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关注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关注_研究性学习论文

论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指“个人的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即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几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需要,许多心理学家对人的需要有多方面的研究,典型的有缪越,克龙巴齐,马斯洛,奥尔德弗等。例如,奥尔德弗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3种:①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②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③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学生时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发展有多方面合理的需要,笔者认为,人的需要在学生的发展时期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在满足学生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能多层次、多维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自我创新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它是研究性学习思想的核心。学生的主体性有多种内涵,可概括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学生的自主性是指他们的自立性、自由性,学生把自己当成课堂内外活动的主人。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师从“教书”转向“教人”,教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完整生命的人,而传统的教授法只要求教师把科学完全当作一种结构体系来教,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真正的生活已从课堂中剥离出去,学生失去了“整体生命”的存在。在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和体制的权威的面前,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压制;其次,学生的主动性是指他们自觉主动的从事自己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自己实际和学习目标出发选择探索方法,决定探索的进程,分析探索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环境中遇到新的经验,并把这个新的经验解释为自己的已有认知图式同一或非常类似部分而纳入其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最后,学生的创造性是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它表现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他们的活动显得充分而现实的自由,他们的目的与教学要求高度统一。学生和教师在认知和情感上达成共识,相互尊重,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随时调整知识框架,创设最佳情景,引导学生寻着一条高效的途径来学习。教师在其间起调节作用,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手作用,让学生能自主完成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位名人说过,“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特征就是一切都在变化。”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要求学习方式和学习含义必须改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师生在开放性的环境共同探索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围绕着要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学生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比拥有一定知识对他们的发展更有意义。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观察、了解、认识自然、社会,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明确无疑的结论式的陈述传授,它的特点就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或“是怎么回事”,暗示知识是不可更改的,然而,现代科学发展进一步充分证明知识是可以修正的。科学探索是以永不停息的步伐向前迈进的。例如,前几年人们研究指出人的基因组中的基因有10万个左右,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揭示这样的基因仅有3.5万个左右,这个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其次,研究性学习又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把体验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为体验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只有在各种活动体验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 注重智力因素,更重视非智力因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研究证实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的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人的发展是由它们共同决定的。智力因素是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功能特性,是人的一切活动表现的基础,它是学生的基本的综合的认识潜能,日常生活中相当于人的聪明程度。研究性学习充分认识智力因素的意义。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智力的物质基础,人脑在人出生时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量基本达到顶峰,后天发育与动物发育显著差别的是突触的多少。因此,遗传对智力的差异起着一定的作用,而知识获得的多少主要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既重视积累知识,又重视发展能力,重视认识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教师理智的逻辑的“点拨”,让学生自然的通过侧向思维、反向思维、知觉思维和灵感,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过程的“跃迁”,它是由偶发事件触动,又往往是突然之间产生思想的火花,它是探究客观世界发现普遍规律的非逻辑技巧。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则把直觉看成是思想的自由创造力,认为直觉是科学创造的大道。研究性学习充分运用直觉,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智力发展作用下经历从学会、会学到创新的过程。在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的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它的核心意义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反映客观事物与学生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同时,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态度体验,形成各种性格特征,如态度、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等。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认知活动而且是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成功、满足、欢乐、自尊、兴奋……,美国心理学家霍天曼将情感对认知的作用进行了概括指出,情感能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情感对信息处理具有组织性和选择性,情感与认知并重,同时认为情感是内在的、多样的、具体的。应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知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德国心理学家第斯多惠提醒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发展的关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唤醒内部潜能,形成健康心理。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是单向的、僵硬的、线性的灌输,师生之间不能进行积极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结果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虽然情感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却经常被忽视,主要是因为情感的结果不易评价。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情感并寻求让其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克服消极情感的影响。

4 在民主的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树立现代人文理念

为了培养互助、合作精神,树立现代人文理念,研究性学习使个人的人格在教育评价中更实际、更受尊重、更富有人性,研究个性的培养强调以人为本,使人文精神发扬光大。学生通过收集环境的材料,形成相互合作的精神,体验人文精神,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文精神得到升华,形成自满、自由、活泼、兴奋、关爱、支持、不具威胁课堂氛围,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传递,是铸成一个人精神的存在”。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整个“生态”层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发展需要,用人文的理念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而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名存实亡的人必须喜欢所有那些不成长的东西”。把生命有机体看成不变的、静止的事物,传统应试教育是对大部分学生多种多样潜能的忽视。事实上,社会上具有丰富的各具特点的儿童,通过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各自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融于一身,从而满足社会对各种类型的人才的需要。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人类的进步,也可以带来问题和灾难。只有依靠人文精神驾驭科学技术,使之真正的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用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的新视角,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独特的本质,对教师来说,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涵,优化教学效果。倡导研究性学习,无意排斥其它的教学方法,各类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环境中都有它们的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更提倡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对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满足学生的健康发展的需要,塑造健全人格。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标签:;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关注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