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阳上海两城市分析东西融合的近代建筑缩影论文_刘思思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为了研究沈阳市与上海市两地在近代时期欧洲建筑思想传播的情况,通过摘取实例分析调查的方法,力求寻找南北差异下的东西融合的建筑设计异同。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意义的住宅建筑与宗教建筑,用两大建筑类型探究建筑的方位布局与建筑风格,分析东西融合的近代建筑缩影。

关键词:欧洲建筑居住建筑宗教建筑

1欧洲建筑元素在居住建筑中的影响

1.1张氏帅府的方位布局与建筑风格

1.1.1张氏帅府的方位布局

张氏帅府在沈阳故宫的东南,院内分中、东、西三路建筑其中中院建筑群为中国传统的三进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礼制思想;东院建筑群有中国传风格的园林,有中西合璧的小青楼和仿照西式建造的大青楼,形成了中西互溶的建筑格局;西院有6栋欧式古典风格的红色楼宇,被统称为“红楼群”。

1.1.2中西合璧的建筑

张氏帅府的小青楼将中西合璧运用的炉火纯青。小青楼为两层硬山起脊的外廊式建筑,屋架结构为传统的举架式,建筑内部空间分化套用东北民居“明间进入,两侧口袋房”式布局,楼的正面为五开间分隔,其门柱、雀替、墙体砌筑工艺都是中国传统的处理手法。

“凹”字形平面布局、木门窗形式、石材窗台、宝瓶式外廊栏杆、砖砌拱窗及镇石窗罩等装饰都是西洋式的处理手法,并与楼前的西式花园相配合。另外砌口正中上方的镇石等设计形式是西式的,而艺术内容则是中式的。[1]

虽然小青楼着力模仿西洋形式,但材料技术上仍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砖雕纹饰、水平线带、叠涩拱券窗装饰壁柱反映出建筑主人在初期阶段对外来文化主动吸纳的一种态度。

1.1.3改良的罗马式建筑

东院内的大青楼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体现。

其建筑造型与内部空间划分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方式。罗马风格体现在柱式、宝瓶栏杆、三角形山花、拱券形和椭圆形门窗洞口、叠涩线角等处。楼体呈三段式结构,正面中部两壁柱之间从一楼依次为拱券门洞、拱券门、椭圆形天窗。此外向两侧对称均匀分布竖向窗洞,使整个大楼在豪华、厚重之中增加了挺拔之感。,是当时沈阳盛行的西洋古典复兴样式潮流的先驱。

大青楼除材料是用青砖砌成外,简化的爱奥尼柱式、多立克柱式等,都是罗马式建筑符号。外部设计的多立克柱式是当时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城邦建筑中发展的比较充分的一种古典柱式。这种柱式的石柱形象比较粗笨,柱头为倒立圆锥台形,檐部显得厚重,下部没有柱础,象征男性的刚劲有力。内部设计的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小亚细亚的城邦建筑,它的柱身比例修长,檐部轻盈,柱头的涡卷形感与质感比较柔和,并设有柱础,整个石柱形象秀丽端庄,象征女性的柔和与娇美。

1.1.4欧洲古典式建筑

帅府办事处、边业银行和西院“红楼群”是比较典型的欧式古典风格的建筑。帅府办事处是一个坐南朝北的建筑群,平面呈“回”形。建筑立面呈“出”形构图,主楼大门台阶两侧立有8根爱奥尼柱,以此为中线,两侧成对称展开。主楼楼内两层中空,四周回廊,整个建筑完全是欧式小洋楼风格。

边业银行建筑的正立面为欧洲18世纪流行的罗马古典复兴的建筑样式,采用“三段式”构图,由高台基、柱子和檐部组成。门廊处6根爱奥尼柱式,门廊两侧也有平面化壁柱。柱子是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贯通两层,支撑着三层的出挑阳台部分。三层挑台上有6根短小的爱奥尼柱式承托屋檐,柱顶饰花垂穗。

西院红楼群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是简化后的哥特式风格。红砖清水外墙,局部以混凝土饰面,红白相间,屋面陡峭的坡顶上点缀着突起的老虎窗。其中四幢建筑沿南北向中轴线由前向后排为一列,另两幢建筑呈东西向分列于第一幢建筑的两侧,形成一个“U”字形的前院。整个建筑体现着纯正的欧陆风格,体量配合与细部构图都十分精彩。

1.2马勒住宅和刘吉生住宅

1.1.1马勒住宅的造型变化

马勒住宅,以北欧挪威住宅风格为主,同时结合欧亚多种建筑形式,是一幢多种艺术风格混合、结构奇特的砖混结构建筑[2]。一说,此建筑是为屋主人女儿的梦境而造,因此建筑色彩变化多端,充满情趣。

住宅内外造型变化丰富,屋顶陡峭,特别是三座高耸的尖塔引人瞩目。南立面的双坡屋顶和尖顶凸窗,东西北面的四坡顶尖塔,使建筑屋际线条高低变化有致,体现典型的欧洲风格。其中尖塔有瓦呈鱼鳞状覆盖,四个坡面上的凸窗既增加了塔顶内的采光,也使造型更加立体。直立式的尖塔和较陡的屋顶是北欧建筑为了防止屋顶被雪压塌所特有的设计。住宅局部细节带有中国风,如门口的石狮、围墙的琉璃瓦压顶等。

1.2.2刘吉生住宅

刘吉生住宅又名爱神花园,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一座仿欧洲古典希腊式建筑。

南立面的四根贯通两层的巨柱其柱式为爱奥尼柱式,柱身凹槽清晰可见,阳台也为弧形,表现出轻盈雅致的女性美。南门廊尽头是建筑的入口,入门各厅或木装修或使用彩绘玻璃。宅前有一座喷泉,位于庭院的中轴线上,与立于建筑上的爱奥尼柱式相互呼应。

1.2.3两地仿欧式住宅建筑异同

相较于沈阳张氏帅府注重空间庭院上的布局规划,上海的仿欧式住宅建筑多为单体建筑,其更大限度的追求单体建筑的体量,不再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园林布局方式。虽然张氏帅府各建筑采用了种种欧式建筑元素,但其规划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花纹装饰等仍然是礼制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群。其通过多个小体量的规划布局表现宏大场景的手法也体现了当时沈阳住宅家天下思想统治下的建筑风貌。同一时期的上海,由于外国人的大量涌入和西方文化的向内输入,其住宅建筑在建筑布局与风格上更向欧洲建筑靠拢,仿欧式住宅更加普遍。位于上海的住宅建筑虽多为单体,但其体型巨大,形式多样,设计师思想更加灵活自由,平立面布局因此丰富多彩。

2、从天主教堂宗教建筑的传播缩影

2.1.小南天主教堂

2.1.1小南天主教堂建造特点

小南天主教堂包括教堂、主教府以及附属用房,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竣工于1912年。这是一座由梁亨利于设计的法国哥特式建筑。教堂由沈阳传统的青砖砌成,内部空间是由西式四分拱和天花构成韵律感强的大空间。虽然在技术做法中仍是以传统做法为主,但通过传统技术创造出了西方的建筑样式。

2.1.2全新的平面形式

小南天主教堂在平面上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采用的是基督教早期的巴西利卡的形制特点。一座矩形的大厅,柱廊式中央空间,平面尽头为半圆形后殿,另一侧则是主入口。对立柱将大厅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中厅最高。但这种典型的西式建筑平面进入沈阳后也做了适应性改变,如建筑的主入口为适应寒冷的地域气候而设计为双层门。[3]

2.1.3特色西式的建筑构件

小南天主教堂窗与券的砌筑十分精美。教堂采用了西式的圆形玫瑰窗、等边拱、尖拱等典型哥特式教堂中采用的多种形式。但仍注重窗墙的比例关系,用来抵御冬季的寒冷。

最具特色之处就是利用中国的传统工艺创造出内部大厅的天花四分拱。四分拱起券于壁柱上的垫石,拱助是由木条拼制而成,外面涂抹灰浆,并用青灰画成青砖的质感和砖缝,这样不仅解决了屋面的结构问题,也取得了想要的四分拱的艺术效果。

2.2.徐家汇天主教堂

2.2.1.徐家汇天主教堂建筑特征

上海徐家汇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它坐西朝东,是一座仿法国哥特式建筑。红色砖墙,白色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教堂。

教堂整体建筑高耸挺拔,采用尖拱代替圆拱,墙壁较薄,窗户面积较大。窗上绘有圣经故事彩绘,塔楼上加以锥形尖塔,将观者视线引向天空。平面呈拉丁十字式,巴西里卡式大厅,纵向形成前厅、中厅、后厅,横向形成南北两厢。

2.2.2徐家汇天主教堂建筑立面

立面正中有大玫瑰窗,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窗。两座钟楼南北对峙,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上也有一个十字架,形成相互呼应,辉煌威压的建筑形象。

2.2.3两地天主教堂异同

相较于小南天主教堂的本地适应性,徐家汇天主教堂更注重强调宗教神秘性与神的威严。位于沈阳的小南教堂在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设计措施上更加人性化的采用了当地做法,放弃飞扶壁来增加采光面积的做法更适宜人的舒适性。而徐家汇天主教堂则更原汁原味的借鉴哥特建筑做法,力求建筑的威逼感,室内设计也严肃有序,幽暗庄严。

3、总结

从居住建筑到宗教建筑,沈阳与上海两地的自然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其在接收欧洲建筑设计的差别。沈阳近代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西方建筑要素用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材料、结构做法更倾向于延续旧制。上海在接收欧洲建筑思想时相较沈阳更加开放包容,建筑设计时虽然模仿形制,但更倾向于建筑师对于功能需求的设计上。即使二者存有差异,但其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未完全抛弃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在设计中西为中用、东西融合,创造了一座座的建筑瑰宝。

参考文献:

[1]李星建,李敏. 沈阳城内大帅府[J]. 文史春秋,2012,(06):52-59.

[2]谭玉峰,李孔三,陈平. 马勒家族与马勒住宅建造始末[J]. 中国文化遗产,2011,(03):28-37.

[3]刘思铎. 沈阳近代小南天主教堂建筑技术探讨[A].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2014:5.

论文作者:刘思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  ;  ;  ;  ;  ;  ;  ;  

从沈阳上海两城市分析东西融合的近代建筑缩影论文_刘思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