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分布式创新的形成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布式论文,视角论文,因素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及广泛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对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意味着分布式创新[1],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推动市场全球化,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现生产全球化。正如市场全球化必然最终推动生产全球化以继续维持企业跨国竞争力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以支撑生产全球化为初衷的研发全球化。至此表明,跨国公司创新活动也开始走向全球化。换句话说,从网络视角,跨国公司的营销网络、生产网络和研发网络先后全方位地向全球延伸,并在延伸中实现相互支持、融合和升级,形成技术创新分布式骨干网络。究其根本原因是知识和技术已超过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创新全球化过程中,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高新技术与知识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企业普遍认识到获取核心知识技术的迫切性;另一方面,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以及一些优质资源分散在企业外部,使得企业逐渐认识到通过构建网络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必要性。当技术变化速率较快时,企业会偏重于内外部技术知识的整合,实现技术转变和突破,以满足企业对技术竞争力发展的需求[2]。因此,分布式创新(Distributed Innovation)实现了充分利用全球各地分散的优质资源,特别是智力和知识资源,是大型技术大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任何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发展与其所在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为了深刻理解分布式创新的机理、组织和运行机制等核心内容,必须首先对分布式创新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进行透彻的梳理和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不少相关研究涉及了分布式创新环境形成环境因素,其成果散落在不同文献之中,缺乏系统梳理和研究,为本文留下研究分布式创新环境的空间。一般地,环境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关于分布式创新环境的主要内容,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缺一不可,但以知识探索为代表的研发全球化起着引领创新方向。正如西方学者认为“知识资源推动了今天商业环境变化”[3]。另外,从新经济角度分析,创新更多地依赖智慧和知识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强调设备和双手。同时,新经济特别强调新知识、新观念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比大规模生产更具意义。基于上述主要原因,本文选择全球化创新环境下生产或创造知识环境因素为主要分析对象。
二、分布式创新概念
至今,分布式创新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定义。Cummings(2006)[4]认为,分布式创新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员工成功执行创意、任务或程序的创新。David O'Sullivan(2003)[5]则指出,分布式创新是遍及或贯穿属于组织供应链内、甚至特定联盟内的一个特殊内部互联网络上的创新。Coombs & Metcalfe(2002)[6]则认为分布式创新是指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以及相关能力在多个公司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分布实现的情形。在研究众多国内外学者分布式创新成果基础上,我国学者高小芹和刘国新(2009)[7]认为,分布式创新是指企业内和具有合作关系(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不同地域,依据共同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创新活动,这种分布式创新与集中式创新活动相比,分布式创新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和模式、动力源泉以及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不同地域性、同时性、协同性、合作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它既是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分布式组织,又是企业外部(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分布式合作。而分布式创新形成与特定创新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三、全球视角下孕育分布式创新的主要因素
1.全球化创新和跨国公司发展
传统地,公司采用集权和地理位置集中方式管理研发活动。依据世界各地人才分布和技术创新需要,公司如今统一调整研发活动。许多公司现在面临挑战是建立国际的R&D实验室网络,以利用全球的人力资源。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不断参与在国外基地的研发活动。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研发国家,主导全球R&D的地位不容动摇。经合组织(2006年)完成的研究,以及联合国(UNCTAD经贸会议2004-2006)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欧洲和日本在R&D有独特优势,中国和印度特别是在研发能力方面奋力直追。目前,全球研发呈现出以下趋势:科技发展速度快于以往任何时候;在跨国公司所有职能中,研发的国际化程度最低,但研发国际化程度正在提升;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亚洲,研发速度增长最快;跨国公司重新定位研发区域,以利用国外研究人才;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正在建立海外研发机构。
跨国公司是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者,其数量增加显着。超过一半的全球跨国公司的总部设在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估计在世界上至少有3万7千个跨国公司,附带有17万外国子公司。到2004年,跨国公司数目已增至约7万个,至少有69万外国子公司,其中将近一半位于发展中国家(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UNCTAD,2005)。
在跨国公司竞争中,创新发挥着关键优势作用。Cantwell(1995:171)[8]总结了技术领导在研发和生产国际化中重要性:“技术领导者主宰国际分散活动”。我们研究重点是有研发和国际化实力的大公司。国际研发是公司经济活动中日益重要的现象。大型跨国公司在首选的地理区域控制增加的外国投资。随着通讯和物流系统的改进,信息和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跨国公司在重要市场能够建立价值链中最重要活动。这包括产品和技术创新。
2.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在未来20年,美国认为中国和印度市场,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印度尼西亚、南非、波兰、土耳其、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等市场,是对未来全球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新兴市场”[9]。其中,中国和印度就占了40%全球人口,属于经济快速增长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
高素质知识人才数量变化显着。印度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美国,其中40%属于科学和工程学位。中国34%的学生学习工程,另有16%集中在自然与生命科学,而美国共有14%的科学和工程毕业生[10]。国际信息技术和沟通能力的改进已经能让在世界任何地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实现合作。许多亚洲国家,如印度、新加坡和中国对电信、教育和海关进行大量投资,促进地方外国跨国公司的R&D投资。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新兴市场中的许多国家仍不具备研发国际化的吸引力。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无论如何,人们已经认识到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位于中心地位。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新研发中心将慢慢地出现在形成多年的集群的周围。
3.全球技术标准和主导设计趋势
主导设计形成于早期开发阶段,并在开发后期准确实现,最终成为产品的客观标准。主导设计有力地支持尽快收回研发、生产和销售费用。例如,DVD、标准键盘、MP3播放和USB记忆棒等产品的主导设计。同时,客户和供应商也受益于全球技术标准化。通过加入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或经当地研发代表参加国家相应组织,公司根据自身优势推出新的产品结构和技术。若不能参与标准决策过程,公司将被迫承担昂贵的适应化修改费用,才能使其生产过程及其产品满足他们对手施加的标准。主导设计常见作用是:降低全球市场动态;减少竞争公司数量;降低价格;所有替代产品向一个标准收敛;从以技术为导向转为消费者效用导向。因此,企业较早地认识主导设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市场导向创新模式主要用于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挑战,其超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技术推动/市场拉动为特点的创新概念框架。以市场为导向出现在创新早期阶段,特别当研发是在不同组织进行以及需要有效知识转移手段,并需要整合内部和外部客户的创新力量,比如服务机构、制造商和产品用户。
如今,管理者认识到科学技术是获取及保持竞争优势关键要素。公司必须尊重客户的要求。客户不在意产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或在本地基础上构思而产生的。为此,许多公司实施全球化创新,以便优化投入要素(如人、思想和技术)和输出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工艺等。因此,产品平台的管理成为以科技为本公司的关键能力。期待通过分布式创新能处理日益增加的产品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通过领先用户和技术战略联盟等手段减少批量、产品生命时间和创新周期。
5.ICT技术实现全球知识流动及整合
(1)先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取知识变得日益重要
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公司内部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在全球的自由传播。同时,得益于国际电话与互联网的费用大幅下降,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能直接访问他们最想要的世界信息。视频会议成为交流与国际合作的有价值工具或设施。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比较优势来源。因此,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现正在大量投资培训业务。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劳动力将与发达国家昂贵的工程师进行竞争。
其次,在创新中获取知识及诀窍具有核心重要作用。Porter(1985)认为,“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竞争性质”[11]。Simon(1997)[12]认为,“科学没有预先按照信息方式堆放,它组织信息和浓缩信息”。因此,全球创新组织必须有能力选择、保留资料、工艺知识和应用知识诀窍。
全球知识创造过程日益程序化,跨国界技术合作不断增加。一方面,跨国公司必须依靠信息手段来协调和集中跨越地理距离的知识流动;另一方面,创新地点在地理上分散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机构,可以挖掘知识集群和吸收知识诀窍。
(2)技术整合成为趋势
为了从合并产业汇聚高技术,创新合作经常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布式创新不仅产生必要的协同作用,而且还形成一个技术规范,以便与其他跨文化和国家的公司、学术界和政府分担风险和分享资源。技术太昂贵不能单独开发。竞争对手是敌人也是伙伴。挑战在于找到形成战略联盟的共同点,以开发任何伙伴不能独立开发的潜在能力。例如,自1990年以来,复杂技术产品发展表现出强劲势头,称此为“技术融合”。电子与机械融合(机电一体化)、与光学(光电)及与生物学(仿生学)产生融合。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客户看不到复杂性。在21世纪,许多公司必须在这些复杂的技术领域内进行竞争。这就要求公司具备整合多样知识能力,而多样知识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组织之间。管理技术融合将是公司在竞争中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3)通过知识管理聚集核心竞争力
在20世纪90年代初,“资源基础观点”对战略规划产生重大影响。但现在的核心竞争力思想聚焦于开发组织资源的重要方法。在分布式创新领域,能力被视为捆绑配套的技术和技能。经过长期及痛苦的组织学习过程,分布式创新打造和提升公司竞争力所需的稀缺能力,且获取相当耗时、昂贵,以及难以形式化和转移。
智力资源的管理产生了研发投资的杠杆效应(leverage effect on R&D investments)[13]。常规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只能有限地开发潜在智力资源。成功创新就要正确预期客户需求、了解供给渠道详细知识和合理应用外部技术。公司所有智力资源,内部的和外部的必须整合起来。
6.劳动分工日益加深
在今天劳动分工形式下,人们没有时间去探索分工之外相邻科学或技术的潜在应用。目前大概情况是,根据供应商或其他分工人员提供的现成技术,公司稍加“润色”或改变就应用于特定目的[14]。在很多领域中,技术有过分工程化趋势。大多数工程师不感兴趣超出其目前技术领域的内容。部门技术人员得到奖励,普遍是因他们专业化程度高。激励政策鼓励他们坚持他们知道的领域,而不是冒险进入新的领域或他们自己尖端领域。
但也有例外,3M公司要求工程师利用其总工作时间的10%-20%工作时间进入新领域。公司更加密切地承担并配合他们的研发活动。许多重大突破性创新是在高度集中性质项目中产生。
另外,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其有限创新资源也属于劳动分工一种形式。如,企业研发项目、部门研发项目和区域研发项目。在研发部门,我们必须管理好激励和协调之间平衡,这是著名的两难困境。
7.供应商整合及协同
跨组织劳动分工日益国际化,并给开发单位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发展带来更多挑战。同时,信息传递更加容易和便捷,从而提高市场和交易透明度。这些因素为从传统采购到供应管理战略性转变施加压力,导致了整合全球采购。在大多数市场,整合供应商的技术诀窍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及时和持续整合上游技术供应有助于赢得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从而,供应管理成为知识应用和创新转换的平台。以前由研发组织实施的开发任务已经越来越多地外包给供应伙伴。全球采购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而且还改善产品的整体品质,以及利用世界各地的最好的供应商[15]。例如,早期供应商参与方式(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ESI)在联合产品开发中供应商发挥各自能力起到关键作用。需要注意,在采用高新技术环境下,大公司的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竞争:竞争发生在价值链相同阶段的供应商之间。
8.ICT促进形成分布式创新组织模式
信息技术正在创造一个跨越空间和地域的特殊互联网,不仅促进产生新业务需求市场,而且出现了创新组织新模式一分布式创新模式。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工作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完成。全球团队网络将取代旧工作组织安排的层次模式。官僚层次组织让位于现代、网络化的工作安排。分布式创新是依赖有效利用ICT的高度劳动分工。虚拟创新社区、主动安排和协调良好的ICT增加分布式创新项目的效益。
在分布式创新组织模式下,传统项目管理技术仍然重要。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系统不能取代面对面接触,但企业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团队工作软环境。工作分解结构和竞争环境(如,创新的最大周期时间和共同目标),决定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必须采用虚拟组织形式。公司强调分散能力和组织合作形式,分布式创新将是ICT的最大受益者。
当然,以上仅从有限列举了分布式创新生产因素,仍有其他因素没有进行讨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分布式创新形成背景的理解。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环境下,复杂动态创新环境使企业创新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全球创新生产环境不断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分布式创新发展潜力巨大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它代表了未来技术创新活动一种发展趋势。为此,企业必须适应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将外部智力资源纳入自我发展的轨道,采用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合作研发和降低交易成本途径,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便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们的后续研究将探讨分布式创新形成环境为企业创新带来的挑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