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保护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保护论文,贸易壁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GATT(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使各类关税大幅度削减,许多常规非关税壁垒的撤除亦初见成效。绿色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加入WTO,加强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目前我国与经贸有关的环保法规与标准尚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国际上绿色壁垒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在我国出口的前10位国家和地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均为世贸组织中“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而且他们的行动往往得到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积极响应。资料表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10项环境措施对APEC成员24类出口产品的影响统计中,来自于环境标准和法规的影响占第一位,24类产品中有21类受到影响。入世后,根据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在产品的环境标准方面必须内外一致。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提高其国内市场产品的环境标准,对进口商品设置形形色色的壁垒,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发达国家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因此对我国的市场准入形成很大的威胁。
2.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影响
200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量占全国外贸出口增量的77.7%,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外贸出口7.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5.5%,为全国外贸出口保持一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海关统计,2001年上半年,全国外贸出口1245.7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549.7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4.1%,并连续6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地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这一趋势表明,加快发展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目前看来,对机电产品出口影响较大的环保法规主要有防止空气污染法规、噪声污染防治法规、电磁污染防治法规等,其中有许多条款涉及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等诸多方面。这些条款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少限制和困难,我国的大屏幕电视、大功率吸尘器等高档家电和信息技术产品对欧美的出口已受到影响。
3.对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绿色壁垒的推行要求企业将环境保护纳入产品的出口过程,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对商品的环境保护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后续及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和商业广告宣传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也相应增多。由于目前国际上对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尚无统一规定,因此各国对进口商品的环保要求亦不尽相同,在满足了一进口国环保要求的同时,可能仍达不到另一进口国的环保要求,导致出口商品成本的不确定性。低廉的产品价格是我国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因素之一,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要求,就必须投入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的资金和人力,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跨越绿色壁垒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应综合运用“命令+控制+市场+意识”的手段推进环境保护,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外经贸的持续发展
1.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我们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特别是由于日益增多的国际环保公约、协议、标准是各国行使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多变性,更应着重宣传。各级经贸工作者和企业领导要充分队识到环境与贸易的相互协调关系、环境在我国外经贸工作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只有促进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高我国在环保时代的国际贸易地位,并树立起在农业方面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在工业方面应推行清洁生产、在商品生产和销售方面应推行环境标志和绿色食品的观念。
2.完善贸易的环境法规,强化我国贸易环境立法和执法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科技水平增强,必须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新思想。今后应以预防为主,并强化监督管理。要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对经贸活动中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要依法惩处。
(2)建立我国环境税收体制。从静态的角度看,为达到高于本经济体发展水平的环境标准所带来的适应成本(ComPliance Cost),会使总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削弱竞争力;从动态的角度看,国际市场的压力也带来通过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排污,从而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机遇。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莱皮托调查了数千家美国公司发现,在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相等的情况下,环保较好的企业一般比同行业的企业赢利更多,我国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征污染物排放税、环境服务税、污染产品税、生态环境税等税种。以有利于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和企业。
(3)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严禁国外污染严重的产品和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向我国转移。发达国家一般都明确规定具有环境污染性质的外国投资不予批准,例如根据日本法律,对不同产业、不同性质的外国投资实行不同的审批制度。我国应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严格审批,把环境评估作为对外国投资者投资我国企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严重污染的企业应限制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手段。如征收环境税、污染收费、污染控制协议、可买卖许可证等方法,其目的是尽量减少政府的压力,力求做到谁污染,谁赔偿。
(4)在吸引国外投资者的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管理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本国的环保水平。随着环保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外国投资环保产业采取鼓励措施。例如,希腊的外国投资法就规定外资项目如能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就能获得15%的补贴。我国在引进高水平的环保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然后出口环保技术。
3.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绿色产品的出口
绿色产品在未来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当前,国际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绿色食品、绿色用品、绿色汽车、生态住宅、生态旅游等,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广。绿色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其中,绿色食品的开发前景尤为广阔,国际上比绿色食品环保标准更高的是有机食品(Organic Food),有机食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据国际贸易中心的调查报告,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11个发达国家1998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为135亿美元,其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5%~30%。预计到2006年,欧盟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增至47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荷兰、英国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其有机食品消费总量的60%~70%,价洛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额已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1999年的1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但现阶段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发展的空间很大。
4.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开发环境标志产品
(1)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其中ISO14001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底,全球共有13386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1标准认证。其中,贸易导向型的国家和地区实施标准非常积极,例如日本、新加坡、我国的台湾省等,这说明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了标准将对未来的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全球环境与技术基金会(GETF)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到2002年,全球将会有15万家企业进行ISO14001标准认证。我国于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管理体系认证试点。截至2000年4月底,我国通过认证的单位数只有263家,是日本认证数的十分之一,是德国的五分之一,是台湾地区的五分之二,是韩国的五分之三。为顺应市场环保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设计、包装的“绿色化”改造。另外,鉴于目前加工贸易在外贸中所占比重高达55.3%,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在进口原料时也应要求国外原料供应商提供ISO14000系列认证,以保证我国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2)大力开发环境标志产品。自德国1978年率先实行环境标志制度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种正在实施的环境标志制度。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工作开始于1993年,到2000年3月底,我国已经颁布了44类产品的技术要求,共有150多个厂家的400多种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称号。这些产品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环境标志产品的优越性进而提高对环境友善产品的认识。我国应尽快完善并实施“国内绿色标志”工作,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和产品认证方面,参照国家标准和准则,争取国际社会承认;同时,我国今后环境标志产品范围应从节能、低耗、无污染及回收利用等逐步扩大到环境保护产品和无公害产品。
5.以多种措施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据美国“商务报社”报道,未来20年全球环保市场的规模可与医药产业或航天工业市场相提并论,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很多国家都得到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扶持,一是因为环保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益性,环保产品和技术设备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不具价格优势,企业不愿投资;二是因为环保产业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般企业很难有这种实力。在我国,环保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尚属幼稚工业,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扶持。具体应采取下列措施:
(1)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对环保产业应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减免税收,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金融部门则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把环保因素作为银行信贷的重要条件,审慎对待每笔贷款,拒绝有污染的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可试办中国的“环保银行”,环保银行为国家所有,是对环保投资和融资进行总量管理与监督的专业银行。
(2)增强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突出表现在环保设备结构简单,环保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环保技术的推广不力等方面。如果不改善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化等环节,环保产业的发展就缺乏长期的竞争优势。我们一方面应增强自身环保技术的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应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同时还要注意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环保企业的消化能力。
6.积极进行国际环境合作,为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认真研究国际多边环保公约对贸易的限制与现行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的关系;收集、跟踪国外的绿色壁垒,对主要国家、行业和产品的绿色壁垒进行研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同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多边环境公约的环境进程,了解世界环保发展的新动向及可能对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目前我国贸易中的环境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过与其他国家充分交流信息和意见,可以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贸易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二)外经贸企业应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坚持环境保护策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推行绿色生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9年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要点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性环境保护策略。清洁生产强调三个观念:(1)清洁能源。尽量节约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的能源等;(2)清洁生产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少生产废弃物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清洁产品。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等。由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相一致,因此企业应重视进行清洁生产。
2.推行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1)研究(Research)。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2)削减(Reduce)。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3)利用(Reuse)。(4)再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5)挽救(Rescue)。绿色管理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反映,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专家预言,谁能率先实施绿色管理,谁就掌握了下世纪竞争的主动权。
3.进行绿色设计
与传统的产品设计思路不同的是,绿色设计不仅考虑产品如何进入消费领域,还延伸到产品消费结束后如何方便地进行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和重新使用。欧盟最近出台新规定,自2006年开始,凡是在欧盟区域内销售出去的家电产品、电子产品和信息通信产品等使用报废及其报废物品,都由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只有能严格遵守执行这些规定的生产企业,才具备在欧盟区域内销售产品的资格。我国的企业应及早采取对策,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使产品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到最少。
4.实行绿色营销策略
企业通过宣传绿色产品树立自身的绿色形象,可以在新市场环境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公众的消费行为存在着导向和强化作用。在当今时代,绿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相当重要的战略。据估计,全世界的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2000亿美元。因此,有头脑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实施绿色公关,树立绿色形象,力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标签:环保产业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