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教论文,实验研究论文,幼儿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在长期的电教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学中教师注重电化教学手段显性效果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对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电教操作活动则缺少应有的关注和必要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中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缺乏或根本没有让幼儿参与电教活动的意识和要求。
2.教学活动普遍存在求稳怕乱的现象,教师有意无意地将幼儿禁锢在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活动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
3.即使有幼儿参与活动的教学要求,但参与的时机及操作的难易程度把握不佳,或过多强调重复教师指定的操作形式和方法,或偏离教学中心,缺乏对重点、难点的指导,其操作形式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幼儿参与活动这一肤浅要求。
4.平时缺少幼儿电教操作的基础训练,具体运用时坡度大、难度高,幼儿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要求。
上述问题中,有教育观点的问题,有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这么多问题不是单项的改变所能奏效的,根本的出路在于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把幼儿参与电教活动纳入全园电化教育的整体研究之中,改变幼儿被动学习的局面。基于这样的想法,1993年秋,我们南京市第五幼儿园开始了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的实验研究。
实验的基本设想
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幼儿参与电化教学过程的一般认知规律和最优教法,寻求发挥电化教育最佳效益的有效途径。
实验的主要任务是:
1.探讨电化教育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的主要功能及实现途径。
2.摸索和逐步完善幼儿参与电化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和能力培养方案。
3.探索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正确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的有效方法。
实验的指导思想是:
1.突出电化教育在幼儿园常规教学活动中的特殊功能。电化教育主要由电教教材和电教设备两部分组成,其特点是集直观性与综合性于一身,是信息量大、内涵丰富的图象表达方式。将电化教育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媒体,引导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直观地获得有关知识,有利于幼儿手脑并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2.把参与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注重培养幼儿参与电化教育操作活动的积极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中,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可以由教师的操作来完成,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完成,但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授人以鱼”,以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了幼儿的认知过程,幼儿只得到教师给予的结论。后者是“授人以渔”——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获得结论,其得益不仅仅是结论的获得,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方法,认知潜能得到开发,情感和意志等得到全面发展。把参与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幼儿,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导”而不是“灌”。其“导”用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则应力求真正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效,即强化各种感官参与,要求幼儿用耳听声音,用眼看图象,动脑分析图象,动口“说”图象,动手绘制图象,加深幼儿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达到培养兴趣和发展智能双重目标。
实验的具体做法
1.将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纳入幼儿园电化教育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强化教师让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的意识。
操作是显示电化教育效益的必经之路,幼儿参与操作活动也是衡量幼儿园电教活动开展水平的主要依据。我园将幼儿操作纳入电化教育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根据各班的实际再纳入班级教学计划中,使班园一致,步调统一。
实施过程中,我们强化教师让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的意识,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给幼儿留有动手操作和思考的机会。努力克服以教师操作代替幼儿认知结果的弊端,变灌输式教育为“活的理解”。在“质疑在先,解疑在后;操作在先,引导在后”的指导思路下,还要求教师注意操作活动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出相应要求,并把幼儿从小班到大班看成是既有阶段性又相互衔接的训练整体,把电化教育运用到各学科之中。
2.注重年龄层次,培养幼儿通过参与操作获得有关知识的技能。
小班:我们要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摆放幻灯片等了解和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范围、特征等。如计算课高矮排序,我们尝试让幼儿自己将若干张绘有物体高矮不等的幻灯片进行摆放、操作,进行排序练习,并鼓励幼儿通过幻灯机进行效果验证。幼儿普遍情绪高涨,印象深刻,操作的正确率较高。
中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绘制简单图片的能力,鼓励幼儿将自己绘制的图片演示给同伴看,并用较为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的内容。例如,“认识春天”活动,幼儿将自己对春天的认识绘制在明胶片上,通过投影仪演示,展示在同伴眼前,再通过语言讲述表达图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改变了总结性谈话中师生问答式的传统模式,使教师与幼儿的单向式关系变为幼儿与幼儿的复合式关系。
大班:我们要求幼儿能根据一定的主题绘制较为丰富的画面,表达主题的寓意。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安全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投影仪、收录机、录象机和卡拉OK机(简单的功能)。如在语言活动区活动中,幼儿自行操作投影仪向同伴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音乐活动区中,幼儿自己操作录音机和卡拉OK机,边唱边跳,情趣盎然。
3.显示问题过程,突破操作定势,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参与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借助电化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使思维保持积极主动状态,变思维的单一性为多样性,克服操作定势的阻碍,从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最终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科学教育“认识三原色”活动中,教师运用幻灯演示《三只小兔》,显示问题“狐狸为什么能看见房子里的小白兔”、“小白兔为什么变成了红(黄、蓝)兔”。接着,教师让幼儿操作验证,发现问题之所在,即狐狸能看见兔子是因为兔子的房子是透明的。这时,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幼儿的认识只局限于“透明等于红黄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知识点的正确迁移,教师又提供了绿、紫、咖啡等透明色彩的明胶片,供幼儿操作,让幼儿从中观察、思考和发现,小白兔还能变绿色、紫色和其它颜色。这种操作不仅能较顺利地把较为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浅显化,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的效果
1.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的计划性加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化教学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实践证明,指导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师生关系、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和课堂气氛的变化。教师重自身示范讲解、轻幼儿参与操作的现象有所扭转。
2.在对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的训练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不少教师还能自觉地把操作、观察、思维、表达四者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3.突破了命令——操作的单一、呆板的训练形式。看图说话、自画自操作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电化教学的内容。
4.幼儿的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广大教师开始尝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着力于“导”的甜头。
存在的问题
实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1.对幼儿参与电教操作活动的心理过程、操作结构的构成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
2.能力培养中各项能力的要求不具体,缺乏层次,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体系。
3.班与班之间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