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150040
【摘 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治疗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临床效果以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配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普拉格雷片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小板凝聚率情况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血小板凝聚率情况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实验组患者对血小板抑制的作用更加持久有效,(p<0.05)具有显箸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几率方面,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远高于实验组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所以实验组患者的安全性能更高。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临床效果研究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又被称为冠心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目前冠心病在各国的发病率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有极大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脂质代谢异常的情况,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在患者的心肌上会形成一些白色的斑块,由于斑块的累积就会对患者的动脉腔进行一定的挤压,从而导致患者的动脉腔变狭窄,因此患者的正常血流就会受到重大影响,引起患者心脏缺血或心绞痛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因而如何提高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就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猝死、引发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在常规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往往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纤溶药物进行治疗。这类药物虽然能够较好地稳定患者的心绞痛,并且溶解患者的冠脉闭塞处的血栓,但是往往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入手,讨论了如何在实际的冠心病治疗过程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7到73岁,平均年龄55.3岁。对照组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年龄36到72岁,平均年龄53.6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配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普拉格雷片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小板凝聚率情况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血小板凝聚率情况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实验组患者对血小板抑制的作用更加持久有效,(p<0.05)具有显箸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几率方面,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远高于实验组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所以实验组患者的安全性能更高。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患者心血管遭受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影响心脏功能的正常发挥,严重时会诱发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对患者危害极大。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危害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临床上常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猝死、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等临床急症的主要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同时,由于该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四肢动脉等其他器官发生血栓的可能性较高。血小板可黏附于冠状动脉血管壁受损位置,可阻碍其自身在血管壁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血小板与粒细胞相互作用之后可释放出特定介质以促进血管收缩,进而诱发冠心病。因此,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是临床上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常用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上述患者近、远期的心脏事件风险。
普拉格雷是一种新型的血小板抑制剂,在活化血小板情况具有良好的作用,并且在溶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冠心病患者口服普拉格雷后,其中的药物成分能够迅速地一混合物的形式进人人体之中,对其进行作用,最后将其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充分发挥了普拉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本次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血小板凝聚率情况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实验组患者对血小板抑制的作用更加持久有效,(p<0.05)具有显箸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几率方面,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远高于实验组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所以实验组患者的安全性能更高。
综上所述,抓毗格雷与普拉格雷均属于抗血小板药物,虽然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普拉格雷效果更佳,能够明显降低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并且在平均血小板凝聚率情况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在药效长久性和安全性方面作用效果更为突出,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煊.冠心病治疗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114+116.
[2]仇昌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04:103-104.
[3]陈妍杏,班高亚.冠心病治疗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9:1621-1622.
论文作者:武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血小板论文; 实验组论文; 情况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