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PPP 基金发展问题浅析
杨 鑫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摘 要: 绿色项目面临协调资本实现逐利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的“双重目标”的挑战,PPP模式与绿色基金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绿色PPP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特色下运行发展迅猛,也暴露存在盈利性与公益性间博弈、中介管理能力滞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政策波动风险的问题。
关键词: 绿色PPP基金;风险识别与管理;盈利性与公益性
近十年来,我国在绿色基金的在国家政策提供指引与支持下发展迅猛,绿色基金的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节能环保、绿色基金由2012年的21只增长到共265只,且其中约59只有地方政府的参与而发起设立,占比达到22%。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盈利性与公益性博弈
我国目前的绿色PPP基金中的金融属性大于公共属性,暂时无法吸引大量的相关社会资本单纯的以建设绿色产业,实现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多数社会资本也是逐利为主,环境为辅,这无疑是违背了建立绿色PPP模式的初衷。以目前来看,大部分绿色基金都是产业性绿色基金,与普通型基金相比,其特别之处在于对使用对象的限制,其中百分之六十的额度强制要求作用在绿色相关的项目上。绿色基金的产业性注定了其目标与传统基金一样——实现基金的增值,进而考虑通过绿色项目而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等。单纯的针对绿色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金,在盈利性上阻碍了其发展进程。
数据依赖是对程序的数据由于程序结构的关系引用已经被程序处理过的数据而产生的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抽象。程序变量之间的数据依赖[12]关系可以用程序的数据依赖图(Data Dependence Graph,DDG)来体现。数据依赖图也是由节点和有向边描述的有向图。数据依赖关系有三种:
二、中介管理能力滞后
正如上文提到,追溯绿色PPP基金出现的原因和欲实现的目标可知,这类基金是必须具有公益性。旨在帮助全国各地实现的绿色产业融资的同时,带动地区性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绿色PPP基金的公益性具有政府融资的本质——各地政府牵头,结合全社会的资本,实现地区绿色发展目标。然而,实际运行过程中显现了管理滞后问题——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士以及法律制度的约束,即使政府获得了社会资本,也难以实现融资目标。目前,我国绿色基金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基金中介公司代为管理,导致政府难以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正因为绿色基金正处于发芽成长阶段,基金管理公司没有经验为之度身定制为实现绿色基金发展目标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基金管理公司只能运用传统基金的管理手法运行绿色基金,即注重基金的收益分散基金的风险,可以看到管理中并没有加入对公益性的关注和考量,也同样是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公益性相违背,忽视对绿色基金公益性的考虑,直接会导致对基金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周期的错误估计,其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果势必大打折扣。
三、警惕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绿色PPP基金,存在着基金的属性,基金的风险分担问题在PPP的条件下很容易被忽视。绿色发展基金对接的具体项目涉及大量中小企业,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项目,社会投资者们往往认为风险有政府兜底而肆意进入,有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进而制约银行和社会资本优质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绿色项目审核体系,以免因为关联交易造成差的绿色项目进入,甚至是打包成好的项目浪费社会财富,也进而导致真正需要支持,有意义的绿色项目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而被迫放弃。
四、政策风险不可小觑
我国相比国际来看,绿色PPP基金工作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不仅仅是缺乏基金管理的人才,同时政府部门也缺少专业人员参与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虽然,我国对绿色PPP融资模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有关的法律优惠和保障也能够应运而生。但是,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机制不成熟,管理技术缺位,缺乏适用于我国的经验,我国法律体系还需要建设。
现目前,我国仍未出台关于实施绿色PPP基金的具体优惠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优惠或者补助与投资风险以及盈利能力等息息相关,政策的缺位,导致在政策层面资本也遭遇一定的风险。除此之外,由于缺少政府明确的大力支持,继而无法有效降低市场参与者的投资成本,导致绿色生产经营主动性和内在动力不足,严重阻碍了地区绿色项目的开展。加之存在市场主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极其容易受利益驱使,无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政府部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经济的深度与广度的难度。
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对我国绿色PPP发展尤为重要。绿色PPP项目规模较大、所需资金较高,要增强对绿色 PPP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等环节的重视度。比如设计出可行的对绿色基金的风险识别手段,将绿色PPP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纳入考核范围中,建立起绿色产业领域风险评级系统等;在风险监测方面,借鉴《巴塞尔协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体系。此外,其公益性需要通过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实现改善地区环境、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1.2.1 结构表征 本实验通过KBr压片,使用美国Nicolet公司Nicolet 6700智能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盐酸盐和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结构进行表征。
参考文献:
[1]王苹果,黄子龙,和军.绿色PPP融资的模式创新与策略选择[J].西南金融,2019,(02):49-55.
[2]单科举.我国绿色发展基金运作情况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11):93-96.
[3]薛俭,徐艳.贵州省绿色产业基金的发展状况分析[J].纳税,2018,12(30):191.
[4]宗炫宏.我国绿色金融支持PPP项目融资的问题与对策[D].云南财经大学,2018.
[5]史田源.PPP模式下绿色发展基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