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资阳市642350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较为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呈现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经过临床实验应用,该药物对缓解轻度或者是中度疼痛,如有利于缓解牙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和痛经等方面效果较好,除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外、还有助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近年来医学界发现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它能阻止血栓的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心肌梗死以及静脉瘘,或者是消除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而现在则多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脑血管一类的疾病。
一、抗血栓的作用
作为最早被应用于治疗抗血栓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不仅能够起到聚集抗血小板的作用,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成为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心绞痛等疾病的典型药品。随着近年来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仍然无法撼动阿司匹林的重要地位。
血栓之所以会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血小板的功能异常,其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粘附性、以及聚集性的增强,血小板所释放出来的转化生长因子β增加,不仅会使血管内皮的修复受到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也会因此加剧,进而促进血栓的形成。阿斯匹林则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它的作用机理是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进一步来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阻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释放,防止凝血与血栓的成型。众所周知,不管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还是由于手术原因所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都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使得人体内的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血栓堵塞血管的情况发生,如果未能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还有可能会引发冠心病、脑中风等具有危险性的疾病。而通过使用阿司匹林,则可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生成 TXA2,以达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释放的目的。
二、阿司匹林所引发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尽管阿司匹林在阻止血栓形成方面有着一定的疗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产生,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消化道损伤。由于患者在口服药物的时候,其可直接剌激消化道黏膜,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以及恶心呕吐等。对于长期服用的人来说,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引发糜烂性胃炎以及溃疡,甚至是穿孔等不良症状。出血作为不良反应中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呕出鲜红血、呕血呈暗红色以及黑便等等。如果出现这些紧急症状时应立刻就医,以免加重病情。
三、预防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阿司匹林有其好的一方面,如果是长期服用适量的阿司匹林,不仅可以起到二级预防的作用,而且也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但是如果用法用量不得当,长期服用便极易造成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所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阿司匹林与其他抗血栓药不宜一起使用。有的患者为了让疗效更显著,所以很容易出现不按照医嘱乱用药物的情况,这也是加剧患者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服用抑酸药物。可事先预防性服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与或者是 H2 受体拮抗剂,来预防阿司匹林所致的胃肠出血并发症。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一种能够预防消化道损伤的首推药物,其效果相较于H2 受体拮抗剂,也会更好一些。
3、医生应该对阿司匹林的剂量加以把控。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不管是剂量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让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则需要遵循“疗效最大,毒性最小”的原则,适量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医生应该及时筛查与根除幽门螺杆菌。作为能够引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剧患者溃疡和出血的风险,所以对其进行及时的筛查与根除十分必要。
5、对于服药者的病史,医生应该予以重视。特别是过去有着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的患者,更应该引起重视,需谨慎使用或禁止服用。
四、药师的相关建议
1、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最好是在空腹的状态下服用。因为其外表有一层耐酸的包衣,可起到保护阿司匹林的作用,并不会受到胃内酸性环境的缓解。而且相关研究也表明,患者在空腹状态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效果会更佳,其不仅能够缩短药物在委内的停留时间,快速释放,而且还会从不同程度上减缓胃肠道发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2、患者应将自己的过往病史,一五一十地告知医生,特别是曾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一类的病史,更要如实相告,以便医生做出有效的决策。
结论:总而言之,阿司匹林对于血栓具有抑制作用,它的原理是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进一步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阻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防止凝血与血栓。因此,适量且有效的应用对于缓解患者的疾病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如此,还应注意预防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和留意医生的相关建议,为患者尽早康复而服务。
论文作者:萧雍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阿司匹林论文; 消化道论文; 血小板论文; 血栓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作用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