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到三”定律,有效地提出问题是有帮助的_元认知论文

依托“三三”法则,助力有效提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力论文,法则论文,三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现状:问题都去哪儿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就意味着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纳也认为,对儿童来说,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有多种途径,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个正确答案。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鹦鹉学舌般重复别人的问题和答案。然而,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却不难发现大多数课堂在语文教学问题的导向与提出方面存在着以下两大短板:

      一是要么满堂灌,问题不见踪影;要么“满堂问”,问题满堂飞而多限于“是什么”之类的知识型问题,缺乏激活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的能力型高附加值问题。

      二是教学问题基本为现成问题,多来自书本或教辅资料,多由教师抛出,而很少生成于学习过程并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两大短板的存在,反映出教学问题的肤浅、匮乏与单调,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语文学习能力乃至核心素养的培养。

      面对课堂教学问题窘状,我们只能无奈发问:问题都去哪儿啦?

      “妈妈,那个红红的是什么?”“爸爸,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啊?”从学语时的“是什么(what)”到启蒙时的“为什么(why)”,心理学研究及生活观察表明,学生个体原本并不缺乏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只不过随着年龄、学段的增长,在家长们的刻意无视与教师们的有意忽略下,这种与生俱来的意识与能力慢慢削弱甚至消退而已。

      二、教学对策:“三三”法则,提问有道

      要培养或者说恢复学生们的提问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明晰各类问题的价值附加差异,让师生有意选择高附加值问题有效发问;二是提供高附加值问题的提问抓手,让师生提问有道。

      在实际教学中,着眼于问题的价值附加,笔者尝试运用“三三”法则来培养学生有效提问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有效提问,是指在一定的策略与方法引领下,学生针对所给教学情境,积极调动自我系统(价值、效益、情感)和元认知系统(目标、策略),提出更多更有附加价值问题的教学过程。

      所谓“三三”法则,是指依托因素分析法、目的分析法和逆向思考法三类思维工具,借助“为什么”“怎么样”和“假如……,那么会……”三种问题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元认知系统,实现有效提问目的的教学策略。

      根据问题意识的高低,日本逻辑思维大师西村克己将问题分为防守型问题和主动型问题,防守型问题表现为解决问题;主动型问题表现为提出问题。主动型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种是在现有框架内发现问题,称之为发现型问题;一种是不受现有框架限制,大胆设定目标,寻求突破,称之为创造型问题。主动型问题明显比防守型问题具有更高的价值附加(见图1)。

      

      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不同的问题呈现形式因为对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认知系统不同刺激而伴生不同的价值附加。马扎诺在1998年给出了三种思维系统对知识获取的效应值和百分增益(见表1),其中以目标设立(为特定类型的知识设定清晰的目标并确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策略监控(对正在进行任务的程序、策略或过程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包括确定在一个有效的时间里如何有效地实施一个过程,主要监控清晰度、精确度)为主要功能的元认知系统增效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5W1H”概括问题的六种呈现形式,其中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属于陈述性知识范畴,主要促进认知系统,是知识型教学的主要表征;而何因(why)、何法(how)归属程序性知识范畴,能有效形成问题解决的目标、计划与策略,激发元认知系统,调动自我系统,调动与组织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系统信息,从而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为能力型教学的主要表征(见图2)。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应该多用“为什么”“怎么办”这两种提问形式,以实现问题的价值附加。

      在学习《赤壁赋》时,不少学生会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句中“愀”字感到陌生,此时笔者并未像一般的教师那样让学生看注释或查词典,而是提出问题:“这个字该如何解释?为什么这样解释?你是怎样推断出这一解释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或联系前文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句推断,或从“忄”和“秋”造字结构联想到“愁”字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诗句,还有人从该字所处位置及后面的“然”字判断其词性。“为什么”“怎么办”式高附加值问题不仅解决了字义问题,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感染力与思维特色。

      第三种比较理想的呈现形式为“假如……,那么会……”,这种问题形式对应的思维工具是逆向思考法。

      所谓逆向思考法,是指通过有意否定、夸大臆想等方式颠覆正常思维方向,从而提出新问题的教学策略。

      在学习贾岛《题李凝幽居》时,针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借助逆向思考法,学生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作者不用“敲”字,那么会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单是在替换用字方面就可能会有“推”“砸”“扣”“掩”等设想,再通过对比分析,肯定能体会到“敲”字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除了逆向思考法,因素分析法和目的分析法也是辅助有效提问的两种相当有效的思维工具。

      所谓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文体特征的相关因素,引导师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文本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文本所涉及事件、现象等从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文,个人、家庭与社会等角度,通过罗列尽可能多的关联因素,为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提供可能;文体特征方面,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手法,与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每一特征都可以成为提出问题的有效角度,从而拓展提出问题的广度。

      所谓目的分析法,就是引导师生将注意力直接而有意识地集中于全篇或文本某一片断的写作目的,从而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在目的分析法的引领下,师生既可以就作者的文本写作意图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一段的布局或某一处的手法设问,以便师生以逆向析因或正向推果来分析问题,提升教学的深度。

      三、案例分享:“三三”导向,多维提问

      在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三三”法则进行课前自主提问,并尝试用“√”标注能解决的问题,用“×”标注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对话协作等方式,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这种自问自答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问题类型意识,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有效提问能力。

      (一)诗词提问训练

      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不少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诗词提问通用导图(见下页图3),运用“三三”法则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1.因素分析法

      (1)意象方面

      在上阕中,作者是如何选取意象来抒情达意的?

      下阕中作者为何选择在“寒秋”抒情达意?

      作者为何选择以“飞舟”作结?请结合上下文简要阐述理由。

      (2)意境方面

      作者为何依托“寒秋”来抒情表意?

      (3)情感方面

      “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为什么能够脱尽古人悲秋之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请从情与景两方面分析。

      (4)手法方面

      “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是如何描摹烘托出这一情境的?

      (5)语言方面

      作者用“翔”字描绘江鱼的姿态,合理吗?为什么?

      作者为何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是怎样照应这一点的?

      2.目的分析法

      (1)作者为什么会在经停长沙时写下这首《沁园春·长沙》?

      (2)作者在下阕开头写“携来百侣曾游”有何用意?

      (3)作者为何在文末描绘“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画面?

      3.逆向思考法

      (1)如果没有下阕,这首词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2)如果把“鱼翔浅底”的“翔”字换成“游”或“戏”字,那么会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

      (二)小说提问训练

      为了给学生自主提问以导向,依据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文体要素,笔者同样提供了小说提问通用导图(见图4)。

      在学习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时,在文体导图的辅助下,学生们借助“三三”法则同样较好地完成了预习提问任务,为后续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提供了类型丰富、角度多元、附加值高的问题。

      1.因素分析法

      (1)人物形象

      除了爱慕虚荣,主人公玛蒂尔德还具有怎样的品质?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作为主人公夫妇眼中的阔太太,佛来思节夫人为何买一挂“标价四万法郎”的假钻石项链呢?

      (2)情节结构

      “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反映出路瓦栽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有何作用?

      “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作者为何在此戛然而止?

      (3)环境描写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一开头就交代当时妇女们“唯一的资格”?

      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到“一个平民妇人这样亲昵地叫她”,佛来思节夫人感到非常惊讶?

      (4)小说主旨

      一挂假项链,十年艰辛路!有人说,是虚荣心葬送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青春和梦想,你认可吗?如果还有其他看法,请阐述理由。

      对于虚荣心,不少人往往避而远之,你如何看待虚荣心?请辩证分析。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怎样理解文中作者有关人生变幻无常的这一段文字?

      (5)艺术手法

      在小说开端部分,作者为什么要使用多个“她梦想”塑造主人公形象?

      作者为什么用“好像自惭形秽”来形容巴黎街头的破马车?

      莫泊桑为何在小说末尾才揭示钻石项链其实是一挂假项链?作者是如何匠心独具,让这一结局不再突兀的?

      (6)小说语言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作者为何在用“也是”来描写玛蒂尔德?

      在忽然发现那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后,玛蒂尔德为何会“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在借钱还了项链之后,作者连用了两个“懂得”描写主人公玛蒂尔德,该如何分析这两个“懂得”的作用?

      从小说文本内容出发,还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等角度设问:

      一夜狂欢,十年艰辛!玛蒂尔德为什么会有此戏剧性遭遇?

      在得知妻子丢掉价值不菲的钻石项链后,作为丈夫的路瓦栽先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想法?请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分析。

      作为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请依据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以小见大,反映生活真实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事件的攸关物项链着眼,提出如下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项链”作为题目,而不是以“一场舞会引发的悲剧”或“得与失”为题?

      2.目的分析法

      《项链》是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试分析作者为何要创作这篇小说?

      作者为何连用多个“陶醉”来描绘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忘形”?

      3.逆向思考法

      借鉴作者“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类似的逆向思考:

      如果玛蒂尔德一开始没能借到钻石项链,故事可能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丢了项链,路瓦栽夫妇要是不设法赔偿会怎样?

      丢掉项链之后,路瓦栽夫妇要是用假项链赔偿,那么会怎样?

      如果丢的是真项链,那么作品的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在佛来思节夫人说出真相之后作者仍然继续写下去,会出现怎样的不同效果?

      除了诗歌、小说,在开展散文、戏剧教学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借助“三三法则”开展有效提问训练,如散文可从对象、结构(包括线索)、主旨(情感)、手法、语言,戏剧可从人物、冲突、环境、结构、主题等角度设问。

      四、效果分析:“三三”有为,提问有效

      有效的训练方式在提升学生自主提问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思维教学特色的同时,也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在对学生进行的“三三”法则助力有效提问问卷调查中,在教学方式认可方面,93.02%的学生认可“自主提问更能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在方法效能方面,93.02%的学生认为三种思维工具能“有效帮助自己快速找到提问角度”,91.8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在限定时间内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在应用价值方面,98.83%的学生认为三种方式呈现的问题“比‘是什么’一类的问题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探究兴趣”,89.53%的学生认同“可以在提问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与成功”;在存在困难方面,65.12%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学习存在差异,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90.6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原有能力形成一定挑战”,93.02%的学生认同“这种挑战会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递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证明,“三三法则”能够从设问角度与呈现形式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突破手头课本或教辅资料现成问题的束缚,通过个人或团队力量提出更多的激发元认知系统、具有高价值附加的有效问题,在有效拓展教学资源,提升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创始人施莱克尔博士认为,“好的教育体系一定会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问题解决过程的起点和制高点,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高附加值问题对于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因素分析法、目的分析法和逆向思考法能够帮助师生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入手,拓展提出问题的角度,形成有效提问的思路;“为什么”“怎么办”“假如……,那么会……”三种问题呈现方式能有效调动自我系统,激发元认知系统,产生更多更有附加值的问题。

      “三三”法则,可以有效助力学生提问。“三三”法则,善为可为。

标签:;  

根据“三到三”定律,有效地提出问题是有帮助的_元认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