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养这一大社会背景下,对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展开讨论及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数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
随着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国际竞争的逐渐激烈,我国的文化水准以及竞争力也必须不断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受到了核心素养的挑战。虽然核心素养一词是近几年才在教育界出现的,但其具有极大的实践教学意义,即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它还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教育格局的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为优化我国的教育格局以及教育深度,教育部近几年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条例,以期从法政文件层面提升教育改革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扩大核心素养的影响性,培养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正确认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内容自然也包括数学教学。在以往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单向性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以及专业锻炼。虽然这样会实现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教学目标,但不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在这一教学手段下,学生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死记和硬背,学生的关注重点也停留在成绩,而忽略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不再是背诵知识的机器,相反,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选取自由度,即在这一大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界更关注科学教育策略的制定。
科学教育策略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学生的思维活性;其二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及能力;其三便是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所谓的思维活性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施对学生的自由思维及发散性思维进行引导,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忱,提升学生的思维活性,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所谓的学习意识以及能力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一定的、合理而科学的学习手段,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只有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了合作意识,才能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及互动,推动问题的解决。在数学教学领域中,核心素养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类型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上。由此可知,要想培养学生形成合理而科学的核心素养理念,就必须注重实践的往复,引导学生总结实践经验,以提升学生思维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有待转变
从宏观角度来看,现有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仍有大部分教师只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客观性,进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了教学的有效性。即现有的教学理念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锻炼,很多学生只是实现了学业成绩单方面的提高,而在思维活性以及学习规划等方面明显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是极其必要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2.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通过对中高等数学教师教育经验的总结可以得知,学生分为两种极端类型:其一便是沉迷于学习,认为学习是人生中唯一的一件事,进而将自己所有的时间以及精力都置于学习之上;而另一种则是对学习毫无感受,认为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不如去学习其他手艺,同时,该类学生还反感高考,质疑自己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两类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以及学习态度,但无论是哪一种观念,都会制约学生的发展。
三、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课堂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这一大社会文化背景下,数学教学要想保持自身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观念的形成,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要保证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发现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其实质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活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即注重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过程中的思维转换。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是一个良好的现象,这表示学生开始关注客观存在及客观事实,是其学习热忱的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例如,在椭圆教学中,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用椭圆的极坐标来回答问题会更简便,但这一知识点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接触到的,班级中大部分同学都不理解该知识点的内涵以及意义。这时老师要对学生的活性思维给予肯定及表扬,并以该同学的问题作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产生;同时教师还要对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并说明在以后的学习进程中会对该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学习。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学科,推动学生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学生喜欢该门课程或内容,才会有深入探究的欲望,才能多维度考虑问题。但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并不关注学生的学科兴趣,相反,教师只会传授全面的知识,强制学生背诵和理解,而且对于难理解的公式以及定理等只是一味地解释和套用,并未带领学生探究其实践价值,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反感,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建相关的思考情境,以合理的竞争氛围或思考条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以及教育内容,以带动课堂的活跃性,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满足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活用已有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元素。
3.引导学生形成个体独立性意识和创新性能力,保证教学主题的明确性
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从不同的层次领域以及手段途径考虑,例如类比法、分类讨论法等在数学教学中被频繁使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常用和惯用多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手段,以保证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对问题进行考虑和衡量,进而得出具有创新性的答案。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段的课程当中,由于学生对几何概念以及图形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利用数形结合的手段来考虑问题的观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利用同位角等相关理论引发学生对形的考虑和认知,然后再利用直线方程的斜率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解答。
(2)利用特殊一般转换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即教师要画出一条直线,并标明该直线的方程,然后根据前一步骤中所得的结果得到一条与此直线相平行的直线方程。鼓励小组间的同学尝试换一条平行线(这两条直线的区别就在于斜率是否存在),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并尝试推理出与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程。
(3)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整合,并得出最后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可以得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会有明确的针对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学过程以及结果也能够被熟记。所以说,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的条理性,而这要比单向的提升学业成绩重要得多。
4.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学生的个体发展生涯中,思维力的发展是影响学生智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以及主体性是极其必要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内容,以多方位锻炼学生的思维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层面来考虑问题,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以及推演时间,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以及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日常事物,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作答时,还要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脱离教材,即按照学生的自我思维想法来回答,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念。教师还要保证课堂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即对于学生个体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不必进行小组讨论;而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必须进行小组分工合作。
5.培养学生课堂整合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
在课堂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思考是对知识的深层次的巩固,更是一种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整合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将会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索,并发现相关问题及重要知识点,以提升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增强自己的课堂整合能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准。例如当学生学习直线与方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留一个家庭作业,即要求学生们在课后比较这几种方程存在的异同点及其使用范围和适用情况,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6.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支持其发展的便是文化知识,而推动其向前进步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数学课程中,一定要适当地增加数学史以及数学建模的教学知识的建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建构过程的主体并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即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对数学史的了解程度,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提升数学教学水准。
四、结束语
国家的经济格局在不断地优化,国家的政治教育政策也在不断地改革。在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要大力实行新课改政策。这就要求必须优化数学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而且在现代教育文化中,核心素养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教学原则,其是支持高中数学教学顺利开展和优化的关键性因素。这一理念不仅深化了数学课堂的文化性,同时也充实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锻炼了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忱。由此可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学术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课后整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庄志刚 合理设置,激发思维——例谈“问题串”在数学教学中的设置[J].中学数学杂志,2014年,05期。
[2]徐道奎 着眼于三个背景的三角函数概念教学[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6年,10期。
[3]高翔 张波 高中数学教师对问题串评价与编制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年,03期。
论文作者:高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这一论文; 核心论文; 数学论文; 《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