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产业结构变动与政策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口市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经济成长阶段的演化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所说的,“经济发展可被视为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经济结构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变化”,“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的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1]。本文将以此为逻辑起点,探讨海口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问题。
1 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虽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初始阶段的起点很不一样,工业化进程也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各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均朝着服务型经济方向变动,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内部结构的差异[2,3]。与世界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相比,海口市的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1 海口市是一个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体的城市,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较稳定,一直是“三、二、一”结构,但就业结构变化很大,由“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看(表1),建国以来海口市的产业结构维持“三、二、一”结构,总的演变趋势是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提高,第一产业逐年减少,而第二产业则是在一定的波动幅度中增长。进入19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演变趋势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的比例迅速超过60%,最高者达到78.3%(1992年),第二产业在30%上下波动,第一产业不足10%。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演变来看,产业结构的变化非常显著,表现为由1960年代以前以第一产业占绝大多数,向1970年代以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总的动向是与产值结构趋于一致。建国初期的1952年,海口市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市总劳动力中的比例高达71.1%,2000年跌到7.9%,相应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由5.2%、23.4%升至25.9%、73.3%。在1978-2000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规模变化不大,稳定在2.5-3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规模有较大增长,但波动也很大,1978年还不到4万人,1994年猛增至12万人,而后又降到2000年的7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规模表现为快速而稳定的增长,1978年仅为4万人,2000年增到26万人,规模扩大了6.5倍。
表1 海口市历年产业结构情况表/%
Tab.1 Industrial structural diversion of Haikou citv
年份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
-
-
_ 71.1
5.2 23.7
1957
-
-
_ 55.5
9.8 34.7
1965
-
-
_ 39.8
25.8 34.4
1978
5.3
34.3
60.4 27.1
34.8 38.2
1980
4.7
29.7
65.6 24.8
34.9 40.3
1982
8.1
24.2
67.7 22.9
33.6 43.5
1984
6.0
27.5
66.5 20.7
32.4 46.9
1986
4.9
28.5
66.6 16.8
34.0 49.2
1987
4.4
25.7
69.9 17.6
32.2 50.1
1988
6.1
27.0
66.9 15.5
32.2 52.3
1990
3.5
26.1
70.4 14.4
31.7 53.9
1992
1.2
20.5
78.3 9.0
32.0 59.0
1994
1.9
35.0
63.1 4.9
29.3 65.8
1996
2.5
26.0
71.5 6.6
29.3 64.1
1998
2.6
24.7
72.7 7.0
25.4 67.6
2000
2.4
25.9
71.7 7.9
19.1 73.0
2001
2.5
27.6
69.9 7.5
18.9 73.6
资料来源:海口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海口统计年鉴,1997,1999,2002。
1.2 海口市的产业结构没有经过工业化过程,而是直接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关联程度低,发展不协调
在西方国家,日益兴旺的第三产业正是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协调程度都比较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海口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方式粗放、落后,服务于第二、三产业的能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过低,而且第二产业是以科技含量不高的食品饮料等轻工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拉动第一、三产业发展的能力相当有限;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过高(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总和的两倍),第三产业中以传统性的为城市生活服务的行业为主,整体技术水平低,不能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海口市第二产业的滞后发展,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工业的规模来看,海口市的工业化还处在现代化的初级水平,基础相当薄弱,规模经济效益不高;从产业组织来看,工业企业以中小型居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传统工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产业的扩张能力非常有限;从工业的产品结构来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较少,市场的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不强。由此可见,海口市的产业结构明显偏离了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的素质不高、关联度低、发展不平衡,其结果是城市的经济增长不稳定、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所提供的可用财力难以满足城市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
从历史因素和发展趋势来看,影响海口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几个:
2.1 国家产业政策
1950年海南解放至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海口一直作为南中国海的国防前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服从国家“备战”需要,工业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国家对海口的开发建设,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产业结构的安排上,都带有明显的“备战”色彩,财力、物力、人力的投资甚少。据统计,从1950-1978年的29年间,国家对海口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仅2亿多元(包括工业建设),年均不足800万元,加之受封闭、僵化的旧体制制约,海口市的国民经济长期处于极其缓慢的发展状态,产业结构及其内部构成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例比较低。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建省办大特区以后,海口市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发展过程。1992-1994年的“房地产热”加上特区优惠政策效应,使海口瞬间成为中国一个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热点,产业的扩张和聚集速度空前绝后,3年的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房地产,导致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畸形发展。比如1992年,房地产及其直接影响下的建筑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2.8%,第三产业的产值几乎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总和的4倍。国家实行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后,海口的“房地产热”骤然降温,产业结构再次剧烈变动,致使城市整体经济急剧下滑,濒临负增长的边缘。1998年以后,海口市重视调整产业结构问题,提出了“两地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发展战略,从此城市的产业经济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2.2 科技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演变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实质上就是在科技创新(起主动作用)和产品创新的推动下,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具体而言,科技进步不但通过新兴技术尤其是新兴技术群,推动围绕新技术展开的科技经济融合生长进程,引起新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不断从纵向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而且还通过在各产业间的转移,横向引起众多产业技术基础水平的提高,大范围地推动科技经济的融合增长,从而引起整个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实现全方位的科技进步[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海口市在改革开放初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九五”期间则转而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达40%左右。这要归功于1998年以后海口市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加快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1998年海口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2家,实现产值20亿元,占全市GDP的18.1%,2001年则分别增长到78家、33.6亿元和23.2%,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海口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代表,其中生物制药占一半以上的产值。当然,从总体上来看,海口市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智力资源紧缺,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企业少、规模小,资金投入也相当有限。
2.3 区位条件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港湾条件比较好,海口历史上较早就被辟为商埠,向来是海南对外开放和交往的门户。早在北宋时期,海口的白沙门就巳成为海南岛国内贸易商品的集散地;到了明代,海口的商贸业日见发达,商樯穿梭如织。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海口作为全岛的商贸物流中心的位置得到确立,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和商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从而确立了第三产业的主要经济基础地位。1988年以后,随着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美兰机场和粤海铁路通道的开通,海口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发展交通运输、邮电、旅游、商贸等行业的条件更加优越。
2.4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驱动力量,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积极参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过程。我国加入WTO以后,海口市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结构受世界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口市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还比较弱,突出表现为近年来对外贸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进出口总额仅有9.14亿美元,比1997年减少1.49亿美元;其中,2000年的出口额仅1.70亿美元,比1997年减少了近1亿美元。而且,海口市的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基本上是被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3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取向
由于市场经济所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不可能自我纠正,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采取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二战后日本制定并成功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法制环境不够完善,尤其需要政府运用产业政策手段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在这方面海口市可以先行探索。
3.1 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关键是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
从市场前景和资源优势来看,第三产业在海口市的主导地位举足轻重,而工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也有充足的发展依据。海南的旅游业和农业的产业比较优势系数(即该产业在全国同业的比重与该区域GDP在全国GDP的比重之比),在2-4之间(一般而言,大于1为有比较优势,反之没有比较优势),在全国的优势非常明显。相反地,工业的比较优势系数只有0.4左右,比较优势不显著。但这是对整体工业而言的,并不等于说海南不能发展现代工业。事实上,海南省蕴藏着大量的可供工业开发的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现已探明南海油气田面积达12万,海南岛周边海域的储量达1万亿;海南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达2,000多种,而且海洋药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海南有条件发展油气化工业以及医药工业等清洁能源的资源型工业,形成优势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群①。海口市拥有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非常适合发展环境质量要求高的高科技产业。根据胡鞍钢的测算,海口的人均绿色GDP(指扣除经济增长导致的灾害、环境污染和资产浪费之后的净产值)超过北京、上海和广州。从总体来看,海口市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应本着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重点扶持发展无污染、生态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来促进三次产业的高度化,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3.2 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应当把重点放在提升第二产业比重
当前,海口市的工业经济以传统的食品、饮料、医药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发展后劲明显不足。1998年以后,虽然海口市做出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生态环保、海洋开发等四个领域谋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策,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为此,海口市应抓住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非核心技术部分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出现外向转移的趋势,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具体来讲,在生物制药方面,海口市应大力扶持基因工程干扰素、基因工程疫苗、南药、海洋药物等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药谷”规模效益。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应在积极发展邮电通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环境优势,促进成套软件、液晶显示器、多层电路板、IC卡等项目的发展。在海洋产业方面,主要是加强海洋开发技术合作,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海洋深加工业。在生态环保产业方面,应积极运用绿色食品、生活废弃物无公害处理、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饮用水净化等技术,加速推进产业经济生态化,形成生态产业体系。与此同时,要注意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特别是饮料烟酒食品业、机械(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纺织化纤业等产业,使之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形成工业主导产业体系。
3.3 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应当继续强化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
强化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应把政策扶持重点放在下面产业:
3.3.1 旅游业。首先要采取投资倾斜政策,加强景区建设,突出主题公园,搞好观光旅游,比如以“琼州海峡度假旅游区”为核心,抓好火山口主题公园、红树林特色园、热带海洋世界、热带植物博览园等项目的建设,营造景观别致、热带特色浓郁的滨海风光长廊,塑造“海口旅游圈”。发展旅游业,应注意与发展现代CBD、会展商务经济、购物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城市商业文化品位和各种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士前来购房、休闲、度假。
3.3.2 现代物流业。首先以现代化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快建设以美兰机场为基地的航空物流区,以西部火车站为中心的铁路物流区和以马村港、秀英港为中心的海运物流区,增强城市铁路、港口、机场的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代理、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等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加快相配套的农副产品、建筑材料、旅游服饰、家用电器等区域性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建设,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3.3.3 信息、文化、教育产业。近年来,海口市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2001年固定电话普及率高达79%,每百户的PC机拥有量为30台,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口市也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城市,率先进入IT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此,应发挥海口拥有大学、科研单位多的优势,支持大专院校与国内外的大学联合办学,积极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
收稿日期:2004-04-18;修回日期:200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