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由段到文——高中作文语段训练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读促写论文,段到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应该怎么教,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写作本身是复杂的,融思想和表述为一体。从教学内容来说,有很多值得教的,如审题、立意、立意的展开、结构、用材、构思提纲、语言、文体,甚至标题、开头和结尾,每一项都需要学生好好把握。但是,透过这样的写作要点,能不能从宏观意义上找出一些更接近本原性的东西呢?能不能把一些本原性的抽象理念转化成具体可行的操作呢?
笔者反思自己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历,觉得应该远离技法,返璞归真,回到积累性阅读和基础性写作这方面来,主张以读促写,通过最基础的文段训练的具体方式来达到梳理语言、深化思想的目的。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学生的“写”,不注重学生的“读”
语文的本质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信息输出的过程。阅读过程就是新的外部信息和阅读主体已有的内部认识结构不断整合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研究表明,“阅读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它们作为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赋予读物以意义。它们引导读者对语言及非语言输入的理解,理解实质上是输入(如课本)及作者(读者)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没有足够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内部结构无法优化,那么,在信息输出时肯定是混沌不清的。
然而,当今很多教师的视野只限于学生的“写”,对引导学生的“读”,只停留在号召上,缺乏有效的措施,甚至个别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一头扎进“如何教学生写”的研究中,意识不到这种舍本逐末做法的低效性。
2.只注重技巧和模式,不注重思维和积累
写作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感情外化的一种方式,是作者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倾诉。因此,写作的本质上应该是自由的、非功利的。但因为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比较“稚嫩”,教师干脆就剥夺了这种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越俎代庖,直接“总结”出几条操作性很强的“技巧”,再加工成“模式”,用技法来取代积累,用模式来取代思维。(如结构模式化,立意展开模式化,甚至开头和结尾都模式化,还有“五段”“七段”式作文等等。)
这种模式化写作,是一种伪写作,它泯灭学生的个性,剥夺表达的自由,强行规定所有思维都“流向”同一模式,只强化写作的功利性和操作性。这对于有思想和个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扼杀;对于那些缺乏思想却自以为找到法宝不再积极思考的同学来说,同样是一种扼杀。扼杀的结果便造就了当前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充斥着“假大空”“千人一面”,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只有模式的外壳。
3.只注重全篇,不注重文段
不管是结构还是立意,及立意如何展开,教师对文章的指导都是针对全篇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种思维的流程指导似乎对学生的思路有利,但这是教师的思路,并不是学生本人的思路,而且,学生即使领会了要想具体运用,还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有清晰的段落意识。如果学生在文段写作上出了问题,那么,这一系列的思路就立刻失去了“承载点”。许多老师责备学生,明明自己讲得很清楚,学生却写不清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句和文段两个基础性支撑点。
二、立足文段、以读促写的必要性
回顾我们自己语文学习的过程,不难发现,我们经历了“字—词—句—段—文”几个阶段。句子的连缀形成一个句意明确的“段”,各个句意明确的“段”构成中心明确的“文”。“句”和“段”是“文”的基本要素。
就作文指导而言,我们应该是遵守这一规律,“由内到外”进行指导,而不能只留在“外围”。所谓“由内到外”是指从写作的角度来探究写作过程,先立足“句如何构成段”,再指导“段如何形成文”,而不是脱离具体的思维过程去简单地关注“全篇”,不顾及具体的文段去空谈结构和立意。这个“内”,本质上讲就是学生的思维,而表现的形式正是具体的文句和文段。如果要提升学生的写作,就必须把作文的指导细化到文句和文段,利用句和段来梳理思维,这才是写作的根本。只关注所谓的结构模式、构思技巧,往往是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思维本身;更严重的就是,如果不顾及思路“流动”的顺畅性,而强扭内容来适应外在定型的形式,于是便产生当前作文教学中形形色色细到毛孔的“模式”。
就引导学生阅读而言,也应该遵守“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的认知过程。关于这一点,从事小学教育和研究的老师或专家感受会更深刻,“阅读活动的心理过程,即是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字、词、句、段、篇依次前进,逐级理解其情意,整体把握;再跳出文外,延及作者主体和事物客体,深思课文的社会历史价值;最后将阅读中汲取到的精神营养,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这才算达到阅读的终点。这种阅读程序既符合学生学习的“感知——理解——记忆——思维——想象”的心理发展过程,又体现了“感受——领悟——活用”这个阅读的全流程。
这一阅读过程其实正是阅读心理学中“整体感知阶段——理解感悟阶段——内心感受的表达阶段——创造性阅读阶段”的形象阐述。在这四个阶段中“感知”和“理解”属于基础性阅读阶段,是信息的输入环节,为了实现整体性感知和理解,需要引导学生“沿着字、词、句、段、篇依次前进”。对于中学生而言,重点是“段”这一个单元。因此,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聚焦点细化到段,能使学生快速梳理文章思路,准确地获得对全文的感知。
以段落为形式来承载思路这一点是阅读和写作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不同点在于阅读是在学习,写作是在创造,正因为二者本质的统一性,才有以读促写的必要性。
三、以读促写的基本形式
1.选读有思想意义的文本,然后写感受
引导学生读名著进行写作是最好的,但很多教师总觉得对阅读及读后写作的落实有一定困难,似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变为“不作为”状态,因而不放心;还有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中学生学习任务繁多,阅读名著时间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笔者常年带毕业班,高三的学习时间更加紧张,我于是选择“快餐式”阅读来解决这一问题。选取具有一定思想价值的热点新闻报道,让学生充分了解该热点事情,进入事件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对事件的感悟;接着选取一些围绕该材料发表不同观点的时评,来引导和深化对该事件或现象的认知;最后要求学生针对该事件写自己的感受。在写作时,先只要求写一段,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文段,再慢慢扩展到多段写作。这种先读后写的方式,集阅读和写作为一体,集素材和思维为一体,让学生先进行信息的输入,再进行信息的有效输出。而我所强调的以段落为单元的指导,正是在学生信息输出这一关键时刻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梳理思维。
2.读哲理句进行文段扩展
选取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以其中的哲理句为核心,扩写一段文字,前者是阅读并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而这一方法刚好相反,进行文段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内在思维的生发。
3.剖析范文,梳理思路
选取一些典型的文章,要求学生研究每一个段落内各句之间是如何连缀的,段与段又是如何串联的。这种精读的形式,能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肉”,进入到内在的“骨”,领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句子连缀构成段,段意连缀产生全文思路,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这三种方式,前两种是内容层面的,目的都是深化思维的,第三种,思维是形式层面的,重在锤炼表达、梳理思路。
四、段落训练法基本形式
第一阶段:单段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段落内,引导学生“发现”段内句与句之间的语意是如何进行上勾下连,让学生意识到文意是一句一句连缀而成,每一句都会上承前句,下引后句。这种句意的关联犹如用丝织衣,正是靠句子间的穿针引线,经纬交错,逐层铺展,慢慢展现要点的。这一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能对段落铺展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了,就能逐段精耕,形成思路连贯、顺畅的文章。
第二阶段:段落的串联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从外在角度来看,就是进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联,即各个独立文段的串联。但从写作内在过程来说,其实就是把单个段落如何“拉长”,从思维流程来看,就是把某一个要点顺着有序的思路过程进行延伸。这种延伸以主体段为基础,以过渡段或过渡句为辅助。
第三阶段:思维提升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重点是能清楚、通顺地把信息输出来,还原思维运行时的流动性,达到“言能达意”这一基本要求。而第三阶段的重点是思维的扩展、放射和深化,属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例如,议论时能通过现象发现其本质,能对事件分析原因,能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知事情的结果,能进行清晰的对比分析。记叙时则能围绕主题进行拓展联想,能根据主题寻找素材,能围绕中心处理详略,等等。
五、单段训练实施要点
当前很多作文指导,直接落在了上面的第三阶段,而事实上,思维的启发离不开具体文段的依托。离开了文段,思维之流会空如云烟,学生无法把握;只有落实在具体的文段上,思维才会获得具体可感的载体。在此,重点谈谈如何进入单段的写作指导。
笔者把单段训练分成两个层级,一是基础层级,目标是把话说“清”;第二是发展层级,目标是把话说“好”。各层级的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要想把话说“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要顺畅,二是要透彻。
顺畅,就是要求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思要通顺,要有一定的传递性、关联性。就好比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文章也需要一句一句地写,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要具有传承性,这好像奥运会的火炬一样,正是各句句意的有效“传递”,“火炬”(文章的中心)才能清晰地呈现。而“透”是指每层意思,必须先充分地表述出来之后,才说下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内容,即要有一个集中的话题或中心(能形成“火炬”)。透彻和顺畅相辅相成,句意就会非常集中透彻地一层层往下“铺开”。“顺畅”是一根长藤,长藤的蔓延正是文章思路的体现,而“透彻”则是藤上的“果”,二者密切相关,又相得益彰。
从要求上讲,“透彻”是要求话题或句意要集中,说透一点,不及其余。而“顺畅”要求句与句之间的内容要连贯,有一定的传承和勾连性,不管在阐述话题本身,还是进行话题与话题之间的转移,都要体现思维的逻辑性,体现思路的传承性。
在写作指导的实践中,笔者化繁为简,把这一要点编成写作口诀:
《观点集中,思路连贯》
想透一点才下笔,围绕该点来铺展。
思路如藤有条理,由根到叶一脉连。
上下勾连莫跳跃,一层一层来展开。
而发展层级是要把话说“好”,说“好”有两个标准,一是形式上要简洁,二是内容上要深刻。
简洁和深刻,要求学生言要“简”,意要“赅”。这是最高层级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笔者从最基本的有理有据有分析入手,也编成了写作口诀:
《认识深刻,有理有据》
同类叠加铺开理,正反联想来对比,
精选事例明事理,通过现象看本质,
万事万物有内因,光有观点不算优,
有理有据才算透。
这两个层级目标的落实,既是内容层面的,又是句子层面的。学生能自觉关注句子在文段的作用之后,再引入“观点句”“阐述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这些要点句。这样,前面所讲的顺畅和透彻,就是落实到“如何恰当使用这些不同功能的句子”来自如地“记录”出自己思路运行的“轨迹”这一要点上。这一系列功能句的组合使用,使思维由模糊的“流”,化为清晰的“句”,这既是文意的连缀,同时已经涉及到思维品质的训练了。
总之,这种以读促写的方式,把阅读和写作直接挂钩,既解决了如何落实阅读的操作性问题,又解决了写作中的材料问题和思维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段、由段到文的方式,则把抽象的写作思维化为具体可感的段,教师不对思维做任何模式上的约束,而是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心理意识层面的模糊表达变成语言符号层面清晰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