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差距与通货紧缩_有效需求论文

收入分配差距与通货紧缩_有效需求论文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通货紧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收入分配论文,差距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价格是市场经济机制的首要调节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价格僵化到通货膨胀 然后又进入通货紧缩,波动幅度较大,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通货膨胀和 通货紧缩从理论上讲是一对反义词。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当货币的数量超过了流通中对它的实 际需要量时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相反通货紧缩是指当货币的数量低于流通中对它的 实际需要量时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下降,两者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从1996年10月 、1997年10月、1998年2月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分别出现负增长以来,在这么长时间内通货紧缩状况未得到根本缓解,应该说治理的效果是 不理想的。如何评价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现状,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 适当的对策,以促进经济的健康成长,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两年多治理通货紧缩效果不理想的表现及原因

通过两年多治理,我国通货紧缩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离治理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要 提出进一步有效治理的对策,必须首先对当前我国通货紧缩治理效果不理想的表现及原因作 出深刻的剖析。

1.从物价指数看我国仍然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

1999年,我国物价指数仍然呈下降趋势,通货紧缩状况没有好转。200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 格指数2月份出现一次正增长,5月份以后出现微弱的连续正增长,2000年全年累计0.4%。20 00 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虽然逐渐减少,12月份为负0.4%,但是,全年累计负1.5% ,仍然处在下降阶段。可以说,我国仍然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

第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带有一定的政策因素。近两年来我国房租、水、电、煤 气、交通、通讯、信息、教育等服务类价格普遍大幅上扬,并且都是政府调价,因此居住和 服务类的政府调价是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的关键因素。虽然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考 虑了需求因素,但它毕竟是单方面作出的垄断行为,水、电、煤气、通讯等垄断行业职工平 均收入远远高于其它行业职工平均收入就表明了提价的不合理性。如果没有这些提价措施20 0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处在下降状态,并且2001年公用事业费提价的空间很小。

第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城乡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城乡中低收入家 庭享受服务类商品的经济能力较低,主要靠零售商品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他们的人数占全国 人口的比重较大,对社会影响较大。

第三,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回升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和钢材价格上涨有紧密的联系。

第四,据英国《经济学家》长期研究,一般各国官方公布的通胀率没有考虑产品质量的提 高和性能的扩大等因素,在计算通胀率时被高估了一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胀 率 在1%以内的话,这个国家还处在价格下跌或通货紧缩时期。200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 政府对公用事业费提价的情况下增长率仍然不足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1.5%,所以我 国仍然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

2.我国治理通货紧缩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我国两年多治理通货紧缩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除了中央的财政货币政策明显滞后外,我认 为,主要是没有正视我国通货紧缩的真正成因。

对于我国近两年通货紧缩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各位学者对于结 构性矛盾又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2000年我国通货紧缩得到明显缓解,但是有效需求 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大多数学者是从结构调整滞后或结构调整存在制度性障碍方 面进行分析的。我认为结构调整滞后只是治理通货紧缩效果不佳的表层原因,而深层次的根 本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

(1)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表现在: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居民收入的 基尼系数为0.33,差距不大。1988年根据赵人伟等学者的抽样调查,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 0.382。根据国家统计局计算结果,1996年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 998年为0.456,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看法基尼系数超过0.4就属于非常不平等,而且0.456的基 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中国当前的实际差距水平。从城市居民内部情况看,根据1999年三季度 多部委的联合调查结果,1999年8月,20%的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992元,20%低收入户为 124元,高低之比达8∶1。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人均收入差距更大,分别为1717 元和82元,收入比高达21∶1。不同居民家庭的财富占有更为悬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 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在城市截至1999年6月末拥有金融资产量最多的20%城市家庭所拥有的 金融资产量占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户均146615元,而最低20%家庭拥有1.5%,户 均为4298元,高低之比高达34∶1。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减少问题也变得相当突出。根据国家 统计局对部分大城市的调查结果,1999年20%低收入户的减收面均在70%以上,个别城市高达 93%。在城乡差距方面,1999年城乡收入比2.65∶1。地区差距,1998年从农村内部情况看, 东、中、西三大地域的人均收入比为1.94∶1.35∶1,最高省份(浙江人均3814元),与最低 省份(西藏人均1232元)之比高达3.1∶1。王绍光和胡鞍钢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的这种地区 差距为世界最高。行业差距,1999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等多部委的调查结果,最高行业与最低 行业人均收入比达到2.55∶1,这些方面的收入差距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缩小,并且正在进一 步扩大。我认为这就是我国通货紧缩治理效果不理想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收入差距过大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首先,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边际消费倾向难以提高。如果按收入高低分四个阶层 进行分析,一是高收入阶层,他们是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文艺体育明星 、律师、证券从业人员等,除了满足个人富裕的消费以外他们手中集中了大量沉淀的财富。 二是中高收入阶层,他们是党政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和管理人员、部分教师、部 分科技人员。他们的福利保障水平比较高,收入已经多元化,沿海地区这部分人的收入中计 划内收入只占一半以下,计划外小团体收入一般不对外公布,逃税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这部 分人比较怕露富,边际消费倾向很低。三是中低收入阶层,他们是国有、集体企业的一般职 工、私企低级员工。他们的人数占城市居民比重最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地位、经济地 位都不低,如今经济地位逐年下降,他们除基本生活费以外所剩不多,而且这部分人如今社 会保障水平较低,收入预期差,他们都在为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费用发愁,所以尽量压缩 即期消费。四是低收入阶层,他们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因残因病失去正 常劳动能力的人。他们在基本生活费以外没有剩余,只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能提高他们的 消费水平。因此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难以进一步提高。

其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使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农村四个阶层的情况和城市类似,但是 农村中中低收入家庭的比重比城市大。2000年1—6月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5%, 低 于上年同期2.6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的增幅。因此反映在农村 消费品市场上,2000年1—9月农业生产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88.21亿元,比上一年同期 下降4.6%,低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个百分点,是消费品零售行业销售额唯一下降的行 业。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的价格仍在下降,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多,所以近两 年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难以缓解。

第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投资需求不足。

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影响居民的有效需求,决定消费品市场的兴衰,决定资本边际效益的 高低,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因此居民收入差距状况与企业投资需求密切相关。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市场疲软、企业资信下降、银行惜贷、企业惜惜,导致大量储蓄不 能转化为投资。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储蓄存款大量增加,1999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9 621.83亿元,增长11.6%。尽管2000年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显现,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降至7 .9%,但是还是增长了4710.55亿元。由于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商品零售 价格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消费品市场仍然疲软,储蓄存款仍然不能充分转化为企业投资。

其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业投资不足。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时期 ,农民挣的工分作为个人收入只负担家庭的生活消费,农业投入由集体承担。1979年农村实 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承包给家庭,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分配原则实行“交够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因此80年代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好效应逐渐减弱。人们的收 入提高了,但是这些收入除了家庭消费以外还包括农业投入,如种子培育、土壤改良、小型 农机具的更新都要家庭负担,比较大的农具更新,农业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电站建设,教 育、卫生、医疗等设施建设都要农民家庭分担。多方面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 区农民实际社会负担超过中央规定的上一年实际收入的5%,一部分地区超过20%,由于城乡 收入差距没有得到适当缩小,目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仍然过低,农民收入在维持家庭消费以 外所剩不多,导致了农业投资需求不足。

(2)理论依据

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以后就自然出现程度不同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传统的西方 经济学所奉行的是“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行创造需求”,也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经 济本身会自动维持供求的平衡,否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普遍存在,政策上主张“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完全均衡是偶然的,而总供给 大于总需求是经常存在的。同时他解释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 有效需求不足,即国民收入不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求的原因则在于三大心理规律的影响,第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第三流动偏好。凯恩斯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国 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要的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私 人投资,维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治久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不足的根源作了革命性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产品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 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上的表现之一是 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劳动人民有支 付 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问题,马克思主张,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然后在公有制基础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从而消除总需求不足问题,使整个社会协 调发展。可见马克思分析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着眼点是所有制决定的收入分配制度。

凯恩斯和马克思所论述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是改革开放以 来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凯恩斯用于化解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 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马克思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有 效需求不足)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分析通货紧缩的原因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进一步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

1.正确把握进一步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的出发点

要正确把握进一步治理通货紧缩政策选择的出发点,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 。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不少,但是它以6万多亿元的储蓄存款沉淀在银 行里,一方面银行存贷差额大,社会间接投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居民把大量收入存入银行 使消费需求不足。如何降低银行储蓄率成为理论界反复思量又没有公开争论的焦点。实际上 降低银行储蓄率的途径只有两条,第一条是尽快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消费需求。第 二条是开辟新的私人投资渠道,扩大直接投资需求。

由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多大程度上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始终缺乏定 量分析。私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将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什么样,什么程度的影响也缺乏专门深 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以前第二条途径至少不能成为我们进一步治理通货 紧缩政策选择的出发点,而第一条途径,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成为我们政策选择的主要出发点 ,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搞得好不会影响效率。但是我们也不完全排除第二条途 径,因为许多学者提出这样的思路也是经过长期思考的。我们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应该是“以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为主,以扩大私人投资为辅”。政策出发点确定以后就要研究选择有利于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政策。

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在财政收入政策方面,目前城镇显性和隐性中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漏缴现象十分严重, 有关方面心中有数,却又装聋作哑,因此缺乏科学准确的统计数字,人们初步估计是一笔惊 人的数字。国有企业职工收入较低,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是他们缴纳个人所得税最规 范。偷漏税者收入高,又怕露富,边际消费倾向非常低,这是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降的原 因之一。我们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收入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严肃 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目前个人所得税实行单位代扣代缴制度,因此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工 作需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党政第一把手统一思想,增强法制观念。三资企业管理人 员的隐性收入用各种名义打入成本,工商管理和税务机关应该深入研究规范和查处措施。当 然,工商管理人员和税务人员应该以身作则、依法纳税。这项工作做好了,一方面能够缩小 收入差距,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有效需求,降低银行储蓄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家财 政收入,使国家有更多的钱进行财政投资,从而拉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需求。

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要认真探索提高国债投资对社会投资拉动作用的新方式、新途径。 由于储蓄存款居高不下,国债出售情况火热,国债发行量还有扩大余地,国债和储蓄存款的 利差,还有缩小余地,目前国债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正在减弱,有必要认真探 索国债投资的新方式新途径。国债投资的新途径要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造 成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道路、通信、水、电、气等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如 果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能以较快的速度改善,农村就会较快地改变落后面貌,农民收入 就会 得到较快提高,但是,目前政府没有把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正确地调动起来。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集体组织农民参加基础设施建设,计工分按劳分配。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 后,集体的分配职能弱化,农民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时间作为义务劳动。在城镇基础 设施行业的职工收入是比较高的,在农村却要求义务劳动,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违背按劳分 配原则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建议财政象发行西部特种债券一样发行一定数 量的农村基础设施国债,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先作试点,然后推广。这 样一方面能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使 参与建设的农民能够按劳取酬,提高他们的眼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有效需 求。

农村落后的又一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落后,落后地区财政收入有限,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 需 求,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完善强有力的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教育质 量,改善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沿海发达地区不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造成农村地区落后面貌难以改变。落后地区人才的基 础教育都由本地区承担,学成以后被发达地区无偿吸引。今后要建立一种制度,发达地区 吸引落后地区人才要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偿,以缩小地区差别。

3.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近几年农民货币收入增长速度放慢,造成农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包括生产投资和基 础设施投资),可以推断,农村经济发展中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金融体制变动又加剧了这 种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将基层机构的贷款权上收,许多县级机构只能审批10万元以下的 贷 款,减少了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另一方面,银行的基层机构和邮政储蓄网点在农村吸收 存款,再加上税费收缴从农村抽走了大量资金,使农村出现资金净流出的状况。从全国情况 看,2000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适度的。从全国银行储蓄存款和现金支出情况看,城镇货币 供应量比较充足,而农村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严格 控制用于城市建设货币发行量,积极增加农业货币投放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和农 村 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从而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 需求,从根本上摆脱通货紧缩。

总之,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城市、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是我们治理通货紧 缩 的政策出发点。其它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措施也要配套利用。还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 提下,鼓励城乡私人投资,以降低银行储蓄率,提高投资需求

标签:;  ;  ;  ;  ;  ;  ;  ;  ;  ;  

收入分配差距与通货紧缩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