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繁荣中国当代先进文化_先进文化论文

努力繁荣中国当代先进文化_先进文化论文

努力繁荣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文化论文,中国当代论文,繁荣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对文化这个概念有多种理解。从现有文献来看,江泽民同志所讲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有先进、落后、腐朽之分。先进文化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繁荣先进文化是一项浩瀚、复杂,涉及观念、理论、政策、实践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从哪里入手?从哪里抓起?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应该遵循的四个要点,这就是“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这四个要点分别涉及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指导思想、现实基础、外部条件,是新世纪繁荣先进文化的指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指先进文化建设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动态过程。在当代中国,这个理想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应该看到,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社会主义文化虽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许多方面还是薄弱的;封建文化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历史进步和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元化状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这决定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路途不会一帆风顺,其间必然充满曲折和坎坷。我们如果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就会在落后、腐巧文化的包围、侵蚀、进攻面前打败仗。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应该明确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既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又是包括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优秀文化之精华的真正先进的文化形态。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来构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只有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才能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出只有先进文化才具有的推动世界进步的强大生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我党提出的文化建设各项要求中,“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科学、大众”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和其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离开了“社会主义的”这个核心要求,在理解、把握“三个面向”和“民族、科学、大众”等各项要求时就容易出现偏颇。例如,有人认为,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去进行文化建设,才会有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有人认为,只有以所谓的“世界文化”或叫做“人类共同文化”为指向,才会有先进文化的“未来”特色,等等。这些观点都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相背离,必须加以澄清。

其次,必须把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定社会的文化固然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先进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一旦被广大群众所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的先进文化相比,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的文化。今天,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生产的重要资源,建设“知识化”经济和社会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目标,文化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文化建设的滞后不仅影响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必须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上,把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建设并重的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加大对先进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从根本上扭转其经费“总量偏少、比例偏低”,人才流失、队伍不稳的状况。特别是在目前文化市场空前活跃,文化资源急剧向社会、企业、个人分散的情况下,先进文化建设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样才能够在与落后腐朽文化的斗争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强劲的竞争力,否则就有被低俗的、纯商业的、复古的、西化的文化潮流淹没的危险,根本谈不上发展和繁荣。

第三,要造就一支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军。人是文化的生产者、消费者,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文化发展趋势。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了,优秀的精神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落后、腐朽文化产品的生产就会从源头上得到控制;作为文化消费者的人的批判、鉴赏能力增强了,落后腐朽的文化产品就没有了市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我们要造就一支能够真正实践先进文化要求的党员、干部队伍;造就一支自觉信奉社会主义价值观、立志为繁荣先进文化而奋斗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教育家队伍;造就一支能够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管理者、经营者队伍。要通过包括普及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内的各种手段,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不能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为指导,也不能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所独具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其他思想学说能够超越的优秀品质所决定的。第二,是由当代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以儒家思想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为指导,就意味着让封建思想或资产阶级思想来承担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指导任务,岂不是太荒唐吗?第三,8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从开始传播到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对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伟大推动作用,是任何西方思潮、中国传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进入新世纪,要在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始终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非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不可。

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什么必须是一元的?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我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根据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自觉制定的根本方针。而文化多元并存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根源于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阶层的存在,以及多元国际文化的影响。就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来说,并存中的各种文化在交互作用中的地位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一旦这种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性质相背离,就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构成威胁。所以,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及其领导阶级都不会对多元文化的并存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相反,都要以符合自己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思想作指导,去引领、整合其他文化。在当代中国,提倡指导思想多元化就是企图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会不会破坏文化上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不会的。“双百”方针就体现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发展多样化的统一。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基于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如下几点认识:1.

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文化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2.承认科学文化的研究、创造有其独特规律,发展科学、繁荣文化必须经过人们的自由探索;3.承认发现真理、剔除谬误的唯一途径是进行充分的说理和论争,而不是行政裁决。这就为各种文学艺术、思想学说提供了研究、表达、交流、创造的广阔空间。“双百”方针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一是,必须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一是,必须保证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展开自由、充分的讨论。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不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创作、研究的积极性,百家沉默,万马齐喑,当然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只强调后者而违背了前者,就会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提供可乘之机,导致严重的思想、理论混乱。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就是坚持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发展多样化的统一,就可以避免文化建设上的专制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的出现,推动文化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和繁荣。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体现在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文化大政方针的制定,对宣传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方向的把握等等,特别是体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的各种文化评判活动中。建国50年来,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主要是存在教条主义和公式化、简单化的毛病,混淆了学术研究和政治立场的界限。改革开放后,在逐渐扭转上述偏差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差,文化的意识形态色彩被有意无意淡化,实事求是的文化评价时时被庸俗的捧场所取代,正常的文艺、学术批评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批评不多,却常被称为‘围攻’,被说成是‘打棍子’”,“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6、47页)——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多次批评过的这种现象,现在看来也没有太大的改观。

在当前复杂的文化环境下,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只能使我们自己解除精神武装。当务之急是要发展一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评论队伍,活跃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结合起来,将“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纳入文化评判的标准之中,要划清政治和学术的界限。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开展有利于激活文化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唯物主义”。(《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2页)

三、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先进文化产生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繁荣和发展也必须立足于这个伟大实践。明确这个立足点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现过两次文化热,一次是80年代中期,一次是90年代初期。学者们就怎样借鉴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发表了成百本著作,成千篇论文,达成了一些非常积极的共识,但对于现实文化建设问题的关注、研究却很不够。繁荣先进文化当然要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当然要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进行介绍、诠释、研究、评价、比较,但严格地说,这些工作都还没有涉及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根基。对于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来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也好,西方当代文化精华也好,都只是它的发展之流,只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是它赖以发展的源头活水。

实践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任务是由实践提出的;第二,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由实践推动的;第三,文化的借鉴和传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第四,文化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取决于它对实践所提出问题的关注与回应。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文化建设,就要把反映、解决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当前,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代化实践的关键,因此,解决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繁荣先进文化的问题,就成为文化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文化市场的出现给文化建设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文化消费者的地位日益增强。他们分属不同的经济群体、利益阶层,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对文化产品进行自主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文化消费决定文化生产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要求得发展和繁荣,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所赋予它的影响力和权威,更不能对文化市场的存在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魅力,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广泛赢得群众。

首先,要在服务和引导的统一中扎牢自己的根基。任何思想文化只有扎根于社会经济的事实之中才能获得长盛不衰的活力,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文化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发展、繁荣,首先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意识,当前主要是抓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要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同时,不忘先进文化对现实的引导功能,不忘在限制市场经济的弊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唯有实现服务和引导的统一,社会主义文化才不至于成为远离社会经济生活、远离群众日常生活的空洞说教,才能对群众产生吸引力,对社会产生影响力。

其次,要在市场、行政、法律三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中壮大自己。市场注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特殊需求。先进文化要有效地影响群众,就要善于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推出两个效益都好的文化精品。近几年,一些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电影、小说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法制环境是先进文化得以发展繁荣的秩序保障。应该大力推进文化法制建设,打击、清除内容反动的、宣扬“黄、赌、毒”的文化产品,保证先进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应该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经济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社会文化资源向有较高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方面流动,保证先进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文化市场。

第三,要让先进文化真正群众化。村镇、企业、社区、校园等基层文化建设具有社会影响广泛、群众参与程度高的特点,是把先进文化推向全社会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以村镇文化建设来说,我国人口中九亿是农民,村镇文化建设搞不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很难成功。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展的“十星户”活动是在广大农村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在全国推广。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基层,一方面普及先进文化,一方面从群众文化实践中吸收营养,丰富、繁荣先进文化。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电子传媒文化拥有大量的参加者和追随者,引导得法,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放任自流,会产生很多弊端,甚至会危害社会稳定。不能认为流行音乐、互联网络只是非主流文化的舞台,我们必须学会利用这些新的文化发展形式和空间,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同时,积极对其进行规范引导,使之汇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之中。

四、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

先进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宝库经古历今如海洋般的浩瀚,瞄准其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关注其最新的思想、观念、知识成果,是吸收和借鉴世界科学文化精华的最佳切入点。用江泽民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

文化本来包括科学技术,江泽民同志在这里将科学技术单独提出,意在强调,学习、借鉴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多次发表讲话,对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述和精辟的概括,并且指出了由此导致的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借鉴作用。科学技术既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力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不仅在于拥有先进的价值观念,还应该体现在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实践,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要大胆引进、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尖端科学技术成果以及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机制、思想观念等一切反映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东西。

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文化以强势文化的态势迅速扩张。一方面,以好莱坞、CNN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正以工业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和复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另一方面,作为当代西方文化重要思想形式和理论形式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如知识经济思潮、生态文化思想、人本主义思潮、全球化思想等等,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文化的交流当然也包括对西方大众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西方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文化的学习、借鉴。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还存在一些疑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文化视野就会受到局限,我们的目光就难以真正触及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

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西方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文化。它的主体是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为基础,以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这些消极因素,我们的态度是抵制和批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资本主义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延伸和发展,其中既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阶级差异性,也保留并活跃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168贡)“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如果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只承认变革和批判,不承认借鉴和继承,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眼界就宽了,立足点就高了,头脑也就更理性了。就会明了,尽管西方文化中有糟粕,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天也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而且文化被它们用作实施这种图谋的战略武器,但是为了得到人有我无、人长我短的东西,为了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滋养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批判地学习、借鉴。例如,西方的人权理论中有一些属于人类文明发展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形成的一些普遍性原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法制国家是有参考价值的,我们应该借鉴;但霸权主义者搞人权的双重标准,鼓吹人权大于主权,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此外,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信息社会理论、生态文化理论、全球化思想等等,其中虽然不乏消极因素,但同时也为我们树立知识经济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世界史观念等新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分析。需要提及的是,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方面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吸收精华不足,对其低俗的、纯商业性的东西反映、接纳却十分迅速;二是在精英文化层面上,全盘西化的思想还大有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力扭转的。

五四时期,我国的先进分子首次将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思想观念层面,其最伟大的成果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恢弘的气度,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立足实践加以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从而使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博采众长中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

(本文课题组成员:黄楠森、陈志尚、苗苏菲、杨中华、于波)

标签:;  ;  ;  ;  ;  ;  ;  ;  ;  ;  ;  ;  ;  ;  

努力繁荣中国当代先进文化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