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市社会消费模式_绿色消费论文

浅析我国城市社会消费模式_绿色消费论文

中国城市社会消费形态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形态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面积仅占世界陆地的3%,却生活着将近世界上1/2的人口。庞大 的人口和极其有限的面积形成一种严峻的紧张关系。城市人口的巨大消费量和环境承受 力之间的尖锐矛盾一直是严重的城市问题。当代城市消费方式出现新变化正在加剧这一 矛盾。城市在消费方式方面往往领先一步,农村消费追随在城市后面,因此在这个意义 上,城市的消费方式引导着农村。今日的城市消费方式将是明日的农村消费方式,所以 城市消费问题事关重大,是人类发展不容忽视的主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 速时期,在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研究我国城市消费形态,指出其中存在 的问题并提出消费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当今城市社会里,有三种主要的消费方式。虽然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但是这 三种消费方式占有城市绝大部分人口。此外,还有三种正在生成的消费方式。这三种消 费方式在有识之士和政府的提倡下,初露头角,在一小部分人中间开始实现。可以说, 这六种消费方式一起构成了中国当代城市社会消费形态的纷繁复杂图景。只有客观地认 识各种消费方式在我国城市社会中的状态,才有可能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扶植和建构合理的、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消费方式,进一步塑造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城市社会消费形态。

1 当代中国城市三种主要消费方式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从历时态的角度看,我 国陆续出现了传统消费方式、现代消费方式和后现代消费方式。这种时间上的先后并没 有形成替代关系,后起的消费方式出现之时,旧的消费方式受到削弱,但是并没有因之 而消失。因此在中国城市里出现了三种消费方式共存的局面。历时态的消费方式演替转 换成共时态并存,这是中国当今城市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三种消费方式不能等量 齐观,它们的持有群体和影响力都大不相同。

1.1 日渐式微的传统消费

传统消费无疑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被继承和发扬的一种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有 其时代性,也有普遍性。虽然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是它仍然存在 于我国当今城市社会里。传统消费方式以适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原则,不追求豪华奢 侈;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物质上的简朴和精神上的满足。如儒家的圣贤颜回曾经这样生 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的生活可谓简朴至极,然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颜 回的物质消费,只求满足最基本的需要,而其快乐在精神生活。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及其 后继者们都宣扬节欲,要求人要用理性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从物质生产来看, 传统社会的物质生产相对落后,为人类生存提供的物质非常有限,尤其是劳动人民,物 质匮乏,最容易接受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从需要和满足的关系看,传统消费首先 抑制或者压缩了人的需要,然后给予这种需要以适当的满足。对人的需要的过度抑制是 不合理的,但是这种节制人的欲望,对需求给予适度满足,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的 消费原则在我国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形成了我国的消费传统。我国的传统消费方式正 是这种消费传统指导下的消费行为。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继续提倡传统消费,把勤俭节约看作一种美德。建国初,我国面 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 一方面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和丰富物质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 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种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是绝大多数消费的主导理念:绝 大多数人坚持适度满足,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有学者在研究消费方式转型时指出:“ 中国大部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方式上是节约型的,产品的功能和期限利用率较高。…… 产品的使用率是不同的。高收入阶层对产品的更新率高,产品的社会寿命(社会潮流和 时尚所决定的产品使用期限)短于其物理寿命(产品客观性能所决定的产品使用期限)。 低收入阶层对产品的更新率低,产品的社会寿命较长。”[1]从经济角度要求扩大内需 时,就会感到阻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消费方式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在较大范围存在的明 证。但是传统消费方式随着现代消费方式的到来,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在价值上 也遭到了否定。而且,传统消费的一种重要的客观条件——物质不够丰富发生了变化, 所以传统的消费方式正在日渐减少。

1.2 占据主流的现代消费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形态开 始发生变化。现代经济学认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扩大消费可以促进发展。“当 消费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以后,过度的节约行为就会妨碍产品的及时更新换代,影 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并阻碍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再生产。”[1]传统消费方式 被否定的同时,现代消费方式得到肯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代消费方式出现与物 质生产的发展和国外生活方式的传播也有一定关系。现代消费方式要求满足人的各种欲 望和需求。它与传统消费方式的欲望和满足都不相同,它的欲望是一种不加限制的欲望 ,它的满足是充分地满足。这种消费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现代消费方式对欲望的不 加限制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放开的欲望如决堤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欲望不断膨 胀,消费出现高潮,环境遭遇危机。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基本需要,而人的消费也主要集中在这四个方面。 现代消费方式在这四个方面恶性膨胀,消费量远远超过需要,造成触目惊心的资源浪费 。据统计,“我国的宾馆饭店每年消耗的一次性木筷折合木材竟达500万立方米。”[2] (P39)而我国是一个缺林少材国家,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有林面积,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 地区里分别排120位和121位。另据《经济日报》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性餐具 的消费市场。目前年需各种快餐盒(碗)100亿只,另有人说是150亿只。方便杯等一次性 水具,年需求约200亿只。各种一次性餐具的年增长率为6%。按此推算,10年后我国一 次性餐具和水具的年需求总量将是700亿—900亿只。[3]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资源的 巨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对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费数量数目巨大,每年废塑料袋 形成的固体污染物污染了大面积的土壤。据调查统计,南京市居民每年从集市商店和超 市购物带回家的塑料袋大约在10亿个以上;北京则为23亿个。还有更为令人吃惊的情形 ,“1993年初,广州一家商厦一天内卖出了24瓶‘路易13’,创下了世界纪录”,“19 96年春,南京推出牛奶浴,用洁白的牛奶洗澡”,“一大款在豪华饭店请客12人一桌, 摆了四席,每桌18.88万元,其中‘古法龟鹿二仙’6.2万元”。[4]128在住房方面,不 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尽量豪华奢侈,在装修和用具上相互攀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行的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公共交通工具日渐萎缩,购买私人汽车愈来愈多,俨然成为 时尚。私人小汽车泛滥的结果是交通拥挤和堵塞,还有致命的空气污染。科学家研究指 出,汽车尾气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美国学者瑞吉斯特曾经形象地把汽车比 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恐龙。在私人小汽车高度普及的西方社会,深刻认识到它的弊端,开 始限制汽车数量,改变把汽车看作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念。哈佛大学规划师萨大迪教授 别出心裁,试图用一个通用车系统代替当今美国的汽车化体系。然而我国城市的汽车消 费蒸蒸日上,如火如荼,购买汽车的热潮还刚刚开始。

现代消费在满足人类欲壑难填中吞噬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也制造着各种污染、疾病 和灾难。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乎每10年就有一次世界性的环境公害事件发生。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州多诺拉 烟雾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骨痛病事件 、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 件、1986年瑞士巴塞尔市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等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尽管发生的原因不尽 相同,但是却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严重的 大气污染引起温室效应,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而且变成酸雨降落地面,破坏地面的植 物,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们的健康。大量的不可分解、无法处理的垃圾污染土壤、通过 渗漏污染地下水源,构成对人类更严重的威胁,而且其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直接毁 坏人的健康。“据统计,北京市占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放点有4500多个,全 市年生活垃圾150万吨左右,累计占地面积466.66公顷。目前已有城市的2/3陷入了垃圾 的包围之中。”[2]P128从地面空气到臭氧层,从河流到海洋,从地表土壤到地下水, 无一例外地受到污染。各种污染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现代消费方式难辞 其咎。

1.3 蓬勃兴起的后现代消费

现代消费方式已经浪费严重,而近年来兴起的后现代消费方式则更胜一筹。后现代消 费方式产生于西方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它不仅认同现代的欲望放纵和无限满足,而且 还增加了符号消费的成分,利用各种媒体广告手段不断地生产出人的欲望,刺激消费。 如果说现代消费方式还存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内容,那么后现代消费则完全颠倒了生 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不是满足基本需要的手段,而是成了目的,为消费而消费。

后现代消费方式主要表现为符号消费。符号消费把商品看作是社会地位、身份、价值 、生活方式、生活品位、社会认同、成功、进步、富贵、罗曼蒂克等一系列社会意义的 载体,消费商品就意味着人们获得了这种地位、价值和认同,消费者从中得到满足。不 可否认,商品本身有着符号功能,但是它只是使用价值的附属物。后现代消费把符号价 值凸现出来并加以夸大。符号消费的另一特征是生产者生产消费者,生产在制造产品的 同时制造了产品的消费者。生产者利用广告媒体给产品赋予各种符号价值,并且把这些 价值和社会关系等联系起来。产品的出厂之日,也是消费者欲望的产生之时。符号消费 重视的是商品的符号,享受的是符号带来的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而商品的使用价值 被漠视和浪费。为了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加大商品的符号价值,商品包装力求华丽,引 人注目,能给人以高品位、高层次等感觉。买椟还珠千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嘲笑,按照符 号消费的逻辑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商品的浪费和包装的过度造成巨大的毫无意义的 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垃圾。在消费主义的美国,每个消费者用在包装 上的费用达225美元,其中用于包装的塑料泡沫达1.4亿立方米。包装占了工业化国家需 处理的城市垃圾的一半。随着消费主义的蔓延,全球广告费用急剧上升,从1950年的39 0亿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4950亿美元。

虽然我国距离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相当遥远,但是这种消费方式随着全球化和文化的 传播已经出现在我国城市,而且正在蔓延。我国的媒体广告使用的话语、形象、符号和 西方如出一辙,其目的也奇迹般地一致,就是鼓吹商品的符号意义,刺激和制造欲望。 有学者指出:“严格地说,只是到了90年代初期的繁荣以后,消费主义才作为一种价值 取向和日常实践,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蔓延。”[5]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和精心策划的商 业运作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不论你是读书、看报,还是看电视、上网,只要你接触信息 ,就有广告进入眼帘。对后现代消费方式在我国的状况,有学者在城市做了经验研究。 结果表明,“京津两地正在出现和发展着消费主义社会方式……,青年群组和高文化程 度群组与消费主义倾向的关系比其他群组显著,也就是说,年龄、文化程度与消费主义 倾向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6](P166)符号消费在年轻人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中更有 市场。从我国的消费垃圾也可以看出消费主义的影响。专家分析,“森林资源锐减很多 是因为包装用纸而使造纸材料——木材等森林被砍伐。”[7](P5)据统计“我国目前城 市每年产生垃圾约为1.5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占30%-50%,即每年要产生5000—6000万 吨包装废弃物。必要的包装不可少,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商品。而极尽豪华的包装莫不 是代表符号意义和提高商品的品味,它造成的是能量和物质的浪费。

这三种消费方式并行共存,构成了中国城市社会消费形态的主要面貌。从需求和欲望 的关系,可以把三种消费方式排出一个欲望不断扩张的序列。传统消费对欲望的限制存 在一个度的问题,过度的限制是不合理的,因为人的需要必须有足够的满足,这是人类 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进一步说,人类社会也不能一直处于那种状态而停步不前。现代 消费对欲望的解放有其合理的成分,它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创造,但是欲望的无限制 和极端膨胀把现代消费推向绝地。后现代消费制造欲望,消费符号是一种畸形的消费, 它本末倒置,把人异化为为消费而存在、欲望受到摆布的客体。这三种消费方式,尤其 是后两种有着极大的问题,然而却在我国城市社会大行其道。我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开始研究和提倡一些新的消费方式。

2 三种正在生成的消费方式

在城市开始萌芽并正在为人们逐渐认识的消费方式有绿色消费、科学消费和生态消费 。这三种消费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思想观念上尚不十分明确,其覆盖面远不及现代消费 和后现代消费。但是它代表一种先进的消费倾向,代表对我国占主流地位的消费方式的 深刻反省,所以,尽管它们在比例上微乎其微,但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2.1 三种消费方式的基本含义

2.1.1 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提出较早,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学者就 提出了绿色消费的观念,并且很快传播到20多个国家。绿色消费的原始意义是消费对环 境有益的商品。英文版《消费者指南》一书中将绿色消费定义为避免使用六大类商品的 一种消费。这六大类商品包括:①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②在生产、使用和 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③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物质价值或过短的生命期 而造成不必要浪费的商品;④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⑤含有对动物残酷 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⑥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国际上一些 环保专家为了更简明,用5个R开头的单词表示。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 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利用(

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我国学者对绿色消费的含义进行了扩充,增 加了公众健康和可持续方面的内容。如“我国倡导‘绿色消费’的概念有三层含义:① 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②在消费过程中注重 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的污染;③“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 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8]有 些学者认为绿色消费的内容应该再充实,把生态平衡、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平衡 都加进去。[9]这种补充不无道理,有针对性。如有人认为吃野味也可以算作不污染环 境,但是却导致生态失衡。这些增补无疑使概念更加严谨,但是绿色消费的实质始终不 变,就是对绿色产品的消费。

2.1.2 科学消费。科学消费的提倡比绿色消费晚得多。200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把科学 消费作为工作主题,宣传和推动科学消费。科学消费的概念还不甚完善,界定不一。综 合来自各领域对科学消费的定义,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轮廓。(1)科学消费和不科学消 费相对,是对不文明、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的否定和纠正。(2)科学消费需要科学知 识的指导。消费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实现科学地选择消费品。(3)科学消 费把消费和消费者收入联系起来,消费者使既定收入获得最佳的消费效益。处理好用于 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比重,保证生存消费,鼓励发展消费,适当享受消费 。[10](4)科学消费的目的在于保证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科学消费 ’,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 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11]

2.1.3 生态消费。生态消费的倡导者不少,但给出界定者寥寥。生态消费的基本内涵 是:“在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思想意识基础上,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 的生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 服务或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12]

三种消费方式中,绿色消费在我国研究的最早,有关的论文最多,从1994年以来有227 篇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有学者对绿色消费做了实证研究,发现:(1)绿色产品消费观 念比较淡薄;(2)绿色产品还没有成为大部分消费者购物时的特意选择。[13]这说明绿 色消费还不发达,它的消费者局限在青少年和文化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群体。这既有 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绿方面的原因,也有绿色产品的生产方面的因素。科学消费提出 较晚,尽管1994年开始就有这方面的文章,但是凤毛麟角,2000年后,论文数量大增, 有66篇。有人采取科学消费,但是往往由于科学知识的限制,无法达到科学消费的要求 。生态消费也在1994年有人论及,但是文章数目并不多,一共有22篇。生态消费由于受 到生产者提供的产品的影响,还没有贯彻到全部消费生活。

这三种成长中的消费方式都有针对性,有充分的理由,也都开始有自己的消费者群体 ,但是人们难免会产生疑问,到底哪种消费方式最好?或者自己该选择哪种消费方式?不 妨对这三种消费方式做一简单的比较。

2.2 三种消费方式比较

首先,三种消费方式的出发点是相近的或基本一致的,从消极方面讲,都对浪费资源 ,破坏环境的消费方式予以抵制;从积极方面讲,都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在力度 上,绿色消费的环境保护色彩最浓,而生态消费对生态平衡最为重视。其次,都以人为 目的。后现代的消费曾经把人异化,消费从手段变成了目的。消费是人必不可少的活动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消费,恩格斯指出:“人类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 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4](P574)。不管是绿色消费、还是科学消费和生态消费 ,都把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考虑进去。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既顾及当今的人类,还 为后代着想。第三,提出或暗含了适度消费的原则。传统消费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 由于物质的匮乏,实际上是一种消费不足,人的需要没有达到基本满足的程度。现代消 费和后现代消费又陷于过度,消费愈演愈烈。新的三种消费方式在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上 ,提倡适度原则,是一种综合。这些相同的方面为三种消费方式的提倡和实行提供了合 理性。但是在这种大同之下,还有不少差异。

2.2.1 三种消费方式的理论依据不完全相同。绿色消费主要依据环境科学理论。科学 消费侧重科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消费者短、长期如何规划,既 定收入的分配依据的是经济学理论,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产品依据是医学方面的知识 ,对环境的保护自然根据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生态消费的理论背景是生态学理论。它 把世界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各个局部都是其中的子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是人类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提倡生态消费以免破坏生态系统,人为自觉 地保证生态平衡,并主动按生态系统的理论去建设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2.2 重心不一样。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产品,目的在环境保护。人们通过选择对 环境无害或有利的产品达到保护或优化环境的目标。科学消费把重点放在个人消费能力 上。主要是让个人的消费生活科学化,包括个人的选择、安排、计划和规划等,其目的 在于消除个人在消费上的盲从和随大流,避免寅吃卯粮,今朝有酒今朝醉等消费行为。 生态消费的重点在人们消费行为对生态规律的遵守。不论哪方面的消费,都是处于一个 生态系统中的行为,都或多或少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以前的消费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 负面影响,生态消费要求消费要有利于生态平衡,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消费,获得满足。

2.2.3 外延不同。三种消费方式外延大小不一样,而且有着交叉重叠。绿色消费的外 延要小于生态消费,因为绿色产品的消费完全符合生态消费的要求,而生态消费还有其 它诸如生态旅游、精神消费等内容。“生态消费和绿色消费这两个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也有所不同。绿色消费是一种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消费。这种 消费更多地考虑如何满足于当代人的消费需求,使之‘和谐、健康’。而生态消费在强 调‘绿色、自然、和谐、健康’消费的同时,更多考虑不危及满足后代人的消费需要。 笔者认为,生态消费的外延更广泛一些,它包含着绿色消费的内容。绿色消费是生态消 费外延的一部分,也是其基本部分。”[12]科学消费的外延和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有交 叉,但科学消费还有很大的独立部分。它对个人经济与消费关系的规定,是其它两种消 费方式所不具备的。

通过对这三种正在生成的消费方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原则和宗旨上基本一致, 都是在反省人类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种有益的消费方式。但是它们又来自 不同的理论和领域,针对性和重点不尽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消费方式投入实践 的同时,理论上的综合也开始了。不论是绿色消费、科学消费还是生态消费,都在充实 和扩大自身的内容,试图对不良消费方式的所有矫正都包括进来,这种综合的结果,必 然使三种概念从分离走向合一。根据这种趋势,未来的城市消费形态应当是包括这三种 消费方式的内容,而用一个名称的消费方式,或者绿色、科学、生态消费成为同义词。 概念的分殊揭示了更多的问题,概念的综合说明了问题的共同性和解决的必要性。那么 如何来实现中国城市消费形态的转换,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3 实现消费形态转换的措施

首先,弘扬我国的优秀的消费文化和消费传统。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 们心中积淀较深,其中的幸福观、消费观是建设新消费形态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通 过宣传勤俭节约等消费传统,会改变人们的消费意识,进一步改变消费行为。其次,加 强制度建设。消费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互动之中,生产制约和影响消费,消费又反 过来作用于生产,因此,只关注其中的一方都会流于片面。要建设一套制度,让生产者 提供对环境生态有益的产品,让消费者只选择这类产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将会 加速消费形态的转变。第三,普及生态、环境和产品知识。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绿色 产品可能对于专家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大多数人不大了解。一些实证研究也指出了这 一问题。让更多的人明白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理解绿色产品对环境、健康和 后代的意义,就不难使其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第四,发展观的转变。消费方式的背后 是消费观,而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生产观和消费观。现代的发展片面地而且过分地 强调经济的增长,把人的消费看作经济增长的必要因素,鼓励消费,刺激经济,这样的 结果就是畸形的生产和消费。经济增长没有给人们高质量的生活,反而在加剧人类的生 存危机,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上经济增长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的报复抵消甚至得不 偿失。因此,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采取一种人与自然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生态 系统平衡并且可持续的发展观。

标签:;  ;  ;  ;  ;  

浅析我国城市社会消费模式_绿色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