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论文_刘华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论文_刘华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事业也日渐兴盛。这时,出现了很多致力于传播和复兴中国文化的翻译家。林语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拥有着对中英文娴熟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林语堂翻译了很多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他翻译的清朝作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让整个世界都熟知了一对来自中国的平凡夫妇的幸福宁静的生活。本篇文章将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来分析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浮生六记》

一、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林语堂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他曾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他曾经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职。自1927年到1935年,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并且大获成功。这些杂志的闻名也让他在中国社会内声誉大振。同时,他也开始将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翻译作品就是清朝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林语堂对中英文炉火纯青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不仅使他成为一名享誉中外的翻译家还使他在写作领域也大有建树。通过大量翻译中国经典的文学和哲学作品,林语堂充分地实践了他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一些观点以及传达了他对中国和西方文学作品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在他的一生中,林语堂曾书写和翻译了许多书籍,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者以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乐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以及美学趣味。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浮生六记》的一大艺术魅力是塑造了一位真率纯洁而浪漫的家庭妇女形象芸;她聪慧好学,热爱生活,饱读诗书,欣赏自然和艺术之美,而又勤俭持家,恭敬知礼,却因为不世故不设防而经历种种坎坷的生活风波,最终英年早逝。

《浮生六记》在沈复去世之后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林语堂偶读此书,也沉浸在其朴实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和风格当中。于是,他决定把此书译为英文,致力于让全世界都能分享这一对夫妇尽情享受艺术之美的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的生活,正可谓林先生艺术地生活的主张的最佳样板。林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译此书,并且反复修改超过了十次,最终于1935年将其发表在上海的一份杂志《天下月刊》上。其中《浮生六记》在出版之后大受欢迎, “颇有英国读者徘徊不忍卒读, 可见此小册入人之深”。

二、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语义翻译以及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生于1916年,是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是出色的译者和编辑。纽马克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他的主要兴趣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相结合。他在著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首次引入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

语义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意愿,而不是目标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在纽马克看来,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交际翻译运用在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基础上。它只做一样工作,只实现一样特定的功能。语义翻译运用的范围更加广阔。语义翻译是译者的一样作品。它是一种艺术品。交际翻译则是一个翻译团队的产品,一个手工艺品。当一个文本传递一种更加普适性的思想而不是一些特定的具有文化承载性的信息时,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可以很好地共存并且在同一文本中有不同的运用。以林语堂的译本《浮生六记》为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这个文本中恰到好处地相通相融,表现了一对平凡夫妻的闲适安逸的生活。这个文本所传递的思想是被整个世界所认可和接受的。

三、语义翻译在《浮生六记》中的应用

在纽马克看来,语义翻译更加致力于准确地重现源语文本中格调和作者的语气。语义翻译较为具体和复杂,更能反映出原作者的思维过程。语义翻译能让译文文本的风格更加接近于原作的形象化特征和正式的习惯。在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中,他大量地运用语义翻译的翻译理论,尽量地把原作中的中国风味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他更加追求的是原作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翻译的目的。

接下来的一些例子将会表现出来。

(1)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译文:Between her needlework,she gradually learnt to write poetry. One of her poems contained the two lines:“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Soaked in frost,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此句的翻译就特别地贴合原文的用词习惯。一幅萧瑟之秋的画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并不熟悉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外国读者看到此句,会有一种陌生的异国之感。这样语义翻译的目的就达到了。本句的翻译成功地将外国读者置身于遥远的中国古代,将复杂的源语信息细致入微地传递出来。

(2)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

译文: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nymph. 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 and are so 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

此句的翻译重点在于“落花流水”四字之中。译者专注于源语文本所传达的语义内容。他把落花流水译成了“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因此,读者也能切身地感受到源文本表达出来的情感。落花流水是汉语中一个经典的四字成语,表达的事暮春时节的景象。流水带走了散落的花瓣。这是一种暮春之悲伤与忧愁啊!除此之外,译者解释了更多。他还强调了“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这样更能传递出李白诗作的自然和灵动。

(3)余戏曰:“当日文君之从长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复相与大笑而罢。(Shen 1999)

“Perhaps,” I said, Wenchun was tempted to elope with Hsiangju not because of his chin music, but rather because of his fu poetry," and we laughed again.

在此句的翻译中,琴并没有翻译为“a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而是翻译成了“chin music”。这样的翻译会让目的语读者非常好奇“chin music”是什么样的一种音乐。他们会对这种异域风情的表达充满疑惑。这样就达到了语义翻译的目的,让外国读者仿佛置身于遥远的中华大地。

(4)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 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 Grandson of Heaven in the Hall called “After My Heart.”

在此句中,“七夕” 并没有被译作西方人更熟悉的表达“Valentine’s Day”,而是译为了“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这样的译法会让读者疑惑。但是,林语堂也在此句下面加了注释,解释道这一天是中国古代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从而使读者清楚地理解这个表达。译者也通过“moon”这个词语的翻译,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这样的一个中国的情人节和月亮这样的意象息息相关。

(5)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 月轮当出。”

Yun knitted her brow and said, “If it be the wish of God that we two should live together until there are silver threads in our hair, then the moon must come out again tonight.”

“白头偕老”是中国的一个经典的成语,形容一对夫妻长相厮守,直到两人都垂垂老矣。作者并没有运用一种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方式去翻译此句,比如说,“happy couple who accompany each other until they are very old”,而是译为“Two live together until there are silver threads in our hair”。这样就更加生动地展示了作者的思维过程,用“头上的银发”表明夫妻两人的年龄,形象地表现了语义翻译在文本中的应用。

四、交际翻译在《浮生六记》中的应用

相对来说,交际翻译更加平滑、直接、清楚。它更加注重目的性。源文本的一些句法会被改变,会替换为一些更常规的表达和搭配。在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中,他把这样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接下来是一些示例。

(1)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

Since the Book of Poems begins with a poem on a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ers follow.

关雎是诗经中一首诗,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重要的一片诗作。这首诗的标题来自于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如果直接将“关雎”译为“Guan ju”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其所言为何。所以,林语堂直接译为“a poem on a wedded love”,使读者直接明白了这首诗的主旨思想,达到了交际翻译的要求。

(2)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大醉而卧。

I was playing the finger-guessing game with the bride’s companion in the bridal chamber and, being a loser all the time, I fell asleep drunk like a fish.

林语堂将本句中的“大醉而卧”译为“fell asleep drunk like a fish”。这样的译法更加贴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Feel asleep drunk like a fish”即饮酒过度的意思,使读者一下子抓住原文所传达出来的意思。

(3)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

When I went up on board the boat, I saw the peach and pear trees on the banks were in full bloom, but I felt like a lonely bird and as if the world was going to collapse around me.

“天地失色”被译为“the world was going to collapse around me”。这样的译法并没有传递出“天地失色”的表面上的意思。当沈复与芸离别之际,他内心依依不舍,从而觉得天地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色彩。林语堂把这句译为“the world was going to collapse around me”,正是表达出了在原句意义之外真正的含义,整个世界似乎都崩塌了,从而让读者们能更加感同身受。

(4)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

There are plenty of people who will be sitting in the cool evening and looking at the moon,and perhaps also many women enjoy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clouds in their chambers.

林语堂在此句中将“慧心”译为“women”, 减少了陌生感,并且更加贴近目的语读者,。如果将“慧心”译为“intelligent heart”就丧失了源文本表达的原意。这样的翻译也能缩小中西文化的差异,让西方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着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以及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最近的一百年间,林语堂可能是在世界范围内为发扬中国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的中国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许多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西方读者通过林语堂的译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在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翻译中,他不仅力求保留原文的语义和结构从而保留中华文化的特色还有独特的行文风格,而且运用大量的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俚语还有搭配来减少陌生感,让目的语读者更加走进中国文化。《浮生六记》所描绘的平凡夫妻的充满艺术感和生活情趣的生活是在世界范围内共同的,具有普适性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林语堂的译作中共生共存,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Celeste Heiter. “Book Review: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THINGS ASIAN. Nov 15, 2001.

[2] 董媛媛.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看林语堂译之《浮生六记》[J]. 语文学刊,2009.

[3]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胡兴文,史志康.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

[5]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邹常勇.从语意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视角看林译《浮生六记》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刘华,(1996年11月—)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2015级本科生在读。

论文作者:刘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论文_刘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