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_黑格尔哲学论文

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_黑格尔哲学论文

社会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过程论文,抽象论文,上升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这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但社会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发 展过程呢?根据唯物辩证法,应当肯定,社会主义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确认这一基本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都有重要意义。

(一)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简要地说明什么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的,是黑格尔。黑 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绝对”(“绝对精神”、“纯概念”)自己“建立自身的运动”,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绝对”自己“建立自身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绝对”自己否 定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前进运动”过程。在《小逻辑》中,黑格尔 把这一过程区分为“开端”、矛盾“进展”和达到“目的”三个环节;在《哲学史讲演 录》中,他把这一过程比作植物从“种子”(“开端”)经过发芽、成长(矛盾“进展”) 到最后结出“果实”(达到“目的”)的过程。黑格尔认为,“绝对”作为“开端”,正 如“种子”作为开端一样,是贫乏的、抽象的。这里所谓“抽象”,是指“种子”或“ 开端”虽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因这些内容还没有发挥出来,还只是作为“无”,作 为“种子”或“开端”(“有”或“存在”)的对立面,存在于“种子”或“开端”之中 ,潜藏在事物“原始的统一”里,因而“种子”或“开端”还只是“具有抽象普遍的意 义和形式”。另一方面,由于“种子”自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作为“种子” 的对立面,是“种子”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因此黑格尔又认为,“种子”自身同时包 含着“发展它自身的冲力”(矛盾)。正由于“种子”自身包含着的这种“冲力”或矛盾 ,促使种子发芽、成长为植物。黑格尔称此为“种子”发展自身、展开自身,也就是“ 种子”把本来就潜藏在自身中的全部内容展现出来的过程。他也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种 子”“自己规定自己”的过程,亦即“种子”自身获得丰富的规定性的过程。这就是“ 种子”或“开端”自身的矛盾“进展”或“前进运动”。结“果”是“种子”自己“建 立自身的运动”的最后阶段或环节。黑格尔把结“果”称为“种子”的“先在的目的” 。他认为,“种子”发芽、成长的全部过程,都趋向着这个“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这 个“目的”。“果实”和“种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就内容说,它们是同一 之物”。因此,黑格尔认为,“种子”发芽、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达到“目的”,就 是“种子”将其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全部发挥出来之后,又“回复到它所从出发的统一体 ”,简言之,就是“种子”自己“发展它自身,回复到它自身”。“种子”回复到它自 身,形成“种子”或“开端”自己运动的一个“周期”,也就是黑格尔所称的一个“圆 圈”。果实“是这个阶段的最后者,但同时它又是另一发展阶段的出发点和最先者”。 旧阶段结束,新阶段开始,由此构成“种子”或“绝对”自己发展自己的无限过程。[1 ](P27~31)黑格尔认为,这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这里所谓“具体”,是 指“不同规定的统一”、“多样性的统一”、“对立面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就是“种子”或“开端”把本来就潜藏在自身中的全部内容发挥出来,获得丰富的规定 性,并回复到自身的过程。在这种“前进运动”过程中,后继的阶段或环节一方面和它 所从出的阶段或环节相区别,另一方面又以扬弃的形式保存着它所从出的阶段或环节, “种子”或“开端”自身不仅没有因为它的辩证前进而丢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 着一切收获和自己一起,使自己更丰富、更具体。

由此可见,在黑格尔看来,所谓“发展”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从抽象上升 到具体,是事物自己“建立自身的运动”的普遍形式,是“发展”的普遍形式。黑格尔 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但黑格尔把“发展”理解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正确的。马 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把事物的发展过程比作从最简单的“细胞”到“ 已经发育的身体”的过程。马克思的比喻和黑格尔的比喻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列宁在他 的《哲学笔记》中,也不止一次地肯定黑格尔的这一思想。

通常我们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理解为理论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解为一般辩证 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黑格尔 指出:“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 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2](P177)他还特别指出:“自然界和 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领域和特殊形态,也莫不受辩证法的支配。”[2](P179)如果我们 承认黑格尔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自然也就应该承认,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以及 由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动,也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从抽象 上升到具体,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以及由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 动的一般形式。

(二)

我们知道,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以及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 式的人类改造世界的全部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时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 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 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 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 志服从这个目的。”[3](P202)因此可以说,人类实践活动的“开端”包括主观和客观 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就已经在实践主体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目 的、计划等,客观方面是实践主体掌握的物质条件。实践活动的“开端”,就是实践主 体利用自己掌握的物质条件,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计划而开始的行动。这是首先要肯定 的第一个事实。当然,人类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目的、计划等,并不是实践主体随意想 像的产物,而是人类过去实践活动的结果。

其次要肯定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开始时的目的、计划及其所掌握的物质条 件在实现其目的、计划中的地位、作用等,都还是抽象的。因为,第一,这个目的、计 划无论怎样详细都还是主观的,还没有变成现实,还没有达到和自己的对立面——客观 现实的统一。第二,这个目的、计划是否和实际相符合,能否变成现实,还有待于在实 践中检验、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具体化。人类 经过实践实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这种从抽象到具体 的上升,不仅表现为原有的实践目的、计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具体化,而且表现 为原先只是观念地存在着的实践目的、计划不断地转化为客观的具体现实。由此可见, 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社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由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运动,也是从抽象 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的“开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这个“开端”,从主观方面说, 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在中国一开始就是同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 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就是因为中国 革命的实践证明,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悲惨命运,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 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选择社会 主义的根本原因和目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选择社会主义的,正是怀着 这样的信念为之前赴后继、流血奋斗的。中国人民也正是因这样的要求而选择中国共产 党作为自己的带路人的。从客观方面说,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形 成的牢固的联盟、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以及通过没收 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中国工人 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掌握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依靠掌握 在自己手里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基 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基本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 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由此开始,我 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 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 制度是个好制度。但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犯过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 这样严重的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说, 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从客观上说,就是 因为这时的社会主义在中国还处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早期阶段,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还没有明显地暴露出来,因而我们还不可能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谈到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说:到抗日战争时期, “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 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 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过去 ,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 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 有完全弄清楚”。[4](P826)毛泽东在这里讲的是客观事实。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认识上,对我们党来说,都还是抽象的。用 毛泽东的话说,就是“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事实上,在这个阶段 ,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弄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当时也不可能不是抽象的。用黑格尔的 比喻来说,这个阶段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不过是在我国大地上刚刚发芽、成长,因而还 没有充分展开自身的丰富规定的“种子”。新民主主义革命还需要在以后自己“建立自 身的运动”中,也就是在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获得各种规定,使自己更 丰富、更具体。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在中国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我们对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才能日益丰富、具体、深刻,主观和客观才能日趋统一。这就是毛泽 东所说的,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 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才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 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我们才有了自由。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 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4](P825~826)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实践,以及我们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1956年,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总结我国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任务。1960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说:“你知道,对于政治、军事,对 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 有干过,还没有经验。你会说,不是已经干了十一年了吗?是干了十一年了,可是还缺 乏知识,还缺乏经验,就算开始有了一点,也还不多。”[45](P827)在七千人大会上, 毛泽东重述了同斯诺的这段谈话,并再一次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 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拿我来说, 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 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 ,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 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4](P829)二十多年以后,邓小平还不止一次 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为什么“没 有完全搞清楚”?是因为社会主义这颗“种子”在中国的大地上刚刚生根发芽、成长, 它的各种具体规定还没有展开,或者说还没有充分展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建设社会 主义的实践还刚刚开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缺乏知识,缺 乏经验。就是说,此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说都还是比较抽 象的。因此,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能是很清楚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上就不可能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不像毛泽东 所说的那样,“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4](P829)这是历史的必然 ,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聪明”人只能 或多或少地缩短这一过程,减少这一过程可能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但却不可能不经 历这一过程。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 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P3)这 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认识。但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在 邓小平提出这一命题的时候,它还没有上升为具体的认识,并充实其中的内容。它只是 告诉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走自己的道路”,至于我国的具体实际是什 么,自己的道路如何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当时我们也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还需要在以 后的实践中逐步认识。例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是到1987年 党的十三大才为我们全党所认识的。198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党 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5]( P252)从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成为我们党思考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 根据和出发点。又如,关于“改革”,邓小平一方面指出,“改革”就是要扫除发展社 会生产力的障碍,是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另一方面又不止一次地强调,“改革”是个 “很大的试验”,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5](P130)是个“试验”,“要冒很大的 风险”,意味着改革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弄清楚,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由此 我们就可以理解,邓小平为什么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鼓励和支持人们大胆地试、大胆 地闯。他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 际先进水平。”[6](P143)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又一次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 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5](P372)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 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中、在自己“建立自身 的运动”中,才能获得丰富的具体的规定,我们才能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 识。

毫无疑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们对它的认识,已经比毛泽东、邓小平在世 时丰富得多、具体得多、深刻得多了。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实践的结果,也就是社会主义在中国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的结果。1992年,邓小平 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5](P372)可以想见,到那 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们对它的认识将更加丰富、更加具体。

(三)

确立社会主义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确立这一观点,就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是僵死 不变的东西。任何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公式化、僵化、绝对化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 的、错误的。恩格斯在谈到辩证法时指出:“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 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 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 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 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7](P217)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如此。对 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 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 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 、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 ,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7](P217)正是基于对事物的这种辩证认 识,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 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8](P443)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会停顿,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也不能停顿。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要时刻记着邓小 平向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 ,就赶快改。

其次,确立社会主义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这一观点,就要深刻认识社会主 义是分阶段、有步骤、循序前进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这正如“种子”发芽、成长、开 花、结果是一个分阶段、有步骤、循序前进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一样。“种子”在其发 芽、成长、开花、结果的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同样的,社会主义在 其自身发展的每一阶段也有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是僵死不变的 ,也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本质和规律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看作永恒不变的,只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绝对性,不承认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性。辩证法则认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对于 事物自身而言无疑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种本质和规律又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 范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和起作用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一个宇宙系统从产生 到消灭的历史过程中,“在每个阶段上都有不同的规律,即同一普遍运动的不同的表现 形式起支配作用”。[7](P338~339)事物在其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 律,因而任何本质和规律又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绝对性正是存在于它的相 对性之中的。因此,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也不能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简单化、绝对化 、偶像化。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成功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对于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来说,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然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办事。但是,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 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党的十六大指出,今天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新阶段。这一新阶段与以前争取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阶段毫无疑问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第二,随着现代 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必将由初级阶段过渡到高一级的阶段,由不发达的阶段 过渡到较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社会主义较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具有不同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不言而喻的。这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也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阶段 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阶段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绝对化、僵 化、偶像化,也是错误的。

再次,确立社会主义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这一观点,就要在社会主义改革 和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的“开端”包含在其中,而不能背离或抛弃 这个“开端”。根据辩证法,事物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开端 ”在自身的前进运动中赋予自身以新的规定性,自己否定自己,把自身转化为和自身相 区别、相对立的他物,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是,“开端”在自身的前进运动 中达到的每一阶段,作为结果,又都以扬弃的形式包含着它所从出的“开端”。这就是 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前进运动过程。在自然界,这一过 程是自发地实现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则需要人们自觉地坚持把事物的“开端 ”包含在自己的实践中。事物的“开端”对于事物自身的发展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 它是事物前此一切历史运动的结果,又包含着事物未来发展的内在根据。背离或抛弃了 “开端”,就意味着背离或抛弃了事物自身发展的内在根据,消灭或中断了事物自身的 发展进程。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也是如此。

如前所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 义的根本原因和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党领导全 国人民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 开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进、发展过程,就是这个“开端”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具 体化的过程。但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后发展到何种阶段,获得何种新的具体的规 定性,都必须把这个“开端”包含在自身之内,而不能离开这个“开端”。邓小平在我 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反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 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是 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 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些论述都内在地包含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开端”,是我们在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在心并贯彻在实际行动中的根本原则。抛弃了 这些原则,也就抛弃了社会主义。如果抛弃了社会主义,则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中国现 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 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 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由于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 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 义的轨道,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 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5](P208、311)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_黑格尔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