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搭建师生共同参与批改作业的平台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我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教师助理组”、“竞争组”两个部分。教师通过日常考察,指定两名优秀生任“教师助理组”组长,两名组长再各自组建自己的“助理老师小组”(一般是每组4人)。“助理老师小组”中的八名成员分别在剩余的学生中按次序挑选学生,组建八个“竞争小组”(同样为每组4人),并分别担任“竞争小组”组长。这样,一个小组就有两位组长(组外组长和组内组长)共同管理本小组,为师、生高效批改作业搭建起合理评判、公平竞争、高效吸纳、师生共同参与的平台。
二、编排师生共同参与批改作业程序
1.组长式批改。
每组的组长都是优秀学生,他们做题的速度一般较快,首先做完的两名组长把作业交给老师批改,然后这两名同学再把其他组长的作业按做题的快慢顺次批阅出来,各位组长再分别完成组内3名学生的作业批改。
2.竞争式作业批改。
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凡是参与作业批改的学生一定要给该同学所在的小组加分,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很多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参与作业批改。参与作业批改的学生把作业在第一时间内交到老师那里,完全对的学生才有资格批改学生作业,这些学生完成3-5名学生的作业批改之后。就又会产生许多小老师,他们顺次接力就有时间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面改,当场纠正其错误。
3.男、女同学相互式作业批改。
根据学生数来定批改作业的人数。例如,班额人数50人。可以定男同学5人,女同学5人。首先把作业交给老师,校对后男同学要完成3-5名女同学的作业批改,女同学要完成3-5名男同学的作业批改,全对的学生再顺次传递直至批完为止。
4.指名式作业批改。
就是中等学生参与作业批改,教师点名,这些同学完成作业后交到老师办公室,老师在第一时间批阅,然后把这些同学请到办公室对照着本人的作业本讲解如何批改作业,辅导完毕后他们参与作业批改,遇到问题就请课代表和优等生帮扶,中等生作业全对的前6名到老师办公室报到。经老师批准后也要参与其中,保正每位参与的学生批改的数量不能超于6本。
5.班长指导下的同位交换、前后位对换、交叉式对换等方式作业批改。
学生做完作业后上交到课代表,班长到老师那里要答案,作业发回后同位互换或前后位互换相互批阅,然后分类上交,老师再次作业批改。
三、整合家庭书面作业师生共同参与批改的信息
家庭作业的批改由老师和学生配合完成。
第一步,由不同层次的生代表批阅。
第二步,由课任老师批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批,要全批全改,老师批,要有选择。
学生在每次作业做完之后,都要在当页画此表。
次数 日期 等级 组长评语 总评
其中,“次数”、“日期”由学生本人填写;“等级”、“组长评语”由“教师助理组”的成员填写,“等级”填A、B、C;“组长评语”如:作业认真,书写工整,你太优秀了!等等。
“总评语”由教师填写。在总评栏里加分。作业书写工整,答案全对加3分;书写工整,出现错题后能及时改错并再次请组长批阅加2分,书写工整,错题较少加一分。
书面作业的反馈一般利用自习课前5分钟完成,由教师助理调控。老师批改作业时严格按照批、阅、查三个环节完成。
批:就是教师重点批阅错题和“学困生”的作业,其他学生进行粗查,然后填写总评语并对组长评语进行指导。
阅:老师对学生作业通览一遍,重点是每组的三号(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指导。
查:在“竞争组”中随机抽取2-3个小组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
以上三个环节在批改过程中交替进行。
为了弥补批、阅、查三个方面反馈的不足,凡是参与作业批改的“小老师”自己完成任务后立即向课代表汇报,然后我们班还采用以班为单位对作业错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分类整理,并附一表。如,下表是五年级60人某一次作业统计表。
名 称 1题 2题 3题 ……
数量(人) 5 15 4 ……
数学课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老师。老师复查作业时,信息反馈就更加全面和具体。
每次作业,大都会出现个性或共性的问题。对于共性的问题,往往利用每节课开始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全班集体解答。个性的问题则在小组展示,每小组有一块小黑板,摆放在四人对并的桌面中央,组长指出问题所在,成员积极交流,错误原因一目了然,结果事半功倍。
四、完善师生共同参与作业批改兴趣机制
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也是满足学生欲望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就是拿起表扬的武器,能及时表扬的要立即表扬,不能当时表扬的要事后表扬。
具体运作方式为:采用组长负责制,每次批改作业完毕,由教师助理宣布小组4人作业得分之和,每周通过小组作业积分评选周冠军。每次作业批改进行一次小奖励,每周作业累计进行一次大表彰。表扬形式可向冠军小组成员发书面喜报、短信喜报、电话表扬等。
论文作者:王付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作业论文; 组长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评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