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 737200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需要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教学主旨以及紧扣课程内容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历史故事的具体策略包括导入教学、穿插故事、解决课程难点、运用故事语言以及丰富课后活动五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历史的构成主要是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因此历史故事是史实的重要载体,历史故事不仅包括真实可考的内容,也包括很多流传的传说。教学过程中,在历史课程里引入历史故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为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奠定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故事的原则
1.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增强课堂趣味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明确教学主题
每一堂课、每一个历史故事,都存在不同的学习主题。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主题加以明确,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程中来,在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有助于为之后教学内容的教授进一步奠定基础。
3.紧扣课程内容
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符合课程内容,从而将历史故事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历史故事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要保证历史故事的合理性,还应保证历史故事的有效性,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本。
二、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历史故事的策略
1.采用导入教学
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对于任何事物而言都是正确的。所以,如果教师在正式开始课本内容教学之前,能够通过课程导入的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该课程接下来的工作相对就会变得更有效率。一位教师在讲《经济大危机》时,这样开头。师问:“同学们,你们都了解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事,可是你们知道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一个是谁吗?”不待学生回答,接着讲,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是胡佛。1899年,25岁的胡佛来我国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他见附近土法淘金后的废砂中仍含有大量黄金,就用每担一个铜板买去了“废砂”,开起简单的冶炼厂。先用氯化钾液使“废砂”中的金变成氯化金溶液,然后投入锌粒,析出黄金。胡佛就是靠这样盘剥中国的物力、人力,而成为百万富翁。他以此为基础跃上美国政坛,于1929年4月当上美国31任总统。当时美国正处于20年代最繁荣的顶峰,美国资产阶级认为:“这一次繁荣将永远留在人间。”胡佛就职演说中说:“美国将永远消灭贫困,在我任期内,保证工人生活将大大改善。”胡佛讲话的余音尚萦绕着美国人民的耳畔,1929年10月,纽约却传来了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一天抛出1300万股的消息,它迅速蔓延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又一场大灾难来临了。什么灾难?生答:“经济危机。”我们今天就是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样导入正课。
2.采用穿插教学
据研究,一堂课中,学生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体是在20分钟之前,当一堂课的时间过去一半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会出现明显下滑,此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当中。以《夏、商、周的兴亡》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期设计一些关于夏桀、商纣、周幽王的历史故事,在叙述时尽量精简一下语言,抓住重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引用“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时,应重点描述周幽王在为讨褒姒一笑后而多次戏弄诸侯后,遇到犬戎攻击后灭国的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还可以对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重现故事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材中许多名垂青史的故事就是凝聚爱国精神的生动教材。七年级讲《甲骨文与青铜器》这一课时,这节课是知识性的介绍,单纯讲述学生肯定没什么兴趣和印象,课本重点讲了“司母戊鼎”的制作,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收集了一个关于“司母戊鼎”的故事,讲述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和保护过程,方鼎1939年在安阳吴培文的祖坟出土,吴担心国宝落入日本人之手,几经躲藏,甚至打算把鼎砸烂分块运走,但是把钢锯的锯齿都拉平了,才在大炉上划出浅浅的一点纹痕。后又改用铁锤砸,砸掉了一只鼎耳,方鼎受到破坏但没有再继续砸坏,最后用膺品逃过日本人的搜查。抗战胜利之后,1948年方鼎重现南京展览,蒋介石逃到台湾去的时候,想把这只大鼎带走,但是不知何故,却未能带走。1959年方鼎被运至北京置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经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现场考证,确认为大鼎上的铭文“司母戊”三字,从此大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这个故事在当时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学生都很有兴趣、不断提问。同时学生对青铜器也加深了印象,对保护中国文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七年级学生,课堂中间穿插故事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3.解决课程难点
初中历史课程不乏一些具有概念性的、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内容,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通过融入故事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等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鸦片战争》为例,这里涉及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但学生不太容易直接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含义。对此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反映当时租界区人民生活的影视资料,教师可以对影视内容进行复述,或者直接向学生播放影片,引起学生的感触,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历史故事当中,将自己代入到故事情境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民众的痛苦和艰难。学生在感受到历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处境后,自然而然就能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有所理解。《洋务运动》在近代上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一课。这节内容我讲了一节公开课,但是当时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也没有做好,虽然内容讲的清楚和全面,但课堂比较沉闷,整体效果不好。评课的老师就提出建议,在讲“洋务运动的破产”的根本原因的时候,如果仅仅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上嫁接西方先进技术等等这些抽象的理论,不仅老师自己无法讲清楚洋务运动的破产原因,八年级的学生即使认真听了也是无法理解的。可以讲述邓世昌的故事,从邓世昌的身世说起,讲当时中国社会现状,述说邓世昌的成长与经历怀着救国理想留学英国,本着报国之志归国从军,最后壮志未酬壮烈殉国的悲剧性命运,让学生透过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认识那段历史,体会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从而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进而形成相关的历史认知。这种故事的方式比起理论的讲述,要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4.运用故事语言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故事的灵活运用,除了对故事内容的叙述之外,运用故事语言以提升故事的趣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明确自己在描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意义,作为讲述故事的人,教师应掌握叙述故事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丰富故事内容,还应提升艺术魅力,通过引入具有积极色彩的语言,整体提升教学能量。八年级讲第一课《鸦片战争》,讲述清朝闭关锁国的程度,以及清朝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如果单纯讲当时清朝怎样腐败,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各个方面有何表现,课堂枯燥且抽象,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如果课堂上跟学生分享两个经典的小故事,也许效果大大不同。1842年,中英开战已两年,道光帝竟然问道:“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意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这样可笑的问题。林则徐同样闹了一个笑话:1839年底,林则徐接见了一艘遇难的英船上的船员,据船上的医生喜尔记载,林则徐详细问了他们一些外国的情况,尤其要他们将生产鸦片的地名一一写下,当提到都鲁机(土耳其)出产鸦片时,林则徐即问都鲁机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所属之地。当他听说土耳其不属美国,且距中国有一个月航程表示非常惊讶。讲完之后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老师再进一步总结:当时清朝号称“天朝上国”,但是从上到下都很封闭,无论道光还是林则徐这样的“先知人士”都对世界一无所知,普通老百姓更是闭塞,林则徐也正是接受了这次教训,才积极学习和介绍西方的文化知识,组织幕僚编写《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透过这两则小故事学生一方面加深了清朝在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的社会状况的认识,也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影响有了侧面的启示,同时对晚清“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贯穿始终的教训也加深了认识。
5.丰富课后活动
一堂课讲到最后如果草草收尾,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课堂结束前,合理运用历史故事,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商鞅变法”的时候,课本上小字讲了商鞅“徒木立信”来取得百姓信任推行变法,最后讲到了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学生都唏嘘不己,觉得可惜,因此我提问:“商鞅被处死了,那么变法失败了吗?”为了便于启发,我讲了一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故事,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反对商鞅的贵族开始诬陷他谋反,秦王就派出官吏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关打算住客栈,客栈的人不知他是商鞅,就说:“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结果只能离开秦逃亡魏。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说商勒变法关键时刻却没能救自己,但另一方面却说明变法已经深入秦国各个角落,广泛推行,不容废置。所以商鞅死而变法兴,秦国走上了富兵强国的道路,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另外我还特别启发学生:变法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不是空喊口号、纸上谈兵,有时甚至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当然,课堂结束语多种多样,选择合适、运用恰当就可以。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借助历史故事以提升教学有效性,故事应保证符合课程内容,并且满足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和相关概念。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强化初中历史教学。
论文作者:冯德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历史故事论文; 学生论文; 故事论文; 美国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洋务运动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