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障房的建筑设计论文_马瑞

浅谈保障房的建筑设计论文_马瑞

武汉中合元创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以及分配原则上,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保障房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对保障房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结合住房的主要特性来设计。

关键词:保障房;设计

1 保障房建筑的设计理念

1.1保障房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

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八平方米,远远超出了国家预期目标,也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我国保障房的质量状况不是很好,比如有的保障房没有独立卫生间,有的保障房结构简易,还有的保障房采暖设计存在缺陷。所以,我国保障房的建设既要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

1.2保障房应给予低收入人群福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人们开始买房炒房。对此,国家需要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遏制这一不良现象,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其中保障房的建设能够使住房商品化向福利化转变,让更多的人住上舒适、便宜的房子。

1.3保障房应被集中开发、合理建设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中开发,建设保障房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国应根据国情,制定合理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让保障房建筑的设计符合国情的需要。

2 对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的要求

2.1合理规划。必须要全面考虑保障型居住人群的现状,并且合理安排,应与商品房结合,充分考虑到保障型用户的进出以及设置车位等方面。

2.2设计套型平面。①在套室内的空间布置应合理、紧凑,并处理好交通面积。②应合理设置服务阳台与生活阳台的面积。③充分合理考虑到保障型人群室内家具的摆放与设置。

2.3设计住宅单元。主要包括几方面:①在设计时应注意建筑体形的规整性,并降低体形的系数。②应提高住房套型的使用率,尽量以一梯多户为主,合理分配设计进深与面宽,从而促使房间可以达到采光、日照以及通风等方面的要求。③在设计当中应尽量应用太阳能的热水系统从而与建筑物形成一体化的设计。④在建筑过程当中,必须要应用大开间的结构并与非承重的轻质隔墙,从而可以满足居住要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套内的改造,实现灵活分隔的设计要求。

2.4精细化设计。①在设计时应注意厨房应于卧室或者是餐厅临近,以提高厨房的交界面,从而方便厨房可以灵活进行改造,并且也节约了使用空间。②在进行设计时,尽量把水房间靠近与管井,从而节约管线,便于施工也降低成本要求。③在对卫生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达到功能分离的使用要求,并合理应用空间从而也提高了利用率。④在设计中尽量要以推拉门为主,以折叠门为辅,并节约空间,提高使用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方法

保障性住宅设计应具有居住的舒适性、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建造的经济性,其各部分空间的设置有别于大中套型住宅各部分功能空间的布置,为此我们结合居住主体的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和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探讨提出了“适应和整合”的设计思路与理念,以解决如何使小面积套型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提高居住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

3.1 设置“多用间”

在户型设计时通过设置“多用间”,实现空间的灵活布局,可有效解决现代生活对居住空间多样化需求与保障性住房面积紧凑之间的矛盾。“多用间”是指利用轻质隔墙围合分割,构成“两个半居室”的空间模式,是灵活适应家庭结构和形态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家庭结构从单一家庭过渡到复合家庭、不完整家庭的过程中,“多用间”可以根据不同家庭结构满足作为儿童房、老人房及客房等功能的要求。在家庭年龄结构的不同时间阶段内,“多用间”又可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变化作为婴儿房、幼儿房及青少年房等功能使用。

另外,“多用间”可以适应不同类型家庭对空间使用功能的不同需求。外向交往型家庭朋友相对较多,“多用间”可作为朋友聚会、休闲、聊天等功能用途;居家生活型家庭为增加家庭生活的舒适与温馨,“多用间”可作为书房、衣帽间、化妆间等功能用途。

3.2 住宅空间的整合设计

保障性住宅由于建筑面积较小,故在空间组织设计上需进行空间整合设计,以适应居住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空间的借用和空间的多用来满足空间在整合设计上的要求,具体体现如下两方面:单个空间的舒适性可以利用空间使用上的时间差对空间借用来实现。例如将客厅与餐厅互相借用,可实现就餐时间将餐厅向客厅延伸,提高就餐舒适度。在其他时间段,餐厅作为客厅面积的补充,增大客厅空间,最大化满足家庭成员日常起居需求。

通过对空间使用上时间差的利用,实现空间多用途使用,使同一空间满足多种功能需求。例如利用中立的设计方法将空间设计成弹性空间,根据使用者工作、生活、社交不同的用途进行任意布置。可以满足中小户型居住空间在紧凑居住面积中的多种使用需求。

3.3 住宅空间“精细”设计

对于保障性住房而言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事实上是对其功能空间适应性设计的一种方法。同时空间功能的精细化也是提高空间使用率的重要手段。对保障性住宅进行精细化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

3.3.1客厅。客厅作为一个综合功能空间,其内部承载的功能较多,客厅的精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其内部家具摆放的多种方式,因此起居室对家具布置的效率有较高的要求。除了面积制约之外,必须要有足够放置家具的墙面,以使家具布置和空间的功能有较大自由变换余地。

3.3.2卧室。对于面积较小的保障性住房来说,卧室除满足睡眠的主要功能外还需包括学习、工作、更衣、贮藏等功能,此外其功能布局需要适应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多种可能。卧室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卧室内需要提供床的摆放位置的多种可能性;

2)卧室空间尺寸的设计有与其它功能空间互换的可能性;

3)卧室内墙面尺寸的设计有合理放置多种家具的可能性。

3.3.3厨、卫空间。在保障性住宅空间中,厨房、卫生间面积需要相应缩小,但在厨、卫空间中的家务劳动却相对集中。在设计时可以结合厨房、卫生间家务活动流线,将厨房、卫生间整合在一个模块内,同时在其模块内设计一个交通环线,以减少家务活动的劳动量,同时提高厨、卫空间内部功能的使用率。

4 结语

总之,由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在我国是作为民生工程,所以其重点就是为了可以解决人们实际的住房问题,然而,在对住房进行设计时却不能因为住房的面积较小从而降低了设计的规范,而是必须要吸收商品住房的设计经验,以不断对设计进行优化,并细化设计具体要求,全方位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胜.保障性住房在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基本要求[J].建筑设计管理.2010

[2] 马雁.保障性住房中绿色建筑的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11

[3] 李惠生,奚树祥.保障性住房设计探索[J].建筑学报.2011

论文作者:马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  ;  ;  ;  ;  ;  ;  ;  

浅谈保障房的建筑设计论文_马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