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建设;思考
引言
我国山地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或者地质灾害隐患活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严重危害公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又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1重要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8452.15×108元。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1557人死亡,28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14×108元。1982年7月17日,长江鸡扒子滑坡造成长江航运中断7d,航道整治费用高达8000×104元。这些地质灾害现象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很早就开始认识地质灾害,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地震的描述记载,早在公元前186年,中国人就已经能够识别和查明滑坡类型了,先后提出“地滑”“垮山”等名词,到19世纪后期,人们在阿尔卑斯山区开始系统研究滑坡,1928年Black-welder发表了第一篇泥石流英文论文“半干旱山区的地质营力:泥石流”,拉开了泥石流科学研究的序幕,苏联的波波夫给出了崩塌的定义。但这些都是对地质灾害的不同灾种单独进行研究,直到1976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放在一起,在他发表的“地质灾害———保险、立法和技术对策”一文中,才首次提出了“地质灾害”一词。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大会把20世纪最后10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后,“地质灾害”这一提法开始频繁出现在专业文献和大众视野中。
2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2.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不完备
当前,地质灾害的隐患点监测工作并没有深入开展,而汛期的地质灾害预警能力要求却有所提升。在地震等灾害的应急指挥中,各成员单位间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管理机构职责不明、一线监测、预警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灾害防治能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都是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区镇两级单位机构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2.2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欠缺
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因而一些普通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少必要的认识,灾害防治意识相对欠缺,相关知识明显不足。特别是居住在贫困山区的居民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的了解更是欠缺,在一些地区甚至还存在供奉神佛的习惯,他们习惯将地质灾害的防治交给神明保佑,科学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思想基本为零。加之受山区建厂、煤矿开挖、隧道修建、劈山造坝等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特别是在基层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属于群策群力的一件事,因多数参与群众并无报酬,因而群众的参与意识不足,使得地质灾害监测成了一纸空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建设
3.1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推进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协同监管的联动机制和“互联网+监管”,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智慧监管”,形成协同长效机制,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动态监管,形成能升能降、能进能出的全流程、常态化监管体系,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随机抽取资质单位对业绩、人员、设备等方面进行实地核查;三是创新监管手段,明确监管标准,构建社会综合监督平台,推进抽查检查信息统一归集和全面公开。切实贯彻“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确保放得开,管得住。
3.2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目前,地质灾害监测主要使用先进预警设备对监测区域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检查,要想充分发挥监测设备的作用,人们必须保证每个监测预警环节都能精准运行。通常,在地质灾害危险还没发生时,人们就对监测区域进行全面调查,以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现阶段,人们要大力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首先,要衔接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涉及的不同环节。我国目前已经建立全面的监测系统,工作人员需要将不同气象监测系统有效结合,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另外,要考虑某一种灾害发生后是否会产生连带效应,如滑坡,如果不能对滑坡进行快速有效的控制,很容易产生泥石流,如果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很容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工作人员要重点监测监测区域是否存在产生下一阶段灾害的因素,并对其及时进行切断处理。其次,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期间,要大量应用现代高科技设备,同时结合传统监测手段,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效率。工作人员需要将计算机网络和无线传输技术充分融合,快速传递地质灾害信息。贫困地区网络不完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广播和有线电话进行地质灾害预警。不论哪种方式,只有将预警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当地居民才能避免造成进一步的危害。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与辖区居民要做好联动工作。发生地质灾害时,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向群众传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地质灾害预警工作由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保证信息及时传递,避免危害扩大化。地方政府部门要定期对居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标准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于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施工安全和防治工程效果评定,相关标准按区域和单体地质灾害编制,如区域降雨或地震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可能成群成带出现的监测预警,或由于地下水等的抽汲引起的地面沉降按区域标准编制。单体的监测预警标准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分别制定,工作内容包括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施工安全监测。监测要素主要是地表位移/倾斜、地面裂缝变化、差异错位、地下位移/倾斜、地应力、目标层压缩量、地表水、地下水、降雨、温度、微震、声发射、声波、化学成分、浑浊度、泥位等,并分别规定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要求。设备方面要规定精度要求、野外选址、施工仪器安装、安全防护和运行要求。预警指标包括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空间、强度三方面的参数,并明确预警判据、预警等级(红橙黄蓝)、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应急响应建议等。
结语
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但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我国要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风险区划,开展综合防治。地质灾害监测人员要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地方政府要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居民进行安全培训,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不会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各地要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作,积极构建地质灾害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殿一,逄征虎,刘慎斋,等.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20004.1—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谌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