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形势变迁--20世纪国际关系述评_国际关系论文

百年形势变迁--20世纪国际关系述评_国际关系论文

风云变幻一百年——20世纪国际关系纵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云变幻论文,国际关系论文,一百年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425 (1999)02-0069-06

1900—1999年的20世纪,是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世纪,也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世纪像它那样“风云变幻一百年”,发生过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变,而且有不少事件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在这个世纪里,人类经历了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震撼全球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令人扼腕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笼罩全球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核阴影的消散,国际社会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以及人类文明的空前进步……。

所有这些翻天覆地的大事变,在深刻改变人类历史面貌的同时,也改变了国际关系的面貌。20世纪的国际关系正是以这样一个全新的、多彩的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展现在世界面前。首先,它突破了区域范围,发展成全球性规模。即以欧洲为中心舞台,以欧洲列强为主角的近代国际关系,逐步演变成全球性的、包括世界各主权国家、世界范围的现当代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大国主宰国际政治、垄断国际事务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和处理国际问题的时代已经到来。欧洲的国际政治中心地位开始动摇,并逐渐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北美、东亚、亚太等地区轮番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舞台。同时,国际关系也因各类主权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增加,以及各类国际组织(全球性的如联合国,区域性的如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涌现,而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和民主化。国家关系也由“平面模式”,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快速流动的“立体模式”。国际交往由于通畅快捷的现代交通和通讯突破了时空局限,而更加频繁和紧密了。

随着重大国际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变化,世界主题和政治格局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有利于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纵观20世纪的国际关系,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一、前期(1990—1945年),其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二、后期(1946—1999年),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本文拟以这两个时期为框架,简要回顾和概述20世纪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以便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对未来新世纪的国际关系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战争与革命(1900—1945年)

20世纪的前半期,始于战争,终于战争,始终与战争为伍,而且人类历史上迄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战争就当仁不让地成了这一时期的一大主题。

战争引起革命。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另一主题是革命。革命也是通过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的另一种类型的战争,它与战争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都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杠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无正义与非正义可言,无“山羊与绵羊”之分。战争双方是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厉兵秣马、剑拔弩张,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和较量。随着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1914年6月2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 历时1565天。卷入这场战争的有五大洲31个国家,共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4。交战各国共动员兵力7350万人以上,其中阵亡1000万人,受伤约2200万人。各国战费总额约3300亿美元以上。总之,这次战争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世界各国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都是骇人听闻与史无前例的。

战争既是人类社会的灾难,也是历史发展的杠杆,经过战争,四个庞大的带有浓厚军事封建色彩的王朝帝国——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都一个接一个地覆灭了,两个老牌的世界殖民大国和海洋霸主——英国和法国,也都被战争严重削弱了。

这次战争最主要的政治结果是,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辉煌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苏维埃国家;在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划分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拉开了20世纪国际关系的序幕,把国际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历经战争磨难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发动武装起义,一举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首件重大的国际事件,它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20世纪伊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面临着世界性革命浪潮的冲击。这个浪潮试图以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体制来取代资本主义体制。一战后社会主义的理想首先在苏联一个国家变成了现实,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越出一国范围,在欧亚大陆上又涌现出一系列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被赋予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由此也可以说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其次,它揭开了国际关系的新篇章。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浑然一体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体系被打破。在现代国际关系中除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交往,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既相互斗争又和平共处,构成了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根本特点。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召开了巴黎和会。这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但会议完全由英法美日意5 个主要战胜国所操纵。在这次会议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及以后陆续签订的各项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的关系,但是它们特别是美、英、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为此,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 又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英法日中等9个国家的代表, 但实际上由美英日法4国所控制。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和远东太平洋问题。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根据帝国主义列强实力的对比重新调整了它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这一地区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在这两个体系基础上建立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体系,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三个国际关系体系。它虽然仍以欧洲列强为主导力量,以欧洲为中心舞台,但欧洲以外的国家美国、日本正逐步成为世界性政治大国,欧洲国际政治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此外,这一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孕育着不稳定性。这一体系从1919年一战后开始构筑,到1939年二战前彻底崩溃,前后不过20年,可以说是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一个短命体系。

2.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儿,1920年1月10 日成立。根据国联盟约美中英法意等参加对德作战的国家以及新成立的国家共32国均为国联创始会员国,另外邀请阿根廷等13国参加。截至1934年9月,先后加入国联的有63个国家。

国联的主要机构为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设常务秘书处协助工作。在全体大会上,每个会员国拥有一票。行政院由5 个常任理理事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国联还设有国际常设法院等机构。 国联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国际联盟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它以“促进国际合作,保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外交”为宗旨,提出禁止利用战争作为解决争端的手段,并要求对侵略者采取集体制裁,这从历史与国际法的角度看是一个进步。但由于英法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把持了国联,国联在早期只能是战胜国的俱乐部;而在后期,由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对国联盟的肆意践踏,以及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径的姑息纵容,致使国联更加软弱无力,形同虚设。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仅时隔20年后,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罕见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大国争霸的产物。一战后构筑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解决大国争霸的矛盾,更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这是一个极其脆弱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隐藏着新战争的祸根。(2)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稳定, 加剧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为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世界战争提供了“千载良机”。(3)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在远东和欧洲先后制造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并组成轴心国侵略集团,加快了走向世界战争的步伐。面对法西斯疯狂的侵略扩张,英法美苏等大国却心存侥幸,各行其是,竭力推行绥靖政策,或“退而自保”,结果只能是纵虎为患,助长法西斯的反动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世界人民共同进行的一次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战争。战争从1939年全面爆发到1945年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历时6年,战火蔓延欧、亚、非、 澳四大洲和各大洋,先后卷入战争的有61个国家,20 多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 5),交战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达1亿1千万。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将近1亿人,经济损失达5万亿美元以上。其中以中苏两国牺牲最大,中国军民伤亡了3500万人,苏联损失2700万人。法西斯发动的这场战争,给世界文明带来了空前浩劫。

然而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严酷的现实,使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团结御敌的重要性。由中苏美英等国组成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打败法西斯,各盟国求同存异,抛弃成见,卓有成效地进行了战时合作。这表明,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合作的诚意,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合作是完全可能的。为预防和制止新的世界大战再度发生,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各国通过真诚、平等的协商和对话来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尤其是大国争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经验教训。

大战的胜利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配置。在帝国主义六大列强中,有五个(德意日战败,英法衰弱)被淘汰出局,只有一个美国在战争中强大起来,成为战后世界的头号强国。经过战争,苏联也上升为欧洲一流强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旧的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打破,新的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建立起来。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大体框定各自势力范围,维护大国合作关系,协商解决彼此纷争,承认和稳定战后世界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机遇。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标志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也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因素,促使其由军事政治时代向着科技经济时代的方向迈进。

二、和平与发展(1946—199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由多极进入了两极格局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世界长期处于两极格局和“冷战”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对抗和摩擦接连不断,冲突和战争也时有发生,只不过这些事件还没有突破两极格局的框架,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已。所以,这一时期的主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活跃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的除了美苏两大主角之外,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在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刚成立时,有51个创始会员国,现在会员国总数已达185个。

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等。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他国内政;忠实履行宪章义务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6个:大会、安全理事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也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政治论坛。它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都有一票投票权,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例会,特殊情况下可举行特别会议或紧急会议。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执行机构,它由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由大会选出)组成。 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秘书处是联合国日常行政管理机关,设秘书长1人, 由安理会推荐,大会任命,任期5年。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联合国的创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丰硕成果,是战后世界的一大进步。尽管在它成立初期,为某些大国操纵和利用,曾一度成为它们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工具,进行政治交易和权力角逐的场所,但从70年代以来,随着亚非拉一系列独立国家的涌现,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大会已取得稳定压倒多数的地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发展壮大,使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根本性变化。某些大国利用联合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联合国已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摈弃强权的重要阵地。

联合国成立至今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但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却经久不衰、与日俱增。在未来的新世纪里,联合国将成为世界政治和安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核心。“世界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也需要世界。”

(二)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及其外交成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20 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和深远影响。一个有4 亿多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巨大冲击;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从“零点”起步,展开了与世界各国的建交活动。1949年10月2日,首先同苏联建交, 接着又同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周边邻国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新中国还走出国门参与各种国际活动,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到1970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55个。新中国不仅在国际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而且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启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美国孤立和排斥中国的政策彻底破产,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胜利。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到1980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24个。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外交活动非常活跃,主要围绕着三条轴线运行:

1.把握时代主题,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和国际活动,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推动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顶住亚洲金融风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倡导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和合作,反对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积极参加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并成为该条约的首批签字国之一。

2.正确处理与各大国关系,顺应多极化发展趋势。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的高层互访非常频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中美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建立面向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欧(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健康稳定的健康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一系列伙伴关系的建立,确定了中国在当代多极战略格局中与美俄日欧平起平坐的世界性大国坐标。

3.加强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开展多渠道对外交往。中国一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 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 到1992年底,同所有周边邻国都已建立了外交关系,与东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国还努力开展议会外交、党际外交和民间外交等多渠道的对外交往,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中国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外交活跃而成功,目前已同16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并同周边邻国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澳门也将于今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和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国际和平、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辉煌时期,构筑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开创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新格局。

(三)第三世界的崛起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批又一批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随着这些新兴国家的不断涌现,第三世界逐步兴起。第三世界囊括世界上130多个发展中国家,人口40亿,面积1亿平方公里,在国际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对世界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亚非万隆会议(50年代中期)。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亚洲东部兴起,并以亚洲为中心向北非扩展,到50年代中期,新独立的亚非国家达到13个,加上战前已独立的国家,亚非地区共有30个独立国家。1955年4月,代表16亿人口的29 个亚非国家在印尼万隆独立宫召开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召集的国际会议,新老殖民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成过眼烟云。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会议倡导的“万隆精神”,反映了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反帝反殖、维护独立、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第二个里程碑——不结盟运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亚非会议后,民族解放运动向更加广大的范围扩展,形成世界规模的反帝反殖高潮。亚非仍然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新独立国家达到33个;拉美也风暴迭起,有13个国家宣布独立。新兴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摆脱大国控制,1961年9月, 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会议倡导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原则,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此后,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其成员国从最初的25国发展到后来的113个国家,它的成员不仅有亚非国家,也有拉美国家和欧洲国家,成为全球性的国际政治运动。

第三个里程碑——“77国集团”(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这期间,民族解放运动继续深入发展,几乎所有亚非拉国家都已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第三世界国家从50年代的54个扩大到132个。 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1964年在日内瓦联合国国际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发表《77国联合宣言》,宣告了“77国集团”的成立。自此,每当联合国贸发会议举行时,“77国集团”都要表达发展中国家对当代世界经济重大问题的态度,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到80年代末,其成员国发展到127个,但仍沿用“77国集团”这个名称。

9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发展危机”……接踵而来。然而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的观点看,第三世界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仍将发挥重大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四)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终结

1.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盟友转为对手。随着美苏矛盾的不断加深,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美国遏制苏联、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有三根支柱:政治上抛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公开破裂,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所谓“冷战”,是指不直接动用枪炮的对抗。经济上推出援欧的马歇尔计划,即用经济手段把欧洲拴在美国的战车上。军事上拼凑北约,1949年4月由美加英法等12 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成立。至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形成。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冷战攻势,苏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政治上,1947年9月苏联领导组建了欧洲9国共产党情报局;并分别与欧亚各社会主义国家订立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经济上,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55年5月苏联东欧8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也形成了。

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对抗,构筑了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格局。

此后,国际关系进入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美苏力量相对衰落,第三世界迅速兴起,两大阵营逐步解体。于是,两大阵营的对抗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直接交锋。它们以全球甚至太空为舞台,展开了争霸世界的角逐。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随着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而变化。60年代是美攻苏守,70年代转变为苏攻美守,进入80年代则是美苏互有攻守,美占上风。最后以苏联的自行解体、美国的不战而胜告终。

2.两极格局的终结

两极格局是由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对抗构筑而成的。那么,两极格局中苏联东欧一极的坍塌,就势必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导致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性事件有:

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两国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1985年3月,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外交“新思维”,调整了对美战略。苏美首脑会晤频繁,两国关系趋向缓和。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东欧剧变,政权易帜。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接连发生剧变,变成了非社会主义国家,华约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彻底崩溃。1991年7月1日,华约宣布解散。至此,苏联苦心营造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皆不复存在。

柏林墙倒塌,两德重新统一。德国的一分为二,是东西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必然结果。随着东欧剧变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两个德国势必也要“合二为一”。两德的统一是从1989年11月9 日柏林墙的倒塌开始的,因为柏林墙不仅是东西德两个国家之间的边界,而且也是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的边界。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 彻底抹去了两极格局在欧洲造成的最大裂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苏联的诞生曾使世界震惊,苏联的解体更使世界震惊。1991年12月21日,曾经在20世纪辉煌过69个春秋的泱泱大国竟被一纸《阿拉木图宣言》宣布“不复存在”了。这是本世纪最不可思议的一个历史现象。然而,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和平解体却最后和平地完成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冷战和两极格局终结后,国际局势总的来看是趋向缓和,但不容忽视的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仍不断发生,当今世界并不平静。例如: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波黑冲突等。尤其是今年发生的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蛮横干涉他国内政,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从3月24日开始对南联盟连续进行了79天,22000多次的野蛮轰炸,直到6月11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科索沃和平协议的前一天才宣布“暂停”空袭。这充分表明:美欧等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坚持“冷战思维”,继续扮演着不光彩的“世界警察”角色,它们所顽固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也表明,西方大国横行霸道、以“炮舰”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任何国际争端最终都必须以和平的政治方式而非武力的军事方式来解决。

(五)面向21世纪的国际关系

1.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有望成为多极格局中一极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这五大政治力量都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出发,提出未来世界构想,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最佳位置。

美国,是西方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它的战略意图是构筑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欧洲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战略重点地区,它的战略意图是开动“欧洲发动机”,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在21世纪多极世界中,用一个“大欧洲”的声音说话。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它的战略意图是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成为其构想的“日美欧三极世界”中的一极。俄罗斯,是原苏联的法定继承国,近年来已从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中走出,力图在国际事务中重振其大国雄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20年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怎么样也算一极”。

综上所述,未来世界新格局将由美欧日俄中五大政治力量构成,即未来的世界将是五极世界。但应指出的是,现在的多极化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带有霸权性质的多极格局完全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霸权的衰退,新格局中的各极力量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可以牵制和削弱霸权主义的倾向与行为;它的另一特点是,这次世界格局的转换是以和平方式而非战争方式进行的,所以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渡期,新格局的最后形成估计要到2010年前后。

2.国际竞争经济化。两极对抗时期,国际竞争的重点主要是政治和军事,而今则由政治和军事转向了经济与科技。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都将继续把增强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放在首位。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将决定它在世界新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世纪之交,一场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可以预见,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3.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80年代,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趋势。进入90年代,区域集团化的进展更为明显。如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区等,近年来都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区域集团化是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的一种表现,先有多极化,后有区域集团化。未来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将会由区域集团化构成。

4.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战的胜利开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时代,联合国的建立是这一时代到来的标志。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格局多极化加快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

在多极格局下,世界不同制度、不同模式国家间竞争和共处的局面仍将继续存在,并将成为今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再是观察国际问题的唯一标准和判断是非的主要依据,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已把本国利益和价值观念放在首要位置。

总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将会有助于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将有助于人类共同的“梦”——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普遍繁荣的实现。

收稿日期:1998—12—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百年形势变迁--20世纪国际关系述评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