生活世界及其特点

      与教学世界和科学世界相对应,这里的生活世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世界,也就是学生每天生活其中的生活世界,“是一种处于自在状态的世界,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与自然资源等自在因素构成的人的生存的场域”。⑦

      在哲学生活世界理论中,生活世界的特点一般被描述为: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实用性等。⑧从和教学世界关系的视角看,可以对生活世界的特点做如下理解:

      1.生活世界的直观形象性。生活世界是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世界。学生在生活世界里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常识。这种常识是以直观、感性、形象的方式获得的。比如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了“火”,这个“火”是对现实的火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它是与光亮、红色和炙热密切相连的。

      2.生活世界的个人经验性。尽管生活世界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与自然资源等自在因素构成的人的生存的场域,但对学生具有影响或教育意义的只能是学生个体直接感知和经验到的世界,不同境遇中的个体的生活世界是不一样的。比如,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城市学生的生活世界是非常不同的。生活世界的个体经验性,是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考量之一。

      3.生活世界的两面性。生活世界中的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等都具有两面性。所谓两面性是指它们既具有积极、正当和准确的一面,也具有消极、不正当和不正确的一面。主张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者,只看到了生活世界积极的一面,而反对教学回归生活的人却看到了生活世界消极、堕落的一面。生活世界对于学生的意义是复杂的。就常识而言,有些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比如,“太阳绕着地球转”,作为儿童的一种常识,不是一种科学知识,是错误的,且常常成为以后科学知识学习的障碍。

      4.生活世界的非逻辑性。生活世界是一种自在的世界,是传统、习俗、常识等代际相传,潜移默化和学生试误的世界。学生在这样的世界里所获得的信仰、情感和经验、知识常常是零散的、碎片的和堆积的,是一种非逻辑系统。这种非逻辑性的生活世界知识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科学世界及其特点

      在哲学上的生活世界理论中,科学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则所构成的世界。⑨它是排除了人文学科的狭义的自然科学世界或实证科学世界。⑩在教学论的研究中,绝不能简单地使用这种狭义的“科学世界”概念。而应当使用广义的大科学世界概念,即包含了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世界”。这样的科学世界的样态就是各种学科知识体系。这样的科学世界才是教学论视域中的科学世界的全部。这个世界即波普尔提出的世界三,是一种“客观精神世界”或“客观知识世界”,它是一个主观精神客体化了的世界。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样态而存在的科学世界,具有如下特征:

      1.科学世界的符号性。作为世界三的科学世界,是一种符号系统世界。如果说生活世界是实体物体、形象、行动和时空所表征的世界;那么,科学世界就是一种符号系统所表征的世界。它是由文字符号、数学符号、科学符号和音乐符号等表征不同意义的世界。符号世界和生活世界、客观现实相比,具有简约化的优势。比如在“教学论”中,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教师与学生主体间的指导学习简约为“教学”。

      2.科学世界的抽象性。以符号表征的科学世界是一个抽象的世界。它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进行分析梳理、归纳、类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而形成的一个特殊世界。是一个人为的世界。这个世界主要是由概念、原理和规则所构成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要比身处其中,直接感知的生活世界复杂、抽象的多。这种抽象的世界,既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晶,也需要以一定的智力去理解。它也是一个训练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精神的有效世界。

      3.科学世界的系统性。科学世界是一个由各种样态的知识系统构成的世界。无论是哪门学科知识,文科还是理科,都是一个由概念、命题、规则、符号等按照一定的结构所构成的系统。各种样态的科学知识,都是有组织、系统的知识体系,它不同于生活世界中的经验知识。生活世界的经验知识常常是零散的、碎片的、非结构的。科学世界的系统性,更利于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4.科学世界的逻辑性。科学世界是一个逻辑世界。科学世界的符号,或概念、命题、原理和规则,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而组成的。不管其遵循的是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逻辑性是科学世界的根本属性。它不同于生活世界的非逻辑性。

      5.科学世界的社会性。科学世界是人类社会的科学活动的产物,每一个科学样态——学科的后面,都有一个“科学共同体”。一门学科就是一个学科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达成的共识。科学世界的社会性的表明科学是可以在社会成员中传播的,是可以理解的。是学生可以习得的。

      (三)教学世界及其特点

      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世界。(11)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学世界是教师与学生的世界,是一种“非日常生活世界”,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鹄的的“专业生活世界”。教学世界具有如下特点:

      1.育人性。育人性是教学的根本特性。教学以培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鹄的。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育人性也是教学世界的特殊价值和功能之所在,是教学之所以为教学的逻辑前提和存在依据。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成为必然。

      2.传承性。教学的传承性是其育人性的自然延伸。教学要把人类先进文化、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知识,在学生接受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传递给学生。向学生传递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传递的方式可以是讲授的,也可以是探究的。

      3.交往对话性。教学不仅是师生的交往对话活动,也是师生和科学的交往对话活动,是师生与生活的交往对话活动。正是在这种多维度、多层面的交往对话过程中成就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构性。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师生有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在社会建立的专门教育机构——学校这个特定场域所展开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按照一定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而进行的,是一种有序发展的活动。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偶然地、随机地、重复的无序活动。

      5.批判选择性。教学世界有自己的目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教学世界在与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交往对话中并不是盲目地回归生活和引进科学,而是会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价值标准批判性地做出选择。

      三、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

      教学能否回归生活,在什么意义上回归生活?必须以厘清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为前提。教学世界是以育人为中心和根本目的的活动,是联系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中介。教学世界是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即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和化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示意图

      教学就是在这种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和化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的过程中,将其转化的结果沉淀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健康,最终达成教育之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就是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

      教学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就是许多学者所谓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但不能是简单的回归、完全的回归。简单完全的回归,必然导致教学世界的消解。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常回家看看,得到家人的支持”,既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有用的经验,更好地理解科学,又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认识科学的价值(亦即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的意义)。教学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儿童有用的生活经验知识,去“同化”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常常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的知识。学生的生活常识是直接经验到的形象知识,也是学生信赖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正确的、有用的生活常识作为学习抽象的科学知识的基础。比如:一些物理教师常常用“水流”引导学生理解“电流”。

      2.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探究,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兴趣、感悟美好生活。如在进行“压力”的教学时,有人选择了如下生活问题:

      生活事例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

      生活事例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

      生活事例3.钉锤不能把木棒钉入墙里,而图钉却很容易被按入墙里?

      通过对以上三个事例的分析,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压力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又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有关压力的知识。

      3.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价值。如我国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或作业,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价值。

      (二)教学就是化日常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

      教学不仅仅是回归生活,还应当超越现实生活。教学化日常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就是依据科学世界反思批判生活世界,提升生活世界的品质,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超越,让学生追寻理想的生活。教学化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错误的常识知识为科学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可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知识常常会妨碍科学知识的获得,教学必须对这些错误知识进行“顺应”,克服错误常识的影响,建构正确的科学知识。

      2.化常识思维为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逻辑系统性、反思批判性、认识深刻性等特点。而常识思维常常具有随意性、非逻辑性、非批判性和直观感受性等特点。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内在的要求把学生的一些常识思维转化为科学思维。

      3.化低级、消极情感为高级、积极情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必然会养成对事物、社会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其中不乏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列入“三维教学目标”之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消极、负面的情感转化为科学(特别在人文科学方面)层面上的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果只简单地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只看到教学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而看不到教学化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对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的理解显然是残缺的,片面的,不完整的。就会降低教学世界的品性,弱化教学世界的价值和功能。只有把教学世界看成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中介,看成是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双向二重化,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进而有效地指导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提法失之片面,正确的提法应当是:教学面向生活,超越生活,走向科学。

      ①胡卫珍:《国内学者“教育回归生活”研究综述:现状与不足》,《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第22期。

      ②张庆熊:《“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与“实践的一元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③黄皖毅:《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④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⑤张建鲲等:《当代教学论的“教学生活世界”趋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第5期。

      ⑥黄津成:《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回归生活”》,《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⑦王声平:《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研究评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⑧江玲:《论教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风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⑨蒋琳:《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网络财富》2010年第3期。

      ⑩徐金:《论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南纪稳:《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事理之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标签:;  ;  ;  ;  ;  ;  ;  

教学世界:生命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性_科学世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