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费婷婷
摘要: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正确的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读写能力,也能够对文章进行鉴赏。然而审美能力及对作品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仍然还在形成过程中,正因为如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从以往的经验和我们面临的21世纪来看,现代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人。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素质教育,才能理解人的各种素质中,怎样做人,才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素质。可是,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却对这个本质问题置若罔闻。由于多年来陈旧观念的积淀,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转盘上惯性运转。久而久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中学语文课堂应该以实现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感和道德修养的人。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带领学生看待每一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学性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教材,通过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建设人文精神。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内涵丰富,无论是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人格修养,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还是有无限魅力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一不是学生生命中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素材。悲壮、激越的《雷电颂》,借助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表达了郭沫若面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义愤填膺,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渗透着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则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简洁语言激起学生对清新自然美景的神往,领略了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之后,自然能理解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了。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感知体味,欣赏品评,潜移默化,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利用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止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一间教室,而是与家庭、社会息息相关的,他参与了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拓展阅读,可以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教了《论语十则》《孟子二章》等简易古文,就让学生慢慢涉足《论语》《孟子》;学了《阿长与〈山海经〉》,就推荐阅读《朝花夕拾》等,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了解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自身认识。
三、把学生当作独一无二的“人”,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人文教育
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和学文结合起来。“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通过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人性的解放,培养优秀的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相信并尊重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开放,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切忌千篇一律,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看到他们在思想、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可替代性,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
教师是学校里最直观的模范,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够堪称学生尊敬的榜样。教师拥有良好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才能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发现作者的人文意识,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如果再加上教师丰富的情感、激情,带动学生动情,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品的情感力量,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必能领略到人文意识的丰富色彩和迷人魅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正确的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以及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初中阶段的孩子们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读写能力,也能够对文章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然而,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对作品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仍然还在形成的过程中。正因为如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是“文”与“道”的有机统一,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人文熏陶,把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初中语文教学回归人文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李学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7).
[3]李士超.如何在新课改下培养高中生的数学人文素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
论文作者:费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人文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能力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论文;