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金融危机论文,行业论文,韩国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紧急资金援助的协议,从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体制”下开始了新一轮的金融改革。1997年12月,韩国议会通过了15个主要的金融改革法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体制,而重新整合银行业成为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后的韩国银行业走上了稳健经营的轨道,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增强,成绩令人瞩目。作者在查阅了近期公开的资料后,拟通过回顾韩国银行业在危机期间的改革路程,总结韩国政府处理银行危机的经验,以资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银行业借鉴。
一、购并模式成为韩国整合银行业的主要手段
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实行了复兴银行计划,拨出相当于该国GDP15%的巨额资金,用于清理并重建银行系统。这一过程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银行间的合并重组为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韩国国内银行间合并情况(1998~2003)
时间内容
韩亚银行(韩亚+忠清),国民银行(国民+大同)
1998年6月 住宅银行(住宅+东南),新韩银行(新韩+东和)
韩美银行(韩美+京畿)
韩汇银行(商业+韩一)
1999年1月
韩亚银行(韩亚+Koram),国民银行(国民+长期信用)
1999年7月 朝兴银行(朝兴+江原+忠北)
2001年1月 新韩银行(新韩+济洲:签定经营咨询协议)
友利金融控股公司(韩汇+平和+光州+庆南)
2001年4月
国民银行(国民+住宅)
2001年9月 新韩金融控股公司
2002年5月 济洲银行被编入新韩控股
2002年12月韩亚银行(韩亚+汉城)
2003年6月 朝兴银行并入新韩控股
2000年1月 美国新桥向第一银行出资5,000亿韩元(得到51%股权)
2000年4月 Allianz集团得到韩亚银行12.5%股权
资料来源:朴鲁庆和全永三(2003):“韩国银行业的大型化和混业化对银行经营方面产生的效果分析:DEA和System Dynamics模型分析”。
(一)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危机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针对无力生存以及脆弱但尚能生存的金融机构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处理的方法有收归国有、合并、由其他银行收购与受让后予以终止营业、引入外资等。
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确定无法持续营业的两家大型商业银行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和汉城银行(Seoul Bank)被收归国有。加以整顿后,1999年末第一银行51%的股权向美国新桥投资(New Bridge Capital)转让成功,而汉城银行转让于香港汇丰银行有限公司(HSBC)一事最终以破裂告终。
合并包括问题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并以及问题商业银行与健全银行间的合并。1998年6月,金融监督委员会新设的银行评估委员会就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BIS8%最低标准的12家银行提出的重整计划进行了评估审查。其中,通过审查的7家商业银行有5家银行在1998~1999年间陆续完成合并重整工作,没有通过重整计划的同和(Dong Hwa Bank)、东亚(Dongnam Bank)、大东(Dae Dong Bank)、忠清(Chung Chong Bank)、京畿(Kyungki Bank)等5家中小型商业银行依法予以勒令停止营业,并分别由新韩(Shinhan Bank)、住宅(Housing & Commercial Bank)、国民(Kookmin Bank)、哈那(Hana Bank)、韩美(Hanmi Bank)等其他5家经营体质较健全的商业银行收购与受让。而资本充足率高于8%的其他12家商业银行也进行了重整,如Hana Bank与Boram Bank于1998年即在KDIC协助提供资本下进行合并。
2.第二阶段,结构调整深化阶段。如果说初期的大型化是在处理不良资产和结构调整的消极层面上进行的,那么第二阶段的大型化则是在加强竞争力的积极的层面上推进的。随着大宇集团的破产倒闭和企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银行不良贷款又有新增趋势。于是,2000年2月韩国政府提出“第二阶段金融与企业改革推进方案”,在巩固第一阶段结构调整成果的同时,将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经过政府和金融行业工会之间无数次谈判,终于就引入和推进金融控股模式,消除雇佣保障和政治性干预达成协议。2000年11月韩汇、和平、光州、济州等4家银行被判定为“无力独自生存”的银行而在政府主导下开始进行整合,直到2001年4月,韩汇、和平、光州、庆南等4家不良银行和韩国、中央、汉斯、岭南等四家不良商人银行正式整合成为友利金融控股公司(济州银行后来被改编转入新韩金融控股成为其下属子公司),从而诞生一个总资产规模达103兆韩元、韩国最大的也是第一个进入世界100强银行之列的韩国银行。与此同时,优良银行之间也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自发进行整合,合并风潮一浪高过一浪。2001年9月新韩金融控股宣告成立,紧接着同年11月国民和住宅银行合并成功,从而超过友利金融控股公司成为韩国银行界新的翘楚。2002年4月,屡次转让外资未果的汉城银行也最终与韩亚银行联手。
(二)韩国银行业为何会发生大规模的购并
购并模式是国际上通用的解决有问题银行的一种方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和瑞典曾用购并方式成功地解决了一批不良资产问题严重的银行。韩国银行业间的购并,既有中小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也有大银行对中小银行的购并,同时外资也积极参与进来。
韩国银行间的购并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韩国政府选择购并模式的理由是,在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背景下,银行业盲目追求规模的非理性竞争成为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1994~1997年,韩国银行业的机构网点数从3682个增加到5978个,职工人数从87224人增加到113994人,规模在整个90年代都是最高的。由于银行业服务的同质性和易模仿性,规模过度扩张导致市场竞争激烈,银行之间展开了以争夺存款、扩大国内外营业网点等为主的外向型恶性竞争,反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和管理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不良贷款额增加。因此,在银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韩国银行产业政策从金融危机前的促进竞争转向通过银行的大型化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注:20世纪60~70年代韩国经济起飞的时候,其金融体制带有深深的政府主导型的烙印,有的学者称之为“官治金融”。这种金融制度的主要表现就是银行信贷受到最严格的控制,成为按照政府指示对资金进行分配的窗口。在1980年代初韩国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银行业的定位从经济政策工具向注重效率的方向转变,陆续新设立的银行促成了国内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为鼓励银行间的合并,韩国政府要求收购与受让银行只须承接已关闭商业银行的优良金融资产项目,至于有关不良金融资产(包括收购与受让交易完成6个月内的不良金融资产)则均统由KAMCO负责收购。另外,政府还通过韩国存款保险公司(KDIC)发行公共债券对5家接收银行注入资本,并由政府担保和支付利息成本,资产与负债转让过程中的净价格差额也由政府出资补贴。
(三)购并对韩国银行业的影响
1.购并提高了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效率,但具体到每个银行,结果不一致。
朴鲁庆和全永三(2003)采用DEA、FDH、Super efficiency、Malmquist等多种测定方法对结构调整以后(1997~2002)韩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效率变化作了实证分析。下面的内容主要参考了他们采用DEA方法中BCC和CCR两个模型的研究成果(见表2)。(注:另外,Malmquist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韩亚、国民、住宅、新韩、韩美、商业、韩一、朝兴银行与合并前的1997年相比,效率性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
表2 韩国国内银行间合并后的效率值:CCR模型
区分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
韩亚 1 1 1 1 1 11
0.685
国民0.565 0.595 0.581 0.703 0.826 0.8970.587 0.964
住宅0.712 0.848 0.866 0.977 - -
新韩 1 1 1 1 1 11 1
韩美0.817 0.834 0.659 0.775 0.864 0.8050.988
1
韩汇0.892 0.850 0.848 0.736 0.749 0.7890.580 0.798
韩一0.977 0.974
1
0.899
- -- -
朝兴0.871 0.910 0.932 0.911 0.689 0.6670.661 0.752
注:商业银行和韩一银行1999年合并为韩汇银行,2001年并入友利控股公司。
DEA(数据包络分析)的投入要素为人员数、固定资产、网点数,产出要素为存款额、贷款额、有价证券投资额。
表3 韩国国内银行间合并后的效率值:BCC模型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区分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效率值
韩亚 1 1 1 1 1 1 1
0.701
国民 1 1
0.761
1 1 1 1 1
住宅 - -
0.728
1 1 1 - -
新韩 1 1 1 1 1 1 1 1
韩美0.906 0.899 0.806 0.797 0.87 0.844
1 1
韩汇 1 1 1
0.912
1 1
0.863 0.817
韩一 1 1 1
0.992
- - - -
朝兴 1 1 1 1
0.758 0.733 0.718 0.775
可以看出,第一,合并后银行效率的变化并不一致。韩亚银行(1998年和1999年)和新韩银行(1998年和2001年)在大型化银行中效率最高,合并的效果也是正的,但韩亚银行2002年合并了汉城银行后效率出现急剧下降。国民银行1998、1999、2001年分别合并了大同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和住宅银行后效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住宅银行在并入国民银行之前于1998年合并了东南银行,效率同样提高。商业银行和韩一银行1999年合并为韩汇银行后效率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但2001年并入友利金融控股公司后效率有所改善。朝兴银行1999年合并其他两家银行后对效率提高的作用不大。第二,与国内25家外国银行比较国际竞争力的结果是,除1999年以外的年份均表现为效率提高,由此可看出合并使这些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
2.银行合并的另一后果是韩国银行业的大型化,市场集中度上升。商业银行的个数由1997年末的26家锐减为2002年的14家,银行网点由5,987个减少了20.4%,银行职员数由113,994人减少了近40.4%,平均资产规模由1997年的233,290亿韩元增加至2003年末的571,941,增幅达145.2%。2003年末按资本金标准国民银行跻身于第79位,按总资产规模,国民银行(第75位)、新韩控股(第89位)、农协(第96位)等三家银行进入世界前100大银行行列。1998~2002年期间,赫芬道赫指数(HHI)自713上升到1,397,前三名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CR3由31.6%大幅上升到53.8%,前五名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CR5由47.6%大幅上升到72.2%。前三大银行的本币存款占整个商业银行总存款额的一半以上,前五大则占72.5%。
银行间的合并固然有实现规模经济的追求,但同时也可能产生降低竞争程度,继而增加客户的负担,制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系统性风险等副作用。这一政策方向目前还看不出发生改变的迹象,随着银行数量的持续减少,从而银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度是否会下降,有待进一步查证。
表4 银行合并后的国际竞争力测算:CCR模型
区分 19981999
2000
2001
2002
CCR排名CCR 排名
CCR 排名
CCR 排名CCR排名
韩亚0.8397 3
1.01
1.01
1.010.625913
国民0.4171210.604880.613680.4766
190.8181 6
住宅0.4962170.5865
100.63826 -
- --
新韩0.6970 40.823830.772830.88875
1.0 1
韩美0.5053160.688860.671040.746760.8558 5
韩汇0.6091100.631970.621070.5290
160.671011
韩一0.6663 7
- - -
- -
- --
朝兴0.6899 50.596390.5752
100.581590.6854 9
注:1998年起至2002年间通过国内银行间的合并而产生的国内银行和进入韩国的外国银行国内分行(25家)作为测算对象。
表5 韩国银行业贷款市场集中度变迁
1998年末1999年末2000年末2001年末2002年末
HHI
713 883 9621,420 1,397
CR[,1](%)10.913.414.5 28.226.5
CR[,3](%)31.638.842.1 55.553.8
CR[,5](%)47.658.160.8 70.772.2
备注:这里指的是总贷款,包括本币贷款、外汇贷款、进口呈兑押汇、支付保证金、信托贷款。
资料来源:韩国银行,2003年2月。
二、外国金融资本的大量进入
韩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如外换、韩美、国民、韩亚、第一银行等都是外资股东为第一大股东,有些银行的外资持股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见表6)。截止到2003年9月底,外国资本持有韩国商业银行的股权比率(外资银行参与率)平均达到38.6%,外国资本所有的银行资产比率(外资银行控制率)平均达到30%,不仅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的2%~19%,与危机刚过后的1998年底外国资本持有的韩国商业银行股权比率11.7%相比增加了3.3倍。(注:从国际范围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银行开始大举进军亚洲、东欧和拉美国家的银行业,直接诱因是这些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比如,90年代东欧国家银行业危机发生后,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外国银行借机收购,对东道国银行业的控制率由1994年的7.8%猛增到1999年的52.3%。与此同时,外国银行还控制了拉美国家的银行业,亚洲国家如泰国的银行业受外国银行的影响也明显增加。见邱延冰:“外资银行进入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表6 外资参股韩国银行状况
(截至2001年6月)
银行名称外资持股比率(%)
外方投资者 外方参与经营状况
住宅银行65.4 纽约银行(13.1%,第二大股东)执行董事1名,
ING集团(11.1%,第三大股东) 外部董事1名
国民银行64.5 高盛(11.1%,第一大股东)外部董事1名
第一银行 51.0以上新桥投资(51%) 独自经营(行长1名,执行董事2
名,外部董事11名)
新韩银行52.1 日本侨胞(27%) 参与度很低
(全权委托行长)
Carlyle Consortium
韩美银行59.5
(40.7%,第一大股东)
外部董事7名
BOA(9.98%,第二大股东)
德国商业银行
外换银行26.3副行长2名,外部董事2名
(32,5%,第一大股东)
Allianz集团
韩亚银行36.2外部董事2名
(12.5%,第一大股东)
资料来源:黄祥仁,金寅培,辛仁锡:“银行业市场开放现况及外国银行进入的效果分析”,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2001年12月。
外国资本参股韩国国内商业银行,是由当时韩国的经济状况和相关制度决定的。金融危机后,经济尚未恢复,韩国政府对银行资本重组的财政支持有限,另一方面,韩国国内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不允许参与银行业经营,而且资金实力也不足。这给了外国资本进入韩国银行业的大好机会。(注:银行危机发生后,东欧和拉美国家都希望利用外资银行稳定金融,对银行业开放态度积极。相比之下,亚洲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态度普遍谨慎,韩国和泰国算是例外,对外资银行进入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目前,韩国正在推进的东北亚金融中心计划势必会进一步提升外资投资公司的地位。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东道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及市场结构的影响;二是稳定了还是加剧了东道国银行业的内在脆弱性。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对东道国本地银行业的竞争压力是巨大的,但两者的经营效率孰高孰低、差异是否明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前东道国本地银行的经营状况。一般而言,在开放初期,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要低于外资银行,而发达国家的国内银行业要好于外资银行。不过无论哪种情况,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减少本地银行业的盈利水平。(注:Claessens,Demirgue-Kunt和Huizinga(2001)对1988~1995年80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比本地银行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发达国家的情况则相反,在外资银行进入初期,本地银行的盈利水平普遍出现了滑坡。DeYoung和Nolle(1996),Hasan和Hunter(1996),Mahajan,Rangan和Zardkoohi(1996),Chang,Hasan,和Hunter(1998)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发现,美国本地银行无论盈利水平上还是在成本上效率都高于外资银行。)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直觉是比较吻合的。而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市场竞争功能的增强对银行体系稳定也具有长期的正面效应。叶欣和冯宗宪(2003)对1988~1997年间50个国家的数据分析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增强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Levine(1999)的研究认为,外资银行的数量与东道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但如果监管不力,外资银行反而会成为引发金融危机和促使金融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Luca Errico和Alberto Musalem,1999)。
从外资参与韩国国内银行业经营的情况来看,程度日趋加深,影响也是复杂的。既可以看到有利的一面,但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正面的作用表现在:1.有效抑制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以市场调控为主的情况下,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对市场进行行政干预。2.有助于提高韩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外国资本进入韩国银行业的途径主要是直接收购国内银行或者开设分行。外国银行在经营效率、资本回报率、资产质量等方面都优于韩国国内银行,他们的进入会具有“鲶鱼效应”,将通过引入竞争和先进的银行技术全面提高本国银行市场服务提供的质量。如花旗银行、HSBC等外资银行分行对韩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攻略和侵蚀带动了国内银行奋起应对,市场竞争推动了消费信贷的迅猛发展。3.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韩国银行业的大型化和混业化。国民银行和住宅银行的大股东高盛和ING集团就曾对这两家银行的合并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作为新韩银行的大股东,美国Capital集团和法国巴黎巴BNP银行则对于新韩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以消费信贷和Bankassurance(银保合作的经营方式,见后文)著称的巴黎巴BNP银行也将与新韩银行合作成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但外资大规模进入本国金融业,不利之处也不容忽视。1.可能导致政府可利用的政策手段的减少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弱化。当政府所采取的稳定金融的短期措施影响外资银行自身利益时,会遭到其强有力的抵制而无法落实。2.对银行业的安全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参股韩国银行业的外资中一半以上是投资银行或投资基金。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为出售不良银行和扩充银行资本急需引入外资,符合国外投资基金的利益。但当以短期资本收益为目标的外国投资基金成为银行所有者时,其经营体制的不稳定性和短期行为可能会给韩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这是因为,外国投资基金的投机性较强,一旦出现金融不稳定的情况,很可能会随时卖掉其股份撤离,同时在母国不受如银行那样严格的金融监管,因而稳定性也相对较弱。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曾被认为是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另外,与外资银行分行韩币利息收入占比较高,进行有价证券及衍生产品投资等多样化资产运用不同,被外国资本收购的韩国国内银行采取较为保守的战略,在减少外汇资产、企业贷款、公司债及股票等高风险资产的同时扩大个人消费贷款及国债等低风险资产。这导致支撑韩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信贷严重萎缩,这必将影响韩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对待外资银行进入的问题上,既要利用外资搞活国内银行业市场,同时要防止外资银行的市场垄断和过度竞争。
三、混业化成为韩国银行业新的经营模式
除了银行间的合并外,混业经营也是韩国银行业面对国际银行业竞争威胁实现结构调整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一)韩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有以下两个特点:
1.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韩国政府于2000年11月23日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法”,为银行业(包括证券和保险业)的混业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由于经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金融机构出身的人员之间相互排挤的风气在韩国一时盛行,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混业经营可以避免发生各种复杂的利害冲突,引起法律上和组织上的纠纷,比较顺利地实现各金融机构间的融合。(注:出于同样的理由,除了直接合并外,金融控股公司也成为银行间合并的组织形式之一。目前韩国一共有四家金融控股公司。)特别是在发生金融危机后急剧变化的金融环境里,利用控股公司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很有效的。
表7 韩国金融控股公司现况(10亿韩元)
东源 世宗
新韩 友利
总资产 3,279.4340.5139,209.4128,767.7
营业收入
480.8145.3
8,072.110,403.4
净利润 45.9 -5.6 363.0 56.3
分支机构数量
7223
16
备注:以2003年12月末合并财务报表为准。
资料来源:金融监督院,金融监督统计。
2.BANKASSURANCE的推出。BANKASSURA NCE就是银保合作的经营方式。2003年1月韩国政府发表了阶段性推进BANKASSURANCE的方案,银行、证券公司、储蓄银行等都可以销售保险产品。(注:为防止BANKASSURANCE推进过程中引起负效应,韩国政府采取了分三步走的方式。2003.9~2005.4为第一阶段,2005.4~2007.4为第二阶段,2007年4月以后为第三阶段。在每个阶段,保险产品销售向非保险金融机构开放的内容不一样,最后完全放开。另外,非保险金融机构只限于在营业区域内开设的保险窗口向来访客人销售,禁止登门销售及电话销售等营业活动。)此后,银行及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纷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进BANKASSURANCE。一些银行为加强BANKASSURANCE的销售,甚至与外资保险商设立了合资保险公司,如韩亚人寿(Allianz+韩亚银行),SH&C人寿(卡迪夫+新韩控股)等。BANKASSURANCE实行后9~10个月期间,约售出18万笔总价值7889亿韩元(日平均5.4千笔,232亿韩元)的保险产品,大大超过了预期的反应。
韩国银行业的经验表明,银行引入BANKASSURANCE以后,为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提供“度身定做”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一站式服务,进而开发新型的复合金融产品,利用共同的战略、销售网和电算网,创出规模效应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因节约费用并进入细分化的市场,从而从整体上同时提高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效率。但是,银行的效率取决于与客户满意度相连的客户流入程度以及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银行效率的提高是以与保险公司有着明确的共同利益目标为前提的。如果与保险公司的利益目标背道而驰的话,那么即使缔结销售联盟,也终将不能维持下去,因此也就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而且银行还必须提供正确的保险产品信息和完整的产品及服务,否则客户满意度将下降,客户流量也会随之减少,BANKASSURANCE的创利效果也很难实现。另外,银行内部应具备抗保险欺诈和风险的审查能力,否则BANKASSURANCE带来的效率经过一定时间以后将缩减。
混业化加深了大银行与中小银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不平衡现象,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大银行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方式将保险公司纳为旗下子公司,或者与大型保险公司结盟,那么将会加速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的两极化现象。因为大部分的银行在选择战略联盟对象时偏爱大型保险公司,而客户也偏向于与财务稳定性良好的银行往来,因此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两极化现象将继续深化。2004年1月,韩国新的《资产投资法》实施以后,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可以直接经营资产投资业务。银行通过其子公司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这种美国式的混业化原则似乎要转变为银行直接经营投行业务的欧洲式混业化,通过控股公司进入投资业务领域的方式已失去了意义。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只要具备了经营投资业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系统,那么迟早会对投资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投资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开始向银行圈移动。
(二)混业经营使韩国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渠道出现了分离,形成了专营金融产品销售的金融产品流通业。即产品的开发由专门经营该业务的本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而销售则由非本行业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担当。这种分化对银行业的经营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化,银行不仅与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而且与网络公司、流通企业、汽车业等非金融机构展开了战略合作。如,近来通过手机或PDA提供金融服务的Mobile banking得到迅速发展,在手机或PDA的终端机内装上存有信用/现金卡功能的内存条就可以办理存取款等所有银行业务;金融机构之间为争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销售渠道的竞争加剧,而银行本身作为一个销售渠道具有优势。比如,在基金销售方面,出现了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减少而银行的份额呈现增加的趋势;金融产品的开发机构和销售机构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加深。如,通过销售渠道销售金融产品时,销售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开发机构围绕着客户情报的所有权问题争论不休。BANKASSURANCE实行以来,银行和保险公司围绕着通过银行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的情报所有权出现了争执。
2.以开发新收益来源为目的跨行业战略合作和竞争日趋明显,跨行业的创新金融产品大量出现。一方面,混业化使行业内的竞争转向跨行业的竞争,出现了跨行业的复合型产品,如银行存款及收益性证券结合期权性质的股价连动型产品,存款及贷款结合保险性质的复合保险存款等。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也积极展开合作,如,LG Telecom与国民、第一、企业、外换银行,SK Telecom与友利、新韩、韩亚、朝兴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银行及储蓄银行的存款与证券帐户相连,存款帐户与投资公司的收益性证券帐户相连等等。
3.打破行业障壁的竞争改变了银行的收益结构。利率竞争的结果,银行原有的存贷利差收益模型碰到极限。银行重新定义了收益的概念,开始积极地发掘多样化的手续费收益,从而其手续费及投资部门的收益逐步增加。
标签: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韩亚银行论文; 新韩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