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肖嵚1汤明俊2吴昊3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肖嵚1汤明俊2吴昊3

肖嵚1汤明俊2吴昊3

(1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15;

2湖北省蔡甸监狱医院内科湖北430110;

3湖北省大悟县人民医院二内科湖北大悟432800)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9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详细的检查,分析患者全身检查结果后根据病情的严重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密切观察。结果:94例患者中好转74例,好转率89.4%。病情恶化3例,占3.2%。病情未发生任何变化1,占1.1%。病死6例,病死率为5.9%。结论:及早入院治疗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最有效措施。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507-02

结核性脑膜炎是神经内科一种较为常见的重症结核病,儿童人群为最主要的发病人群。该疾病死亡率极高,若在发病后没有能够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发展到中期或者晚期,那么治愈难度将非常大。且很多在病情发展到中期或后期的患者,治愈后非常容易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偏瘫、致残或者失语[1]。所以,及早治疗是减少结核性脑膜炎的必要措施。本研究对9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9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0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36岁,平均年龄24岁;最短病程1周,最长病程18周,平均病程9.5周。

40例早期,48例中期,6例晚期。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发热。

1.2临床诊断标准: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患者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如身体发热、出冷汗、乏力且发病急。二,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综合征。如恶心呕吐、癫病发作、脑部神经和肢体等初夏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三,进行头颅CT扫描显示存在非常明显的特异性改变。四,脑脊液多个临床项目检查显示存在明显的特异性改变。五,机体其他部位存在结核灶。

1.3方法: 首先,进行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具体检查项目为蛋白、细胞数、糖以及氯化物含量。

其次,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几种常使用的治疗方法有:一,抗结核治疗方法。所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被确诊后就必须要立即进行抗结核治疗。在进行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需要仔细研读结核病分册,将疾病分为强化期(≤3个月)和巩固期(≥9个月)。按照分期的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强化期治疗方案为HRZE,巩固期治疗方案为HRZE。抗结核治疗最常见的药物有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等。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方法。鞘内注射药物具体方案需要由脑脊液中蛋白含量的多寡决定。一般含量>300mg/dL和<300mg/dL的患者治疗方法有所区别。鞘内注射药物治疗使用的药物为异烟肼和地塞米松。蛋白含量>300mg/dL的患者一开始鞘内注射次数为1次/d,异烟肼和地塞米松药量分别为0.1mg和2mg。在连续注射3d至7d后开始转为2天1次。在2天1次注药持续3d至7d后开始转为3天1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蛋白含量<300mg/dL患者鞘内注射药物频率为7天3次,在病情逐渐好转后再逐渐递减,转为7天1次或者14天1次。三,激素治疗方案。常见激素为泼尼松、地塞米松、异烟肼等,采用口服方式,泼尼松药量30mg,每日一次。异烟肼和地塞米松药量分别为0.1mg和2mg,每日一次。在口服用药的同时还需要使用异烟肼和地塞米松进行联合滴注治疗。四,甘露醇滴注治疗颅压异常方案。采用静脉滴注方式。取20%250ml甘露醇,以每隔6h或8h进行一次静脉滴注,随着病情的好好逐渐减少滴注数量[2]。

最后,配合必要的护理治疗。在进行抗结核感染等方案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加入必要的辅助治疗。比如,对于尿失禁患者应该做好导尿和帮助患者清理的工作。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应该立即给予鼻饲治疗,使患者尽快清醒。

2结果

94例患者中好转74例,好转率89.4%。病情恶化3例,占3.2%。病情未发生任何变化1,占1.1%。病死6例,病死率为5.9%。病情恶化患者出现癫病和半身偏瘫现象分别有1例和2例。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临床上一种非常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病变中的一种。该疾病主要是人体内多个不同部位的结合感染通过血液进入颅内,造成颅内感染而形成的一种较难处理的重大疾病。结核性脑膜炎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中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严重疾病,有研究显示,该疾病的死亡率最高达到36%。造成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是疾病发作后未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造成病情不断加重,加大治愈难度。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类型症状基本一致,缺乏能够快速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特征,因此,临床上非常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导致无法及早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现象。目前,临床上提高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率的方法有:进行全面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等多种影像学检;特别注意痰检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在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脑脊液化验,若多次诊断结果均显示蛋白、白细胞数、压力以及ADA,那么则基本可以初步判定为结核性脑膜炎;对头部进行CT扫描检查,查看脑部积水情况;详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晕眩、恶心、发热以及意识障碍现象[3]。在综合这些方面内容后,一般均能够确诊结核性脑膜炎。

当前,临床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最有效方法是综合治疗法,且具体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一般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的严重情况制定。通常情况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入院后均需要进行杀菌药物治疗,如最常用的异烟肼,该药物能够顺利通过大脑的屏障顺利作用于脑脊液中,缓解发炎现象。除了该药物之外,激素注射也能够起到减少炎性,缓解发炎症状的作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进行减少炎性反应的药物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具体方法是在鞘内注射专门的抗结核药物,提高局部抗结核药物的浓度,增强其杀菌作用[4]。

本研究根据94例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制定了多个治疗方案,具体有加鞘内注射治疗方案、注射激素治疗方案以及抗炎药治疗方案等多种不同的方案,研究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中,好转74例,好转率89.4%,病死6例,病死率为5.9%。可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以上研究可知,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临床症状非常不典型,极其容易在诊断过程中误诊为其他脑膜炎类型或者漏诊的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抽脑炎液检查、胸部X线拍片检查、脑颅CT扫描面检查等多种方式检查,是病情开始出现时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且只有尽可能在病情早期到医院诊治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才有可能治愈疾病,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栾坤.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诊疗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06):201203.

[2]尚文鹏,毕国荣.结核性脑膜炎27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9,10(16):184186.

[3]王健,柳兴军,张赛.结核性脑膜炎47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9(16):474475.

[4]白智远,张宇祥,孙海鹏.结核性脑膜炎73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26(13):415416.

论文作者:肖嵚1汤明俊2吴昊3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  ;  ;  ;  ;  ;  ;  ;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肖嵚1汤明俊2吴昊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