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_历史教科书论文

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_历史教科书论文

试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说到底就是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对历史教科书的形式以及整个历史教学有决定性的影响。选择什么内容,讲述哪些史实和观点,是历史教科书编写中必须着力解决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之一。

从表面上看,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由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选择决定的。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除教育教学的规律外,决定历史教科书内容主要有如下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历史本身,即客观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诸如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活动、典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构成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真实地反映客观历史是一切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要务。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判断历史教科书质量和价值的首要标准。

第二个因素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即主观历史。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讲述全部客观历史,客观历史的丰富性决定了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性。历史教科书只能讲述客观历史的某些局部或片断。而选择什么内容写入历史教科书,这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密切相关。在这方面,史学研究的成果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有重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教科书是将前代和当代历史研究积累起来的最重要的成果按教育教学的要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历史学习者。以往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现象,如果史学界未作研究,或虽有研究却存在严重分歧的,一般不宜写入历史教科书。积极而稳重地汲取史学研究的成果以充实和更新历史教科书内容,是历史教科书编写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第三个因素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历史教科书是为满足历史学习者学习历史的需要而编写的。历史学习者的需要,一方面是由他们年龄心理特征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决定的。两者相较而言,后者更为重要的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说,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决定着历史学习者的需要。因此,时代和社会需要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正因为如此,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在论及组织历史教材内容的标准时,齐世荣认为:“第一是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1]庞卓恒则指出:“我们需要针对21世纪的中国人面临的那些紧迫问题去反映历史、去展示与那些紧迫问题相联系的历史过程、事件及其内在的规律性。”[2]他们所讲的都是指时代和社会需要对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客观历史、主观历史、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对影响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历史教科书内容。笔者认为,新一代历史教科书除继续讲述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的精髓外,还应该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史和整体化发展史,吸收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化范式的研究成果,充实和更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下面是提出这一看法的主要理由:

一、现代化和整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现象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历史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农民与地主的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重要的历史现象。虽然今天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我们必须尊重历史,重视历史上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现在的问题是,除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有什么历史现象对历史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广影响,更值得我们重视?应该说,这样的历史现象很多,但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下两个历史现象: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文明)向工业社会(文明)演进的现象,即现代化现象;二是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转变的现象,即整体化现象。综观人类历史,特别是15、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化现象和整体化现象影响之深、之远、之广。在选择和安排新一轮历史教科书内容时,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两种历史现象。

二、现代化研究和整体史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五四”以来,我国革命的和进步的历史学家主要以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研究历史。他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革命战争时代的需要,功不可没。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在我国史学界至今仍占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范式已经形成,并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新范式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化范式。

以罗荣渠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史学家,在马克思发展理论指导下,借鉴国外现代化理论,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史学研究范式。罗荣渠指出:“从历史的角度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个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3]而以吴于廑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史学家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观点指导下,吸收国外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精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史研究范式。吴于廑指出:“研究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4]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化范式在我国史学界的影响日渐扩大,并取得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现代化研究方面,有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许纪霖、陈凯达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整体史研究方面,则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植枬主编的《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和《20世纪世界史》(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等。在编写新一代中学历史教科书时,应吸收这两个方面的成果,充实教科书内容。

三、时代需要现代化和整体化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主要讲述阶级斗争史(含革命斗争史)知识。当然,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是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与此同时,还需要了解和学习一些以往历史教科书很少涉及很少讲述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最急迫需要的是现代化进程和整体化发展的方面的知识。20世纪末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适应这种趋势,我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在经过长期的努力之后,加入了WTO,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民和广大青少年急需了解人类社会是怎样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形成的并将怎样发展?人类相互联系彼此交往的历史给我们留下哪些经验与教训?新一代历史教科书应回答这些问题,以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总结上述,笔者认为,无论从客观历史、主观历史,还是从时代和社会需要来看,新一代历史教科书都需要调整和充实内容。总的思路是,在保留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的精髓,继续讲述百年来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斗争、各国重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曲折、亚非拉重要的民族解放运动等“传统内容”外,还应吸收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化范式的主要研究成果,讲述中外现代化进程和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重要史实,揭示其主要规律。

调整、更新和充实历史教科书内容,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在上述已作粗浅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下面是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1.改进和完善《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已经颁布,这是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这两个“标准”已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作了调整和更新,这就为新一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依据。但笔者认为,“标准”调整和更新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力度还不够大,似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吸收了现代化范式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设置了“近代化的起步”这一主题,但以后各主题涉及近代化的内容极少,因此学生只知道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而难以了解“近代化的发展”。

改进《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一个方案是对“标准内容”进行调整,充实有关现代化进程和整体化发展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压缩阶级斗争史内容;一个方案是让《历史课程标准》本身多样化,至少制定两个“标准”,每次个“标准”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现行“标准”就有两个,这说明一个学科多个课程标准是可行的。

2.真正实现历史教科书的多样化

从形式上看,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多样化上个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无论是按《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还是按《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七至九年级历史教科书,都有数个版本。但实际上,由于内容基本相同,并未真正实现多样化。多样化包括内容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而内容决定形式,所以,内容多样化是第一位的。笔者认为,要实现我国历史教科书的多样化,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内容上就应各有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材的多样化。

3.开拓视野,扩大选修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选材范围

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高中要开设选修课。按此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课题的选修课。这是一个创造,值得充分肯定。不过笔者认为,上述选修课课题范围还窄了一些,反映现代化和整体方面的少了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其实,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工业化的历程、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城市化道路等,都可考虑。近来,笔者策划了两个选题,一是《现代化的进程与启示》,一是《整体视野中的世界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启示》一书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由导论和三章组成。导论强调指出,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现代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现代化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一章世界现代化进程,分别介绍了英、法、美、日、俄国和苏联,以及有代表性的第三世界国家(新加坡、韩国、巴西和南非)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章中国现代化进程,分节讲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背景、现代化起步、早期现代化的曲折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第三章现代化面面观,剖析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总结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我们编写这两本选修教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在历史选修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上作一番探索。

4.编写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一代乡土历史教材

经过历史教研员和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我国乡土历史教材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以往的乡土历史教材受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影响很深,不少乡土历史教材就是本乡本土的革命史的浓缩。这类乡土历史教材自然有其价值,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改革势在必行。新一代乡土历史教材也应从乡土历史本身、乡土历史研究的进展、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的统一的角度选择和安排内容。其中,当地现代化的进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编一本当地现代化简史。如,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起步最早、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一本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的《上海现代化简史》,不仅会受到上海学生欢迎,也可能引起其他地区人们的兴趣。

标签:;  ;  ;  ;  ;  

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_历史教科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