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的几个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误区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微课作为教学新概念进入公众视野时间有限,大家对微课的认识有深有浅、参差不齐,也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梳理如下,以期引起大家对微课的继续关注、研究与探讨,充分发挥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误区一: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 对于刚刚接触微课的教师来说,很多人会误认为微课就是课堂实录或其中的某一片段。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微课进行解释较典型的有胡铁生、焦建利、张一春、黎加厚和吴秉健等。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焦建利教授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黎加厚教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4]。吴秉健教授对微课持有以下观点:微课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小测验等),而且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维基(Wiki)资源分享内容[5]。 综合以上各位学者对微课进行阐释的要义,我们不难发现“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它与课堂实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在线教学微视频文件,具有微小内容、微细讲解、微少时间与微小数据等特点,而不像课堂实录是长达一节课的冗长录像文件。其次,在功能上,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而课堂实录是上课过程的再现,往往以文件资料保存为目的。再次,其视频内容不像课堂实录包含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和教师组织教学等,它主要由教师自己策划、创作完成。 误区二:微视频就是微课的全部 本次活动展示的微课,多数是仅仅包含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在视频中,教师较好地讲清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这类视频的制作还是只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经验等)出发,忽视了观看视频的主角——学生。笔者认为,微课的内容除了包含视频这一核心内容外,还应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导学单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自主学习导学单作为学生学习的抓手,配合微视频,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完成“学习—理解—掌握—应用—评价”的自主学习过程,真正体现微课的价值。 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2013年开始在全市尝试推行“翻转课堂”以及微课教学模式,其中,地理学科在这些新模式的应用上做得比较好,走在了各学科的前列。其经验之一就是自主学习导学单和微课在应用中的有效结合。自主学习导学单如何设计呢?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支架,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应贯彻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原则和方法,其由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般来讲,学习指南部分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和学习方法建议三部分,本部分旨在让学生明白自己观看视频要学什么、学会什么以及怎样学。学习任务部分是学生观看微视频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学习评价部分包括自主评价和困惑建议两部分,自主评价往往通过微习题的形式进行,微习题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学生通过做检测试题,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从而选择观看视频的次数。困惑建议是记录自己的疑问及对教师课堂上的指导提出的建议。 误区三:教学重、难点是微课制作内容的唯一选择 有些教师认为,制作微课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能够解决上课不易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微课制作内容的唯一选择,其他部分不在微课制作之列。 首先,这种观点不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生在课前利用微视频自主学习课程,包括整理收获,提出问题;二是科学地组织开展课堂师生、生生活动,包括展示交流、协作探究、释疑解惑等。例如,鲁教版“岩石图与地表形态”一节,重点和难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但我们制作的微课如果只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没有关于三大类岩石的组成和特点的微课,那么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将是不完整的,没有由浅入深的必要铺垫,重点和难点也将无法突破,更谈不上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其次,这种观点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同样一个知识点,对于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其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有区别的;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同的;对于新授课和复习课,其教学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制作微课的素材只盯着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实用性和广泛性无疑将大打折扣。例如,“地方时和日界线”这一知识点,我们在上完课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成因没听懂,有的学生可能成因搞不清但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制作了作为重难点的计算方法的微视频,那么就难以满足另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微课制作内容的选取应是丰富多样的。当然,我们在微课制作内容的选取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仍应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许多知识点,涉及物理、数学等学科,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等,我们应当花费更多精力,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形象具体,进而做出精品呈现给学生。对于较简单的知识或重点内容的铺垫部分,则应在生动活泼、言简意赅等方面做文章,以激发学生兴趣和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误区四:微课只是教师的讲解过程,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次展示的微课多为讲授型,于是部分教师提出了疑问:学生观看微视频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是被动接受,与目前的教改精神不符合,如果学生长期观看微课,会产生不爱动脑的惰性,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这是对微课认识的又一误区。首先,微课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广东佛山是进行微课试点较早的地区,根据资料统计,在佛山市首届微课征集活动作品中,讲授类占23.7%、探究类占22.3%、导入类占17.8%、合作类占7.1%、问答类占6.3%、实验类占3.4%、练习类占1.5%,而不属于上述类型的“其他类”作品数量达9.9%。地理微课的制作也应是丰富多彩的。讲授类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适用于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叙述地理现象或事实、解释地理概念、阐明地理规律等)。如果是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我们可以制作启发式微视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快乐学习;如果是抽象动态的地理现象,我们可以制作演示类或实验类微视频,结合探究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微视频不仅不会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障碍,设计合理巧妙的微视频反而会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其次,微课的运用使翻转课堂得以实现。学生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就有充分时间展开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对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进行探究、释疑、应用、拓展、反馈,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杨洋老师谈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本学期我任教高二地理必修班。为了带领学生复习以迎接小高考,我制作了一部分微课,并将与之相关的微视频、配套导学单、PPT课件、习题练习等上传到学生所建的地理学习QQ群的群共享里,供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下载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重点、难点、疑点,学生们踊跃探讨,并分享着各自的观点和解题思路,不到半年,学生的地理思维活跃了,能力提高了”。 误区五:微视频的制作复杂,一般教师难以完成 很多教师都接触过微课,但真正制作过微视频的教师却寥寥无几,很多教师感觉制作过程复杂,很难完成。微视频的制作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吗?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微视频制作方法。 1.将已有的PPT课程资源转化为微视频 (1)通过Power Point 2010转化为视频文件。操作步骤:打开要转化为视频的PPT文件—文件(另存为Ctrl+Shift+S)—选择“Windows Media视频”—单击确定。 (2)利用“录屏Camtasia Studio V6.02汉化版”软件录制。操作步骤:打开该软件—单击软件左上角“录制屏幕”—带好耳麦,调整话筒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单击最右侧“rec”,进入录制状态(教师一边演示PPT,一边讲解)—录制完成,双击右下角红色方框图标,进入后单击stop—查看播放效果—点击右下角“save”保存—对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2.利用摄像机、手机等录像设备录制 首先,针对微课题内容,设计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其次,在黑板(白板、纸张)上展开讲授过程或者利用教具演示实验过程,利用录像设备拍摄下来。最后,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这种视频制作方法具有技术难度低、操作方便快捷、画面真实亲切、易于分享等特点,适合教师边讲边写边画,也适用于对某一地理现象的演示或实验。 当代教育已经呈现出“网络化、大数据、在云端”的趋势,微课作为教学新概念已经悄然而至,它必将对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微课,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相信大家作为一线地理教师,会从陌生到接触,从接触到尝试,从尝试到应用,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成长。地理微型课程中的几个误区_微课论文
地理微型课程中的几个误区_微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